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从《青春万岁》到《奇葩奇葩处处哀》(内含《仉仉》),再到刚刚发表的《女神》,“文坛常青树”王蒙一直保持着绵延不息的创造力与创作力。虽然年过八旬,但王蒙仍是那个“青春万岁”“生活万岁”“爱情万岁”的“年轻人”,他的创作不仅承接着过去,更“试验”着未来。在《仉仉》中,从其公园、外国文学、音乐及语言等审美质素的运用皆可察见王蒙文学作品的承接性与超越性。

  • 标签: 王蒙 《仉仉》 审美质素
  • 简介:契诃夫不仅是俄罗斯著名小说家,而且是杰出的戏剧家,被称为“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拓者”。《樱桃园》是作家的最后一部剧作,本文对作品文本做了细致分析。首先,从所谓的“悲”入手,深入剖析其寓喜于悲的喜剧哲学;其次,结合作家本人生平,探讨了“樱桃园”由实在到隐喻的转化过程;最后,从人物群像和舞台场景两个角度分析了该剧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揭示出该剧喜剧哲学的构建方式。

  • 标签: 契诃夫 《樱桃园》 喜剧哲学
  • 简介:博士学位论文与学科发展紧密相关,一定时期内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该时段一个学科发展的水平。新中国自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所产生的121篇外国教育史博士学位论文显示了外国教育史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专业研究的重点和趋势,同样也反映出外国教育史研究的一些问题。针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的上述特点,本研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 标签: 外国教育史研究 重点 趋势 博士学位论文 分析
  • 简介:在高校德语专业教学领域内中德合作办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运行模式。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在高校德语专业教学模式中真正融入中国国情,并在中德合作办学框架下实现教学模式的融合与创新,提炼出一套既适合中国学生,又包含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德语教学模式,对于切实提高高校德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具有跨文化思维模式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德合作办学 德语教学模式 高校
  • 简介:以我国(教育史研究)杂志近六年刊发的外国教育史类论文为研究对象,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刊载论文作者单位和地区分布、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分项统计,展示了我国当前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从这一角度探讨了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近六年发展的基本动向。

  • 标签: 外国教育史 研究近况 相关论文 量化分析
  • 简介:19世纪上半叶,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迫于汉语学习对于传教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系列汉语拼音化的尝试并在所创办的报刊中推广各种罗马化注音的汉语拼音,撰写文章来阐述其汉语拼音化方法及其对汉语学习的意义。以在华传教士为代表的外国人展开的汉语拼音化活动为后世尤其是20世纪前后国人的汉语拼音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汉语在国外的传播。通过分析《中国丛报》有关传教士对汉语拼音化的建议、书评和方案,有助于厘清当时汉语拼音化活动的史实及其影响。

  • 标签: 19世纪上半叶 在华外国人 汉语拼音化 《中国丛报》
  • 简介:凡是关注英语学习的人,对胡文仲教授的名字都不会陌生.1982年,由胡文仲教授和英国女教师凯瑟琳共同主持的(FollowMe)英语教学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曾出现祖孙三代共同跟着念ABC的情形,"followme"曾成为大学里的流行语,胡文仲教授的名字一度妇孺皆知.由此,人们知道他是我国外语教育、教学方面的权威.实际上,作为一位知名学者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胡文仲教授还是我国跨文化交际学这一新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也是我国最早从事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和介绍的学者之一.

  • 标签: 仲教授 勤勉治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
  • 简介:本文简介与探讨20世纪初前往中国边远、四川大凉山地区旅游的外国人对当地彝族及其社会和文化的描述和感受。德国魏司夫妇与俄罗斯顾彼得先生所留下的有关凉山彝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笔记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最关键的是他们通过当时所听到的彝族民间音乐的"声音性特征"——这不仅强调了彝族音乐与文化的独特性,也将这一声音直接融入到一种人类的或者世界文化的"普世性"之中,认为他们所了解的彝族文化的基本旋律或精神与自己的文化是相同的。此外,魏司夫妇和顾彼得先生在描述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尊重与客观性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非常宝贵的。这也使得他们的记录获得了一定的人类学、特别是田野采风等方法和方法道德上的意义。

  • 标签: 凉山彝族 诺苏 魏司夫妇 顾彼得 民间音乐 声音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