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从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选择8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典型抗精神药治疗,观察组给予非典型抗精神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评分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与治疗之前进行比较,两组入组患者的PANSS得分出现显著下降,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和总分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且治疗之后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差异,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非典型抗精神药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

  • 标签: 首发精神分裂症 典型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在治疗伴精神性症状抑郁发作上的效果。方法通过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伴精神性症状抑郁发作患者80例(之前在肥城矿业中心医院工作,2016年3月到常州市德安医院),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只采用西酞普兰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舒必利联合西酞普兰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舒必利联合西酞普兰治疗伴精神性症状抑郁发作的效果明显优于只使用西酞普兰的疗效,建议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

  • 标签: 西酞普兰 舒必利 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和精神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正逐渐成为自杀主体,其诱因或出于自身情感问题,或因学习压力问题等等。因此,有效护理在防止在校学生因癔症自杀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癔症 自杀 护理 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变化规律与时点精神症状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5年10月某三甲精神医院男女病房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由当班的日夜班护理人员从入院到出院进行24小时观察与评估。结果120例精神人在6个时段中(24小时)以生活懒散占的例次最多,约束,保护和行为矫正占的总例次均高于其它时点症状干预措施,P<0.001,最具显著差异。结论开展时点症状的护理干预与效果评估研究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精神病人 时点症状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精神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2017年2月我院精神科诊治的471例精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抗精神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涉及18种用药方案,其中单一用药5种,共249例;2种药物联用10种,共214例;3种或3种以上药物联用3种方案,共8例;应用率最高的5种药物为是氯氮平、利培酮、舒必利、奥氮平、奎硫平。结论精神临床治疗药物种类和用药方案较多,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应用,以非典型抗精神药物为主,用药基本合理。

  • 标签: 精神病 抗精神病药物 临床用药
  • 简介:摘要本研究目的在探讨精神患参加同伴支持服药团体后的服药历程。研究对象为市三院10名住院精神患。研究者担任团体督导员,团体活动方式,每周举行二次每次60分钟共进行10次。全程现场录音并详细记录,将团体过程总结为文字稿,以质性研究内容分析法,进行内容分析。结果发现团体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激励共勉的互动历程,成员能够分享主题经验,并通过比较他人与自己服药的经验,加深自己对服药的认识。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提供改善病患服药依存性的动力。期待本研究可作为未来开展精神患服药团体操作模式及健康教育内涵建设的参考。

  • 标签: 同伴支持服药团体 精神病患服药历程 综述文献(主题)
  • 简介:摘要精神是人脑功能紊乱的精神活动反常,其共同点即心理异常,有的表现为心理活动紊乱,有的表现为心理活动能力减弱,有的表现为心理功能发育不良或个性的病态发展。因此,做好精神疾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的心理反应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促进病情的好转尤为重要。

  • 标签: 精神疾病 观察 心理护理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人的睡眠障碍的因素以及分析其应对策略。方法本次实验研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106例精神人,并对抽取的106例精神人的基本资料和睡眠障碍情况进行探究,分析精神人睡眠产生障碍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结果通过分析数据显示精神人中存在入睡困难、间断、早醒、未睡、睡眠过度分别占24.53%、18.87%、33.02%、10.38%和13.21%,通过对存在睡眠障碍的精神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显示,15d内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的占68.87%,其他患者均在30d内有所好转,睡眠障碍逐步得到改善。结论精神人睡眠障碍问题主要为入睡困难、间断、早醒、未睡、睡眠过度,导致这些障碍的因素跟睡眠环境、药物应用和心理压力等相关,必须要认真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

  • 标签: 精神病人 睡眠障碍 因素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患者冲动干预护理缺陷的原因,为制定护理对策提供依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精神患者发生冲动行为进行研究,对其中冲动干预护理缺陷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精神患者发生冲动行为原因,精神症状25例(占62.5%),与病友、家庭闹矛盾6例(占15%),自知力缺失5例(占12.5%),护理人员态度不冷静2例(占5%),其他因素2例(占5%);护理缺陷因素护理方法不当30例(占75%),护理不到位6例(占15%),责任心不强2例(占5%),态度不冷静2例(占5%)。结论对精神人的冲动行为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应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专科护理知识、沟通技巧的教育,是减少护理缺陷的有效措施。

  • 标签: 精神病 冲动干预 护理缺陷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精神药联合帕罗西汀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根据其住院时间的差异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精神药物治疗干预;实验组患者接受抗精神药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干预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PANS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几率、PANSS评分减分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抗精神药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其不良反应几率,效果显著。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 帕罗西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江苏无锡214151)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慢性精神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介人护理干预,连续进行8周。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分别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并评定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评分。结果8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总积极因素和总消极因素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院内护理干预能改善精神病人阴性症状,有效保持和恢复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

  • 标签: 精神病患者 护理干预 社会功能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chronic psychiatric inpatien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护理对精神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精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护理以及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康复护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好转率及量表评分差异。结果6个月以后,观察组患者IPROS、SAN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够一定程度改善精神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社会能力与自理能力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 标签: 康复护理 精神病患者 社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专科医院抗菌药物日使用变化趋势,为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15年进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采取个案调查、床旁调查和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所有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及病原送检及药敏试验情况。结果2005年—2015年调查住院患者共7104例,抗菌药物日使用率分别为7.7%、2.9%、5.3%、4.6%、4.5%、5.5%、1.3%、2.4%、4.8%和3.6%,预防性用药率平均为16%,病原送检率最低4.3%,最高70%。结论精神专科医院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特别是预防性用药方面存在不合理性,病原菌送检依从性偏低,需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监管度,特别是预防性用药的规范性,提高治疗性用药的病原微生物的送检率,使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更趋合理。

  • 标签: 抗菌药物 精神病专科 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剂量抗精神药联合心理疗法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中抽取的6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5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68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均分观察和对照两组,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心理疗法,观察组治疗方法为小剂量抗精神药联合心理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AMA和HAMD分数经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6周以及8周其HAMD评分、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经计算后分别为5.88%和26.46%,组间数据经过对比后均呈现出统计意义(P<0.05)。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采用小剂量抗精神药联合心理疗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安全可靠性,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 标签: 小剂量抗精神病药 心理疗法 躯体形式障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规避护理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方法构建精神科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分别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2695名患者和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入住我院的4312名患者(排除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及住院天数<2周者)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比较两个时间段护士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及应急处置流程的考核合格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实施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意义(χ2值为49.98,P<0.001)。两个时间段护士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及应急处置流程的考核合格率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意义(χ2值为383.75,P<0.001),结论住院精神人实施安全预警机制能够提高护士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有效规避风险,保障住院患者安全。

  • 标签: 住院精神病人 安全预警机制 风险评估 护理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文章着重指出了精神人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包括急性心理护理,治疗期和缓解期护理,此外还介绍精神人康复期的心理护理,以期能起到的效果。

  • 标签: 精神病人 临床分期 康复期 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