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从空间诗学和空间政治的角度看,《鲁滨孙漂流记》提供了一个西方现代性展开的初始场景。小说中的空间建构与主体的形成同步进行,空间的生产与文化的定位互补互动。鲁滨孙在谋划生存、构建空间的同时,发展出一种比笛卡尔的“我思”更为实在的、可触可摸的主体性意识;通过划界和构建,鲁滨孙生产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空间,开启了自己的此在世界,也开启、构建和定位了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小说将空间叙事、现代性主体与帝国政治交织在一起,实现了诗学.政治功能的互相转换。

  • 标签: 《鲁滨孙漂流记》 空间生产 文化定位 主体性 现代性
  • 简介:细读徐则臣的小说,神秘的气息四处弥漫。小说中丰富的民间神秘文化是对传统志怪文化的接续,然而其神秘背后所透视出的对灵魂的焦灼、对现代人性的考问,却是明显溢出对所谓神仙鬼怪的猎奇或膜拜,本土文学资源背后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设造迷宫,设置陌生人和省略空缺等形式形成的神秘主义叙事显示出对先锋小说采用的现代主义形式的借鉴,而其始终不忘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摹写与观照,又显现出对为神秘而神秘的尽情于语言和形式游戏的先锋主义的反拨。可以说,徐则臣的神秘主义叙事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题材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意蕴,它既是对标榜为"现实主义"的日渐平庸化的、囿于琐屑日常生活的文学的抵抗,也是对于当下破碎了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的把握,是徐则臣所独有的对当下纯文学道路的探索。

  • 标签: 徐则臣小说 神秘主义 传统 现代
  • 简介:本文旨在挑战仍占主导地位和具有丰碑意义的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该叙事视这种写作传统为精英都市文化的一个方面,认为它的主要实践者是无根的移居国外者和世界主义者。笔者以苏格兰作家、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休·麦克迪尔米德的诗歌创作为参照,认为处于边缘的凯尔特史诗在20世纪中叶英格兰主导下的英国复兴,通过勾勒一个更加复杂的现代主义图景及其具体的文化背景,对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进行抵制,并使其复杂化。麦克迪尔米德的长诗,尤其是《纪念詹姆斯·乔伊斯》,寻求恢复史诗和民族建构之间的联系。同时,这些长诗也反映了现代主义史诗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国文化的中心与边缘的论争背景下,全部的创作动力可为被边缘化的苏格兰文化提供一种补偿。

  • 标签: 史诗 英国诗歌 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政治
  • 简介:步履维难的行程──西方现代派文学在中国的情况介绍孙凤城如何评价西方现代派的问题是在“四人帮”垮台后出现的。在这之前,即从1949-1978年间,极少有中国人知道“现代派”这个词。众所周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比...

  • 标签: 西方现代派文学 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 卢卡奇 布莱希特 情况介绍
  • 简介: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文学价值,在阅读和鉴赏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社会形势对当时文学作品的影响,同时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戏仿"手法是后现代美国文学田园语言中的重要特点之一,滑稽嘲讽的语言形式让文本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轻松地传达出来。

  • 标签: 美国后现代文学 田园语言 戏仿
  • 简介:本文从女性阅读和女性话语研究所提供的批评视角来解读美国当代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发现其文本已构成一个典型的现代西方父权社会中男性中心思想的退位、女权文化崛起的隐喻.小说通过人物性格意识与叙事角度契合转换的结构方式及男女人物形象塑造的反差来鸣奏一曲现代父权文化衰落的哀歌.

  • 标签: 父权文化 《夜色温柔》 男性中心 女性阅读 女性话语 父权社会
  • 简介:<正>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布拉格出生的德语作家,但是德国人在二次大战后开始普遍读他的作品时,这些作品却是由英文或法文翻译过来的。原来,卡夫卡的作品在法国和美国风靡一时以后才回流到德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卡夫卡的难懂的作品尚未为人所知时,希特勒已统治了德

  • 标签: 卡夫卡 作品 现实主义 布拉格 现代作家 《判决》
  • 简介:纳桑尼尔·霍桑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像阿瑟·丁姆斯戴尔那样饱受人格分裂痛苦的人物,展现了人性中更深层自我的强大,以及人与它作斗争的悲剧性过程。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人性观去观察分析他的作品,我们可以说霍桑一百多年前就在像弗洛伊德那样研究人,像现代主义文学那样描述人,把人的非理性因素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并且认为人只有通过非理性的因素才能认识世界。

  • 标签: 人格分裂 现代主义文学 非理性主义 纳桑尼尔·霍桑 美国 文学评论
  • 简介:金东仁的《土豆》(1925)和李泰俊的《农民》(1939)是韩国现代文学中描绘华人形象的代表作品。《土豆》中的“王掌柜”是首次出现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也是当时朝鲜社会剧增的华人的典型代表。然而,该形象被描写成非道德的、反社会的人物,而促使这一形象生成的中心媒介就是“金钱”。透过该人物形象,可以窥视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朝鲜社会对华人的看法。《农民》中的华人形象是聚集韩中矛盾焦点的主人公。但是,评价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出现的这些华人形象时,需要了解当时韩中之间的民族矛盾是由日本的殖民政策和舆论炒作所造成的,只有对这些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以正确的逻辑进行思考。但是,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进行叙述的小说《农民》并没有抓住这点,只以朝鲜人取得水路开垦的胜利而收尾,并把与朝鲜人对峙的华人集团塑造成暴力团体,可以说,这是创作过于疏懒的结果。这种试图将超越意识形态的问题集中在民族层面的文学形象化,对后来朝鲜对华(人)的认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批判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

  • 标签: 韩国现代小说 金东仁《土豆》 李泰俊《农民》 华人形象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对于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较多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于小说叙事范式的研究很少。而探讨小说叙事范式的变化,不仅能够揭示文学观念的变化,而且还能了解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德语现代主义文学从传统的以时间为基本线索的线性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转变,分析了空间叙事的具体手段。最后,文章还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转变。

  • 标签: 叙事研究 德语现代主义文学 线性叙事 空间叙事
  • 简介:<正>在20世纪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对城市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引起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建设优美和谐的现代化新城,是人民的共同愿望。前苏联著名俄罗斯作家格拉宁的《一幅画》和乌克兰老作家冈察尔的《大教堂》从不同的艺术视觉反映了“苏联社会”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实可谓两部形象化的城市建设的美学教科书和道德哲理教科书。

  • 标签: 乌克兰 前苏联 大教堂 性格 炼钢工人 现代化建设
  • 简介:M.凯斯.布克的《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回顾了英国左翼小说的发展演变过程,简介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概述了英国重要左翼批评、历史和理论著作,对20世纪英国左翼小说和部分英国左翼后殖民小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讨论。该书内容全面,编写体例系统,视野开阔,堪称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的宝典。

  • 标签: M·凯斯·布克 《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
  • 简介:中国山水画,始自汉,独立画科于东晋,兴盛于隋唐,其历史源远流长。因晋陶渊明、南北朝谢灵运等山水诗之影响,山水画家开始关注乡村野景,由此出现了表现田园意趣的山水画,可以说,田园成诗,田园为画,其历史也同样源远流长。马良书的山水画作品极富田园意趣,空灵洁净,满纸清香,有一种浓郁的理想化的人文气象。其作品重意境与神韵,既有传统精华,于墨色交融中呈示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笔墨功底,又有别于传统样式,

  • 标签: 田园山水 田园画 山水诗 画科 画面结构 文化景观
  • 简介:对《赎罪》归类不同,对其元小说结尾评论也依之不同:将其归入后现代小说者,多认为结尾是点睛之笔;而将其归入现实主义小说者,则认为结尾只是画蛇添足之举。《赎罪》在表层情节上符合哈钦的后现代编史元小说定义,但与编史元小说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深层结构相比,《赎罪》却有本质区别。首先,两部作品可能因世界结构不同,从而编史元小说元素所依存的世界层次也不同;其次,二者可能因世界各层次间的互动方式不同,从而编史元小说元素的呈现方式也不同。究其动因,以《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代表的典型编史元小说意欲暴露历史书写的语言建构本质,而《赎罪》则在后现代风潮回落的世纪之交,以编史元小说的创作元素反思后现代创作本身,集中探讨了文学创作的伦理价值这一命题。

  • 标签: 编史元小说 《赎罪》 可能世界 文学伦理
  • 简介: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乍看上去似乎保留了格林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基本故事情节,但实际上无论它的故事情节还是思想内容都与格林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相去甚远。《白雪公主后传》充满了对传统童话故事的调侃和反叛,是后现代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这类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嬗变问题。

  • 标签: 《白雪公主后传》 后现代主义 调侃和反叛 道德嬗变
  • 简介:<正>美国现代主义诗是个相当庞杂的流动的概念,它包括上至意象主义下至新形式主义(NewFormalism)等具有现代主义美学特征的诗歌。其中又以艾略特为首的注重诗的整体形式构建后来引发出新批评的正统现代派为核心;至于新形式主义诗,国内译介不多,尚未对当代中国诗产生什么影响。真正

  • 标签: 现代主义诗人 艾略特 朦胧诗 中国诗 客观对应物 浪漫主义
  • 简介:圣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它自俄罗斯接受东正教时出现在俄国文化中。20世纪末,随着东正教的复兴,圣愚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开始兴起,并获得了新的文化意蕴:圣愚的流浪和受难获得了新形式和新内涵;圣愚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减弱、游戏性和荒诞性加强;圣愚形象多元化、多义化;作者对圣愚形象持双重态度。圣愚现象丰富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人物体系,拓展了作品的情节内容。但其新文化意蕴也表明,当代俄罗斯的东正教信仰沾染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主义色彩。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圣愚现象 文化意蕴
  • 简介:吴佳骏的散文集《雀舌黄杨》是献给中国乡村的一支挽歌,一支深蕴悲凉且悠长的挽歌,书写了乡村社会如何被“恶之花”侵袭、污染、掏空,沦落为一个荒凉破败、人性异化的世界。作者对乡村人事的书写用情甚深,能于“无情”中写出“真情”和“深情”,笔之力与情之深相得益彰。

  • 标签: 吴佳骏 《雀舌黄杨》 忧患意识 天地之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