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区域精密水准测量在地震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作业范围广、观测周期长,容易受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影响。目前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大多是定性描述,缺乏实验观测数据的支撑。针对这一问题,选取大约2000km区域精密水准观测数据,结合观测环境资料,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观测成果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 标签: 地震监测 精密水准测量 环境因素 统计分析
  • 简介:利用福建水氡台网1990年以来的水氡资料,针对6次福建及其东南沿海大于45级地震,7次台湾及其近海大于68级地震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地震前异常存在加速性、同步性,形态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运用“九五”攻关软件,给出上述两区域地震异常特征的共性和个性,并对映震效能进行R值评分

  • 标签: 水氡 闽台地震 异常特征
  • 简介:利用从跨断层形变资料中获取应变强度比动态图像的方法,结合震例对川滇地区80年代以来跨断层形变资料选择方法不同所获得的应变强度比分布动态图像的2种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中短期强震危险区判定指标

  • 标签: 跨断层形变 应变强度比 最小二乘配置 动态图像 川滇地区
  • 简介:本文采用时间扫描方法,画出五种地震活动性参数曲线。进行地震活动性分段,并做地震活动性分析,得出三点初步结论。

  • 标签: 时间扫描 地震活动性
  • 简介:0前言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东南与西宁市的大通县、海东地区的互助、湟中、湟源县接壤;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毗连;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隔湖相望;东北与甘肃省的天祝、山丹、民乐、永昌、张掖、肃南等市、县毗邻。境内山脉纵横,河流众多,地势由西北向倾斜,平均海拔3100m。据记载,历史上在海北及周边地区,

  • 标签: 防震减灾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 藏族自治州 海东地区 周边地区 东北部
  • 简介:利用测震数采器对昌平台CZB钻孔倾斜仪开展了100次/秒的高频采集实验,记录到了可靠的观测资料,其中蕴含的地震信息也更加丰富。同时利用十三陵台测震资料与昌平台钻孔倾斜高频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仪器都记录到了地震波响应,但由于频响特性差异,钻孔倾斜仪记录的地震波所对应的P波震相较弱;通过频谱分析估计钻孔倾斜仪的频响偏低频,其频率上限大致在0.1Hz以内;对于一个近地震事件,钻孔倾斜仪的响应表现出与测震仪完全不一样的形态,其低频响应明显优于高频响应;对于远震,随着震中距的增加,两者响应特性逐渐趋于一致。

  • 标签: 钻孔倾斜仪 测震仪 高频观测 频响性能 地震波
  • 简介:“现场搜索、营救、医疗卫生”是震后抗震救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3个方面,医疗卫生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疫情的发生与否以及严重程度如何,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抗震救灾中的医疗卫生工作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本文基于1013份玉树地震救灾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吸取了汶川地震等以往地震的经验和教训,对震后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医疗救援、医疗服务、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环境卫生、食品和饮用水卫生、卫生防疫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为提升我国应对灾害的医疗卫生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了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医疗救援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伤员医治和心理疏导效果显著;玉树地震医疗服务工作得到59%的群众认可,但是灾民安置点的医疗点配备稍显滞后,震后3天才有56%的安置点具备医疗条件: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基本令人满意,但环境卫生问题突出,近21%灾民感到不太满意。

  • 标签: 地震 应急救援 医疗卫生 卫生防疫 健康教育
  • 简介:分析了1997年玛尼7.5级地震的前兆特征,认为玛尼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构造背景,它发生在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第5个活跃幕7级以上强震所构成的“大三角”分布的特定节点上。地震前存在着低b值、缺震、频度、GL值等测震学异常以及水位、水温、地应力等水化学和地形变学异常。通过该地震前兆特征的追溯性分析,必将对地震预报带来有益的思考

  • 标签: 地震预报 地震活动性 地震前兆异常 玛尼地震
  • 简介:地应力观测是目前我国进行地震前兆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汶川地震前刘家峡台地应力观测资料,通过分析,获得汶川地震前刘家峡台地应力观测资料的异常特征,解释了汶川地震的震源机制。对现有地震预测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 标签: 汶川地震 地应力 短临预报 震源机制
  • 简介:通过对安丘地震台地电场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综合评价了地电场资料质量,对引起地电场变化的干扰因素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地电场 资料质量 干扰因素
  • 简介:总结分析了库车-拜城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和分布特点,探讨了库车、拜城附近地区中强地震分布的不同之处和可能的原因,并对近期中强地震前前兆资料的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 标签: 地震 活动 中强地震 异常特征
  • 简介:由地磁三分量日变幅值分析,寻找日变幅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由ΔZ/ΔH=A+B(ΔD/ΔH),计算ΔZ/ΔH值,寻找其异常变化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

  • 标签: 日变幅 周期 异常
  • 简介:利用基于G-R关系基础之上的MBS法和GFT法,对比分析了1970年以来汾渭地震带台站建设各阶段ML≥1.0的地震目录的完整性。结果表明:在基础地震台站建设阶段(1970-1977年),ML2.4-ML2.5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在地震台站调整以及遥测台站建设阶段(1978—1997年),最小完整震级为ML2.2;在地震台站数字化阶段(1998年-至今),ML2.0-ML2.1级以上地震目录基本完整。从时间尺度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汾渭地震带相同起始震级所对应的拟合优度值基本呈稳定增加趋势,表明汾渭地震带的地震监测能力在逐步提高。文中采用改进的b值标准差法对b值基本稳定时所对应的震级进行了识别和评价,提高了最小完整震级识别的准确性,同时还分析了汾渭地震带最小完整震级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汾渭地震带北部Mc较中南部偏低。研究结果为汾渭地震带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台网优化布置提供了基本依据。

  • 标签: 汾渭地震带 稳定b值法 拟合优度值法 最小完整震级
  • 简介:本文在研究我国西部各垂直形变监测区形变特征及其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垂直形变趋势面的概念。据此对我国西部七十年代以来垂直形变进行了阶段划分,并讨论了其与构造应力场变化及地震大形势的关系。进而结合青藏块体近年地震群体特征,对我国西部近期震情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监测区 垂直形变 趋势面 形变阶段 地震活动的扩展迁移
  • 简介:随机有限断层法作为半经验半理论的地震动合成方法,综合考虑了震源、传播路径以及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可在工程关注的频率范围内模拟地震动时程,为实现较大区域地震动模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系统阐述了随机有限断层法的基本原理、静力拐角频率模型及动拐角频率模型的发展;分析了主要模型参数(断层尺度、破裂速度、剪切波速及应力降)、Kappa因子和介质品质因子的取值原则,并结合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应的取值范围;最后讨论了现有模拟方法在考虑参数取值、子断层划分和子断层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的不足以及能量处理方式上的缺陷,明确了随机有限断层法发展的方向。

  • 标签: 地震动模拟 随机有限断层法 应力降 Kappa因子 品质因子
  • 简介:对比分析国内外电气设备的抗震设防标准,对提高我国电气设备的抗震能力和相关规范的修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简要介绍目前美国、日本、IEC系列标准及我国电气设备相关规范的基本情况后,从抗震设防目标、设防水准、抗震设计反应谱等方面对比分析了电气设备抗震设防标准之间的差异,指出了我国相关规范的优缺点。通过借鉴国外电气设备抗震设防标准确定的经验,提出了改进我国电气设备抗震设防及规范修订的建议。

  • 标签: 电气设备 抗震设防标准 对比分析 改进建议
  • 简介:根据整理泉州白水营地磁台历史资料时发现数据不正常情况,摘例分析99年日均值差值曲线异常突跳的问题,查找环境变化干拢影响因素;再溯1988年至1989年初鱼池铁丝影响磁变仪基线值突变及相关试验分析研究、剔除影响工作,强调地磁观测环境净化保护。

  • 标签: 地磁观测环境 干扰影响 剔除异常量 净化保护
  • 简介:利用固体潮调和分析和分量应变自检公式,对榆树沟地震台分量钻孔应变观测资料的可靠性进行检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榆树沟分量应变仪两组互相正交的分量应变之和S1+S3、S2+S4的自检相关性达到0.9991;(2)各分量(除东西向)观测精度均小于0.05,达到中国地震局形变I类台的标准。分析认为,除春季融雪对观测精度有影响外,该台分量钻孔应变资料有较高的可靠性。

  • 标签: 钻孔应变 调和分析 固体潮 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