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无论是《·芬奇密码》的英文源文本还是两个中文目标文本在语言表述上都有许多模糊之处。根据这些模糊言语各自的特点和属性,本文将它们分别划归为三个大的类别,亦称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语言时空层面、文化时空层面、修辞时空层面。在语言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在文化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来自文化意义(包括由文化所指产生的意义)或文化背景(即特定言语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使用)上的模糊;在修辞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在于修辞意义(包括由诸如双关语、字谜等文字游戏所产生的意义)或修辞手段运用层面(包括文字游戏、借代等手段在不同语言中均运用)上的模糊等等。翻译中对于上述模糊话语的处理最常用的手法是以“模糊”译“模糊”,再从这一基本手法衍生出“以模糊译部分模糊”、“以轻度模糊译强度模糊”或“以强度模糊译轻度模糊”等无限多的方法和策略。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模糊话语 《达·芬奇密码》
  • 简介:“文学”从来没有纯粹过。“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并不古老的学科更是与“文学”及其之外的社会与文化理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研究向何处去”的问题也一直被以不同的方式回答着。根据著名德语文学专家胡伯特·兰高教授的观点,文学研究的未来将取决于如何有效地回应文学与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以及实用主义的关系问题。兰高教授的经验主要来自德语世界,但对我们中国的文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胡伯特·兰高尔 访谈 文学研究 文化研究 现代性 德语文学
  • 简介:菲利普·索莱斯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是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中心人物,并对法语文学不断进行着独有的思考和探索。其创作风格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对汉字、中国古典诗歌和道家文化的借用。如果说这些中国元素在索莱斯早期作品中尚流于形式化并略显突兀,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索莱斯书写中,有关中国的参照与文本的关联更加紧密,愈发与作品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真正建立起了东方与西方的对话。通过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索莱斯大胆挑战法语写作的极限,创新自己的文学创作。

  • 标签: 索莱尔斯 汉字 中国古典诗 歌道家思想
  • 简介:<正>在一九八○年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美国二十世纪文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索·贝娄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至少在他的畅销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出版以后,贝娄就被宣布为美国现实主义的主要发言人,在美国最具有人道主义表现力的、最能深奥微妙地打动人心的现代喜剧作家之中,甚至于威廉·福克纳曾经戴过的天才桂冠也已落到了他的头上."的确,在今天美国的小说界,假如离开了他和他的作品,那将是无法想象的.索·贝娄(SaulBellow,1915-)连同他发行量高达数千万册的小说,已经早就超越了美国国境,越来越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兴趣.

  • 标签: 索尔·贝娄 当代现实主义 小说家 犹太人 威廉·福克纳 美国现实主义
  • 简介:在俄罗斯文学家汇聚的那片璀璨星云中,帕斯捷纳克是一颗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星辰。他既是诗人,又是散文家和批评家。与重于艺术形式探索的安德烈·别雷相比,他更集中于在创作中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体会和感受,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始终是他高度自觉的艺术使命;与同样重视关注现实的列夫·托尔斯泰相比,兼为诗人的帕斯捷纳克又对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较多思考和理论自觉。这些独特性就决定了作家研究的难度和复杂性。

  • 标签: 帕斯捷尔纳克 散文家 小说研究 诗人 现实生活 形式探索
  • 简介:本文是作者、西班牙记者费利佩·莫拉莱斯(FelipeMorales,生平不详)于1936年4月采访西班牙著名进步诗人、戏剧家加西亚·洛卡(1898—1936)的谈话实录。当时,加西亚·洛卡还不满三十八周岁,正处于年富力强,文学创作激情满怀、精力旺盛、而且表现手法已臻圆熟的大好时期。作家在谈话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向记者畅谈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兴致勃勃地透露了自己的艺术活动计划:他打算于是年夏季去美国,随后去墨西哥参加他的剧作《血的婚礼》等的首演仪式并作关于西班牙十七世纪著名讽刺作家兼诗人弗朗西斯科·德·克维多的学术报告。虽然这一良好愿望因同年7月西班牙法西斯反动势力发动内战、加西亚·洛卡本人又于8月19日惨遭杀害而未能实现,然而,作家生前最后一次比较完整地论及文学和艺术的精辟谈话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并不断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全文译自《加西亚·洛卡全集》,1980年第21版。

  • 标签: 创作激情 学术报告 戏剧家 喜剧 西班牙 内战
  • 简介:<正>从前,阿拉伯国泰民安,在夏莫城有一位君王,称号为拉布拉萨尔三世,他有一口金黄色的美髯,修长过胸,洋洋洒洒,由此,他得到了金胡子这个雅号。他对这口胡子,护理得无微不至,甚至在夜晚睡觉的时候,也要用一个丝绸的口袋把它套在里面。早晨,只让女理发师用她那精巧的手去梳理,因为男理发师总是用剃刀与剪子,女理发师则不同,她们只用梳子、卷子、喷子之类的东西,从不会损伤主人的半根毫毛。

  • 标签: 拉萨尔 短篇小说 女理发师 国王 白色羽毛 仓促行事
  • 简介:由于运用想象、夸张等虚构性叙事手法加工家族历史,加拿大斯里兰卡裔流散作家迈克尔·翁杰的小说《世代相传》被很多评论家指责具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分析其创作背景的复杂性和叙事策略的丰富性,对东方主义者与翁杰在虚构动机与叙述本质、虚构痕迹与作者权威意识以及塑造的东方形象与作者立场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认为,翁杰的小说具有“虚构的真实性”,属于非东方主义叙事。

  • 标签: 翁达杰 《世代相传》 虚构 历史叙述 东方形象 非东方主义
  • 简介:2009年10月,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HilaryMantel)凭借历史小说《狼厅》(WolfHall)荣获布克奖(ManBookerPrize),此后又接连收获四项文学大奖。时隔三年后的2012年10月,曼特携新作《提堂》(BringuptheBodies)再次摘得布克奖,成为该奖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奖的英国作家,而且再现夺奖狂潮:2012年英国国家图书奖之英国年度作家、2012年科斯塔长篇小说奖、2012年科斯塔年度图书奖和2013年大卫科恩奖。

  • 标签: 历史人物 希拉里 国家图书奖 英国作家 解读 篇章
  • 简介:本文旨在挑战仍占主导地位和具有丰碑意义的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该叙事视这种写作传统为精英都市文化的一个方面,认为它的主要实践者是无根的移居国外者和世界主义者。笔者以苏格兰作家、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休·麦克迪米德的诗歌创作为参照,认为处于边缘的凯尔特史诗在20世纪中叶英格兰主导下的英国复兴,通过勾勒一个更加复杂的现代主义图景及其具体的文化背景,对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进行抵制,并使其复杂化。麦克迪米德的长诗,尤其是《纪念詹姆斯·乔伊斯》,寻求恢复史诗和民族建构之间的联系。同时,这些长诗也反映了现代主义史诗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国文化的中心与边缘的论争背景下,全部的创作动力可为被边缘化的苏格兰文化提供一种补偿。

  • 标签: 史诗 英国诗歌 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政治
  • 简介:高大瘦削、肩胛略弯、面孔象用岩石雕刻出来的老人,孤零零、石塔般地伫立在布满石头的土地上,看着亲人们一个个地离去(《榆树下的欲望》)。一个身着黑色衣裙、表情漠然、举止僵硬的年青女人摈弃了阳光和鲜花,走进了窗户紧闭,亡灵作祟的旧宅,开始自我幽禁的生活(《悲悼》)。

  • 标签: 悲剧人物 性格 欲望 尤金·奥尼尔 表现主义戏剧 观众
  • 简介:诗歌和技术是在海德格的后期思想中被反复讨论的两个主题:技术在现代世界居于危险的统治地位,而诗歌包含着从这一危险当中获救的可能性。未来主义运动的领袖马里内蒂就诗歌与技术的关系则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这两者服从于同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意志,即对速度的追求。在海德格开启的问题里对马里内蒂有关语言和抒情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诠释,或许能让我们对诗歌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究竟处于何种状况进行一番别样的思考。

  • 标签: 诗歌 技术 速度 海德格尔 马里内蒂
  • 简介:《米德马契》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塑造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物形象,各个栩栩如生、生动真实,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等手法剖析了作者的人物塑造艺术,并以对多萝西娅、卡苏鹏、利德盖特等多位人物的分析来展示《米德马契》描写的复杂社会关系下的人物魅力。

  • 标签: 《米德尔马契》人物 塑造
  • 简介: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日前公布的规划,2015年前我国建成“三纵三横一环网“,并建成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预计未来5年我国特高压投资将2700多亿元。业内专家指出,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将对电力装备制造行业产生积极的利好,它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坚强智能电网”的前奏。

  • 标签: 高压电网 投资 国家电网公司 直流输电工程 制造行业 电力装备
  • 简介: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器"之喻引申意义表现了动画运动规律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系,二者互相联系、影响,同样重要。动画《三个和尚》运动规律赋予影片艺术表现力,运动规律的实践意义在于娱乐观众、丰富动画艺术表现、提升表演叙事等。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对于古代中国文艺思想转化为今天的动漫艺术实践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动作 “道”和“器” 运动规律 动作设计
  • 简介:《奥拉》被公认为莫泊桑创作的最优秀的玄怪小说。本文一方面通过其两个版本的对比,着重探讨了第二版的叙述技巧,侧面揭示出作家进行改写的原因;另一方面结合玄怪故事的标准,分析第二版的《奥拉》相应的叙述策略和文体特点,试图说明第二版何以成为玄怪小说的经典。

  • 标签: 莫泊桑 《奥尔拉》 玄怪文学 恐惧
  • 简介:兰斯迈的长篇小说《最后的世界》通过对诗人奥维德命运轨迹和失踪文本《变形记》踪迹的追寻,揭示了托密这个与罗马理性社会相对立的想象的世界,展现了失踪文本重构的过程和可能的意义。它互文性地取用历史文本《变形记》的神话元素,以此将政治权力与艺术、技术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也引入讨论之中。

  • 标签: 《最后的世界》 想象的世界 失踪的文本 互文
  • 简介:瑞妮和艾可哈特是美国南方作家尤多拉·韦蒂精心塑造的两位叛逆女性形象,在小说集《金苹果》中,两个角色被植入特定的淑女文化语境当中,身体意象的叙写内含了丰富的隐喻象征。本文从身体审美的视角出发,分析具体身体描述的社会文化内涵,探寻两位女性如何借助身体表达展现精神层面的反叛、获取社会认同及最终实现自我。通过这两个角色对美国淑女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消解,身体叙述所隐喻的美国南方文化嬗变得以生动呈现。

  • 标签: 韦尔蒂 《金苹果》 身体 淑女文化
  • 简介: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火车和铁路技术对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自然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哈德·豪普特曼在1887年以铁路道口看守员与铁路间的关系为主题创作了中篇小说《道口工提》。铁路不仅在小说的结构上贯穿始终,它还牢牢地控制并影响着主人公提生活的所有层面,最后也如恶魔一般碾碎了提的生活。铁路系统改变了原有的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在《追问技术》一文中所述,在技术时代,人和自然都被卷进现代技术的漩涡之中,技术规定着技术时代的人按照技术的方式去活动。小说主人公提的悲剧命运正是现代技术统治下人的主体性丧失的一个缩影。

  • 标签: 格哈德·豪普特曼 铁路 现代技术 《道口工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