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践研究来得出6s管理模式在妇科不良事件管理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20年3月~12月所收治的50例妇科患者作为管理模式的体验对象,并且在实施管理模式的前后,运用问卷调查来收集患者对于护理质量的观点,分析出6s管理模式在针对妇科不良事件管理当中的应用表现以及效果。除此之外,医护人员对6s管理模式在实施应用中的内容进行记录,并且针对管理模式在院内妇产科不良事件中的运用进行评价。结果:从妇科患者对于实施管理后的护理质量的观点来看,6s管理模式促进了妇科不良事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质量化。且从6s管理模式实施后的内容评价当中得出,该管理模式加强了护理风险管理力度,且为医院打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结论:6s管理模式在妇科不良事件的管理当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且值得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 标签: 6s管理模式 妇科管理 不良事件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观察其在风险事件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任意选择自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来昆明市延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00名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同时对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状况、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气道梗阻、误吸、呼吸衰竭、皮肤损伤风险事件发生率依次为8%、6%、8%以及18%,而实验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依次为2%、0%、2%以及8%,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8%)高于对照组患者(88%),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集束化护理策略 脑卒中 风险事件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改进措施以降低高频电刀使用不当而发生风险。方法 针对高频电刀使用不当发生灼伤的手术不良事件进行根因分析。结果 通过建立人员保护屏障、完善设备保护屏障、明确制度保护屏障多层屏障,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结论 手术安全无小事,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牢固树立人员、设备及制度三层保护屏障,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高频电刀 不良事件 多层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运动护理对ICU2区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内收治的80例ICU2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早期运动护理的方法,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结果:在接受治疗以后,对神经能力、运动能力以及住院时长进行打分,观察组在得分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

  • 标签: 早期运动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护理不良事件规范管理在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展开分析。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受到疫情形势的严峻影响,全球各地经济发展受阻,为切实扭转这一局势,恢复经济发展新高度,我国不断在公共卫生领域注入大量资金与人力,以期取得抗疫胜利。在医疗领域中除医药救治以外,更应当提高对护理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视程度,通过这一模式确保患者在患病初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更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提供模式支撑。本文将基于对医院护理管理组织架构以及人力资源的完善方面简要概述,进而指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管理体系建立的有效举措。

  • 标签: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护理管理体系 模式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现状及应对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用回顾性研究,对我院精神科2019年-2022年全年间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90例进行研究,对此类患者护理资料进行调取,对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因素进行分类,并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性因素展开分析,明确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因素,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结果:数据表明,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用药方式越多,护理不良事件事件发生率越高(P<0.05);护龄越长、学历越高、职称越高,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就越低(P<0.05);以日常生活能力、遵医嘱行为、心境状态评分为指标,护理措施应用后,临床精神科患者各项护理质量评分优势明显(P<0.05)。结论: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层出不穷,为规避此类现象的出现,要不断就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程度进行提升,从而优化护理管理手段,避免临床护理不良事件风险因素的出现,提升精神科护理质量。

  • 标签: 精神科 护理不良事件 认知水平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32名ICU患者,其中包括15名男性和17名女性,年龄范围在60至78岁之间。患者的基线信息、不良事件类型和潜在风险因素被纳入分析。采用了卡方检验、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来评估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与之相关的因素。结果:在研究期间,共有10名患者(31.25%)发生了不良事件,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感染(60%),其次是器官功能损伤(30%)和药物不良反应(10%)。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基础疾病是与不良事件显著相关的风险因素(p < 0.05),而性别、住院天数和治疗方案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无显著关联(p >0.05)。结论:本研究结果强调了在ICU患者护理中需要特别关注年龄较大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不良事件的风险。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其他潜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更精细的干预策略,以改善ICU患者的护理质量,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这将有助于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重症监护室患者 不良事件 风险评估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防范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中采纳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3年2月~2023年5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科患者为研究样本,以2023年4月30日作为切入点,将之前收治40例符合实验标准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我院常规护理,将 之后收治40例符合标准患者作为研究组并实施优质护理,对不同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同时整合做详细阐述。结果:通过最终结果可见,研究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控制上远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满意度数据呈现较高数值,组间差均达到P<0.05标准,存在可比性。结论: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应用中可明显减少精神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数据,可行性明显,故值得将此护理措施科学利用并广泛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精神科 防范护理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探讨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查找其中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 观察我院重症医学科10例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对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 观察护理过程中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级、2级、3级、4级数量分别为0例、0例,7例和3例。结论 对于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来说,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和制度来操作,尽可能降低护理过程中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效率与护理质量。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护理安全 不良事件 发生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标准细节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研究对象均为门诊部收治的静脉输液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2)与观察组(42),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标准细节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5min、10min及15min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显著性(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19.04%),差异明显(P<0.05)。结论 将标准细节化护理应用于静脉输液患者中,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标准细节化护理 静脉输液 疼痛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风险管理法的应用对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全院患者16658例,设为对照组,未实施风险管理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全院患者18346例,设为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法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风险,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值得应用。

  • 标签: 风险管理法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前后时间段分为2组,2011年6月-2011年12月为实验前,2012年1月-6月为实验后,比较2组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情况和发生例数情况。结果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后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高于实施前(P〈0.05),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从根本上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保障了护理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非惩罚性 护理不良事件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探讨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在减少养老机构老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500多例老年患者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通过不良事件发生后及时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并持续进行护理安全管理方法的培训,通过上述方法同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安全管理之前比较安全管理的效果。【结果】:通过不良事件安全管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显著提升,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显著加强。【结论】: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对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效果显著,患者安全度大幅提升,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不良事件管理 护理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建立专项管理组对减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病科 2019年 04月 -2020年 04月诊治的 106例老年住院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选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 53例。对照组行常规管理,观察组行专项管理组规范化管理,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生理功能评分、情感职能评分和社会功能评分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 P< 0.05);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明显偏低( P< 0.05)。 结论 给予老年住院患者专项管理组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能够显著降低非计划拔管、院内压疮和跌倒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专项管理组 老年患者 住院患者 护理不良事件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当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以及改进策略。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来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改进措施的制定依据。结果:在改进后,应急管理体系明显完善,可更加得心应手的应对医院突发卫生公共卫生事件。结论:在明确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后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形成多方参与、多部分协作的工作模式,使得医院应急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 标签: 医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管理 问题 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灾难突发事件发生后医院医疗救援队紧急出动实施救援的组织与工作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灾难突发事件中本院医疗救援队对300余例伤员的救治情况。结果在本院应急救援系统的指导下,本院医疗救援队圆满完成了本院灾难突发事件伤员的救治任务。结论建设常备兼职专业的医疗救援队是应对灾难突发事件、保障伤员生命安全的有效手段。

  • 标签: 灾难 突发事件 院内急救 急救绿色通道
  • 简介:目的:分析感染科护理人员心理状况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为改善感染科护理人员心理状况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0名感染科护理人员和30名其他科室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一般资料调查、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事件量表(LES)测评,并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感染科护理人员心理状况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科护理人员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科护理人员(P<0.05)。感染科护理人员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社会及其他、负性事件值和LES总分均显著高于其他科护理人员(P<0.05),感染科护理人员正性事件值显著低于其他科护理人员(P<0.05)。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与负性事件值和LE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感染科护理人员普遍存在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不良生活事件,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感染科护士/心理学 生活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在突发事件灾害事故伤员进行健康教育,分析其对于患者急救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试验对象选自于我院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的突发事件灾害事故患者,共计选取100例。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划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而观察组则在该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由数据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7(94.00%)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42(84.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服务态度以及护患沟通评分均要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突发事件灾害事故伤员的急救护理当中采用健康教育,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有效率,还能够提高护理的满意度,在临床当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进行广泛推广。

  • 标签: 健康教育 突发事件 灾害事故 满意度
  • 简介:【摘要】 灌肠是临床常见基础护理操作,但实际操作中可能引起直肠穿孔不良事件,加重病情,不利于预后,临床上积极预防灌肠所致直肠穿孔不良事件,可降低直肠穿孔发生率,改善预后。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 1例灌肠致直肠穿孔患者临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探讨灌肠致直肠穿孔不良事件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

  • 标签: 灌肠 直肠穿孔 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