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联合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酚妥拉明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必净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肌钙蛋白(cTnI)、B型脑钠肽(BNP)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94/100),高于对照组的85.0%(85/100)(χ2=4.31,P < 0.05)。治疗前,两组CRP、IL-6、TNF-α、LVEF、cTnI、BN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观察组CRP、IL-6、TNF-α分别为(56.29±10.78)ng/L、(75.60±13.24)ng/L、(130.42±24.79)ng/L,均低于对照组的(70.52±13.10)ng/L、(87.46±15.68)ng/L、(164.51±28.4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8、5.77、9.03,均P < 0.001);观察组LVEF[(58.30±8.65)%]高于对照组[(54.29±7.9)%],cTnI[(1.87±0.52)μg/L]、BNP[(218.42±24.23)ng/L]均低于对照组[(2.40±0.65)μg/L、(325.61±36.9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6.36、24.25,均P <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8/100),高于对照组的6.0%(6/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血必净注射联合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改善心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 标签: 肺炎 心力衰竭 药物疗法,联合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每搏输出量 肌钙蛋白 利钠肽,脑 血必净注射液 酚妥拉明 多巴酚丁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罗沙司他胶囊结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治疗腹膜透析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82例腹膜透析肾性贫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治疗+罗沙司他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及铁代谢指标变化、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更高(80.49% vs. 95.1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网织红细胞计数(Ret)、血清铁蛋白(S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血清白介素-8(IL-8)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Hb、Hct、Ret)、铁代谢指标(SF、TSAT)、IL-8、SOD水平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Hct、Ret、SF、TSAT、IL-8和SOD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0% vs.4.88%,P>0.05)。结论罗沙司他胶囊结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治疗腹膜透析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膜透析 罗沙司他 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 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从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角度探讨血必净注射改善肺血管屏障功能紊乱的新机制。方法采用硫化氢(H2S)暴露导致急性肺损伤(ALI)模型。①体内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H2S暴露组(300×10-6 H2S持续暴露3 h)、血必净对照组(静脉注射血必净注射4 mL/kg、每日2次、持续3 d)、血必净干预组(血必净注射预处理后予以H2S暴露),每组6只。制模成功后不同时间点(0、6、12、24 h)分别检测大鼠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含量,计算肺通透性指数(PPI;PPI=BALF中总蛋白含量/血浆中总蛋白含量),测定肺湿/干重比值(W/D),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组织claudin-5 mRNA表达。②体外实验:将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株(HPMECs)分为空白对照组、H2S供体(NaHS)处理组(与500 μmol/L NaHS共孵育12 h)、血必净对照组(加入2 g/L血必净注射培养24 h)、血必净干预组(2 g/L血必净注射预处理24 h后与500 μmol/L NaHS共孵育12 h)。分别于共孵育不同时间点(1、3、6、12和24 h),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HPMECs细胞claudin-5蛋白表达,以荧光素钠评价单层HPMECs的通透性。结果①体内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H2S暴露后6 h肺W/D比值即显著升高,12 h达峰值(4.67±0.11比4.26±0.06,P<0.01);肺组织claudin-5 mRNA表达显著降低,暴露后6 h时降至对照组的89%(P<0.01)。暴露后12 h BALF中总蛋白和PP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蛋白(mg/L):262.31±14.24比33.30±3.09,PPI:(11.72±0.57)×10-3比(1.21±0.08)×10-3,均P<0.01〕;而血必净预处理后BALF中总蛋白和PPI均显著下降〔总蛋白(mg/L):153.25±7.32比262.31±14.24,PPI:(5.79±0.23)×10-3比(11.72±0.57)×10-3,均P<0.01〕。②体外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PMECs与NaHS共孵育后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逐渐增加,12 h达到最高,约为空白对照组的2倍(P<0.01),而claudin-5蛋白表达则于12 h时降至最低(claudin-5/β- actin:0.42±0.03比1.03±0.05,P<0.01);经血必净干预后可明显改善内皮细胞通透性(荧光素钠的荧光强度:1.46±0.10比1.89±0.11,P<0.01),减轻claudin-5蛋白的下降程度(claudin-5/β- actin:0.68±0.04比0.38±0.03,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可能通过上调claudin-5的表达改善ALI时受损的肺血管屏障功能。

  • 标签: 血必净注射液 Claudin-5 硫化氢 内皮屏障 失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住院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其中单独治疗组为单独使用阿替普酶治疗(54例),联合治疗组为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注射治疗(42例),均治疗10~14 d。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溶栓后即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治疗总有效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均低于单独治疗组[(5.65±4.06)分vs (8.23±6.55)分;(3.97±2.82)分vs (6.36±4.2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9,P=0.027;t=-3.127,P=0.002)。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单独治疗组(95.24% vs 77.78%;66.67% vs 40.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82,P=0.016;χ2=6.363,P=0.012)。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脑卒中,缺血性,急性 静脉溶栓 丁苯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炎症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3月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收治的60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血必净50 mL组和血必净100 mL组,每组20例。常规治疗组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进行治疗;血必净50 mL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每次50 mL、每日2次、连用7 d;血必净100 mL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每次100 mL、每日2次、连用7 d。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 d后血常规、C -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及疾病分型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后,3组白细胞计数(WBC)及淋巴细胞计数(LYM)均较治疗前升高,CRP及ESR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必净100 mL组治疗后WBC明显升高(×109/L:7.12±0.55比5.67±0.51,P<0.05),血必净50 mL组和100 mL组治疗后CRP及ESR明显降低〔CRP(mg/L):32.3±4.6、28.0±6.2比37.3±5.9,ESR(mm/1 h):45.9±5.7、40.5±7.4比55.3±6.6,均P<0.05〕。与血必净50 mL组比较,血必净100 mL组治疗后WBC升高及CRP、ESR下降更明显〔WBC(×109/L):7.12±0.55比5.82±0.49,CRP(mg/L):28.0±6.2比32.3±4.6,ESR(mm/1 h):40.5±7.4比45.9±5.7,均P<0.05〕。②治疗后,3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血必净100 mL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和血必净50 mL组(分:12.3±1.5比16.5±1.6、15.9±1.4,均P<0.05)。治疗后,3组2019-nCoV核酸检测均有部分转阴,其中常规治疗组9例、血必净50 mL组8例、血必净100 mL组9例,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所改善,其中常规治疗组8例转为普通型、1例转为危重型,血必净50 mL组9例转为普通型,血必净100 mL组12例转为普通型;血必净100 mL组较50 mL组和常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可有效改善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炎症指标及病情转归。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血必净注射液 炎症指标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对β-氨基丙腈(BAPN)诱导的主动脉夹层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3周龄雄性C57BL/6小鼠2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普通饮水,n=13)和模型组(1 g·kg-1·d-1 BAPN饮水,n=13),14 d时提取主动脉组织RNA和总蛋白,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对照组和模型组主动脉炎症相关基因、EP基因mRNA(每组各6只)和前列地尔受体4 (EP4)蛋白(每组各7只)表达。选取3周龄雄性C57BL/6小鼠88只,按随机区组设计法分为3组:对照组(普通饮水+生理盐水80 μg·kg-1·d-1,n=22)、模型组(1 g·kg-1·d-1 BAPN饮水+生理盐水80 μg·kg-1·d-1,n=33)和治疗组(1 g·kg-1·d-1 BAPN饮水+80 μg·kg-1·d-1 前列地尔注射,n=33)。BAPN饮水前1 d开始每日腹腔注射给药,连续给药28 d。记录每组小鼠体重、血压变化及因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情况。28 d时,大体解剖观察主动脉夹层发生情况;取主动脉组织进行固定、包埋和切片,苏木素-伊红和维多利亚蓝-核固红染色观察主动脉的形态结构变化,同时,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6只)EP4蛋白的表达分布情况。并对模型组(3只)和治疗组(4只)血浆PGE1进行ELISA检测。选取3周龄雄性C57BL/6小鼠13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 g·kg-1·d-1 BAPN饮水+生理盐水,n=7)和治疗组(1 g·kg-1·d-1 BAPN饮水+80 μg·kg-1·d-1 前列地尔注射,n=6),14 d时对主动脉EP4蛋白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小鼠BAPN诱导14 d时主动脉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2.74±1.55)比(1.00±0.4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1.38±0.42)比(1.00±0.27)]的mRNA表达及EP4蛋白(1.48±0.51比1.00±0.19)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P4可在模型组的内皮细胞、炎症细胞中表达。小鼠主动脉解剖观察可见模型组和治疗组均有明显的夹层,苏木素-伊红和维多利亚蓝-核固红染色显示模型组和治疗组主动脉夹层血管可见弹力板断裂、充满红细胞的假腔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无主动脉夹层和死亡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主动脉夹层发生率(60.6%,20/33)、破裂死亡率(30.3%,10/33),以及治疗组的主动脉夹层发生率(72.7%,24/33)、死亡率(24.2%,8/33)均明显升高,体重明显降低(P均<0.05),但模型组与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相较于模型组,治疗组在给药后血药浓度高[(0.540±0.041)μmol/L比(0.436±0.012)μmol/L,t=4.10,P<0.05],EP4蛋白表达低[(0.60±0.30)比(1.00±0.20),P<0.05]。结论在BAPN诱导的小鼠主动脉夹层模型中EP4表达增高,但使用前列地尔注射腹腔给药对该模型中主动脉夹层的破裂无保护作用,其可能原因是前列地尔反馈抑制了EP4的表达。

  • 标签: 受体,前列腺素E,EP4亚型 前列地尔 主动脉夹层 β-氨基丙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门冬胰岛素注射联合维生素D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DM)的效果及对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GDM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门冬胰岛素注射联合维生素D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治疗。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相关因子[RBP4、HbA1c、APN及脂肪素(VF)]浓度、血糖代谢相关因子[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钙磷水平变化情况,并记录两组母婴结局。结果治疗后,观察组RBP4、HbA1c、VF、FBG、FINS、HOMA-IR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APN、血钙、钙磷乘积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间血磷浓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结局总发生率(7.14%,3/42)低于对照组(26.19%,11/42),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注射联合维生素D可显著改善G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维持其血糖和钙磷平衡,降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标签: 糖尿病,妊娠期 门冬胰岛素 维生素D 胰岛素抵抗 母婴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卵巢癌紫杉醇+卡铂(TC)方案化疗患者联合胎盘多肽注射辅助治疗对化疗毒副反应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火集团职工总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晚期卵巢癌初次诊治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并在术后接受TC方案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胎盘多肽注射辅助治疗。治疗6个周期后,对比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及T细胞亚群各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11%(32/45),高于对照组的48.89%(22/45),P<0.05;观察组心脏毒性、肝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D3+、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对照组T细胞亚群各指标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卵巢癌患者术后接受TC方案化疗期间进行胎盘多肽注射辅助治疗,可提升化疗疗效,减少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 标签: 卵巢癌 胎盘多肽注射液 TC方案 毒副反应 T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依达拉奉、氯吡格雷、丁苯酞注射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寿光市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8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氯吡格雷片联合丁苯酞注射治疗;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分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白细胞介素(IL)-1、IL-2、IL-6等指标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S-100β、NSE、IL-1、IL-2、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9.49%(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13%(2/39)]与对照组[2.56%(1/39)]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依达拉奉、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治疗可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减轻神经损伤,同时可调控血清S-100β、NSE 、IL-1、IL-2、IL-6等指标,应用效果良好。

  • 标签: 依达拉奉 丁苯酞 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的效果。方法抽取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PCI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另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mean)、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搏动指数(PI)]、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病情相关因子[β1-淀粉样蛋白(Aβ1-4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92%,47/48)高于对照组(85.42%,41/48),P<0.05。治疗后,观察组Vmean、Vmax均高于对照组,PI、FIB、D-D、NSE、Aβ1-42、TNF-α、IL-6均低于对照组,PT、TT、APTT均长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PCI效果确切,能有效促进脑动脉血流,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脑卒中风险,缓解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睡眠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双联抗血小板
  • 作者: 郭华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0
  • 出处:《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年 第21期
  • 机构:铜仁市人民医院,贵州 铜仁55430
  • 简介:的:分析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联合心血管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5月这个阶段,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结合治疗方式的差异作为依据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是21例。对照组实施心血管介入方式治疗,治疗组实施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联合心血管介入治疗,治疗后总结效果。结果:分析和对比了两组的TIMI血流分级情况,其中治疗组的2级和3级的人数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出现慢血流、再心梗以及心衰的患者例数少于对照组,其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对比12h CK-MB水平的数值可知,两组患者术后12 h CK-MB数值和对照组对比可知,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t=6.58)。结论:对比单一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联合心血管介入方式干预治疗,其优势更加突出,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了基本的血流灌注情况,因此该方式可借鉴实施。

  • 标签: 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心血管介入;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络宁注射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脉络宁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血液流变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44/47),高于对照组78.72%(3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V、HS、FIB、EA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PV、HS、FIB、EAI水平分别为(1.02±0.03)ng/L、(2.83±0.14)mmol/L、(2.72±0.08)g/L、(3.73±0.46)ng/ml,均低于对照组(1.35±0.04)ng/L、(4.55±0.17)mmol/L、(4.57±0.12)g/L、(7.24±0.46)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mRS评分分别为(3.24±1.46)分、(0.74±0.09)分,均低于对照组(8.62±1.37)分、(1.43±0.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脉络宁注射联合阿替普酶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较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脉络宁注射液 阿替普酶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对原位肺癌小鼠吗啡耐受的影响,检测其对原位肺癌小鼠模型吗啡激活的多药耐药基因1(MDR1)介导的P糖蛋白(P-gp)过表达的关系。方法建立原位肺癌小鼠吗啡耐受模型,采用梯度浓度的复方苦参注射处理,热辐射甩尾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痛阈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DR1 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采用凝胶迁移技术检测MDR1基因上游启动子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DNA结合活性的改变。结果吗啡组小鼠在第8天的最大镇痛百分率(MPE)为(85.21±6.53)%,第10天和第12天分别下降至(38.45±5.52)%和(28.14±4.52)%,表明原位肺癌小鼠已经形成吗啡耐受。而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组小鼠在第8天的MPE为(79.34±6.50)%,第10天和第12天分别下降至(62.16±5.53)%和(40.20±4.50)%。RT-PCR检测结果显示,吗啡组、生理盐水组、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组和2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组小鼠脑组织中MDR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3±0.79、1.04±0.38、1.37±0.38和1.43±0.53。吗啡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与2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与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吗啡组、生理盐水组、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组小鼠脑组织中P-gp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6±0.40、1.00±0.23和1.27±0.27。吗啡组P-gp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组与吗啡组比较,P-gp蛋白的表达亦明显下降(P<0.05)。吗啡+纳络酮组CREB的DNA结合活性为(0.89±0.23)Pu;生理盐水组CREB的DNA结合活性为(0.23±0.07)Pu,明显低于吗啡组[(0.81±0.23)Pu,P<0.05]和吗啡+纳络酮组(P<0.05);而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组CREB的DNA结合活性为(0.79±0.21)Pu,对吗啡依赖所诱导的CREB的DNA结合活性升高未显示调节作用(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能明显改善吗啡耐受,同时可抑制被吗啡激活的MDR1 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这与其延缓吗啡耐受的机制有关。

  • 标签: 复方苦参注射液 肺肿瘤 吗啡耐受 P糖蛋白 多药耐药基因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麻下胃肠道手术老年患者应用黄芪注射后,其认知功能、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行胃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另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DM)将观察组分为未合并DM组28例和合并DM组23例,对照组分为未合并DM组30例和合并DM组2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麻手术,对照组围手术期应用安慰剂治疗,观察组围手术期应用黄芪注射。记录手术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检测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术前两组合并DM及两组未合并DM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 d,观察组合并DM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合并DM患者(P<0.05)。术后1、7 d,观察组合并DM患者POC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合并DM患者(P<0.05)。术后7 d,两组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SOD水平均低于术前,MDA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下胃肠道手术老年患者应用黄芪注射可有效减少炎症因子分泌,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且在合并DM的老年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改善认知功能作用,可降低POCD发生风险。

  • 标签: 麻醉,全身 胃肠外科手术 黄芪 老年人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吡拉西坦注射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6年4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血塞通治疗,观察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及不良反应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联合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升高(P<0.05),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下降(P<0.05),且治疗后各评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吡拉西坦注射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血浆黏度,脑保护作用明显。

  • 标签: 脑梗死 血塞通 吡拉西坦 超氧化物歧化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5月到2018年4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丁苯酞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进行IL-6、IL-1β、TNF-α浓度测定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总有效率和性别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血清IL-6、IL-1β、TNF-α浓度、NIHSS评分及MOCA评分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IL-6、IL-1β、TNF-α浓度及NIHSS、MOC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治疗组IL-6、IL-1β、TNF-α浓度较对照组降低[(6.29±1.72)pg/ml vs (7.78±1.97)pg/ml;(13.40±1.20)ng/L vs (18.12±1.30)ng/L;(1.28±0.35)pg/ml vs (1.43±0.32)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86、16.875、2.002,P=0.001、<0.001、=0.049);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4.80±1.24)分vs(6.80±1.9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67,P<0.001);3个月后MOC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26.38±1.60)分 vs (25.03±2.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98,P=0.004)。结论丁苯酞注射有助于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IL-6、IL-1β、TNF-α分泌,从而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丁苯酞 急性期 细胞因子类 白介素-6 白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 作者: 张启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武汉市新洲区精神病医院,湖北武汉431400
  • 简介:目的:分析罹患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内,接收的精神分裂症病人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操作原则,分入患者进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实施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对照组实施注射用利培酮微球。结果:通过PANSS量表评定,治疗前后组内形成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的应用均可良好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症状的改善中起到有效意义。

  • 标签: 精神分裂症;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联合顺铂、紫杉醇治疗晚期宫颈癌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A组和B组,每组31例。A组采用顺铂、紫杉醇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肿瘤变化情况、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水平[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癌胚抗原(CEA)]、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期。结果B组总控制率为67.74%(21/31),高于A组的41.94%(1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肿瘤长径小于A组,肿瘤缩小率及CD3+、CD4+水平高于A组,SCC-Ag、CEA水平低于A组(P均<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35%(6/31),A组为25.81%(8/31),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无进展生存期[(6.35±0.17)个月]长于A组[(4.51±0.13)个月],P<0.05。结论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联合顺铂、紫杉醇治疗晚期宫颈癌,能提高疾病控制率,能改善免疫功能,下调肿瘤标志物表达,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 标签: 宫颈癌 紫杉醇 顺铂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胰岛素泵联合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TBI)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STBI合并糖尿病患者102例,男性,平均年龄(48.27±4.20)岁。将其依循双盲随机法划分为A组(34例,采用单纯减压术治疗),B组(34例,采用胰岛素泵联合减压术治疗)与C组(34例,采用醒脑静注射、胰岛素泵联合减压术方式)。比较三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水平(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level,2hPG)、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serum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lasgow coma scale,GCS)差异,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后A组、B组2hPG、FPG、IL-2、IL-6、hs-CRP、GC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2hPG、FPG分别为(8.89±1.74)、(7.53±1.59)mmol/L,A组、B组分别为(7.30±1.62)、(6.25±1.50)mmol/L和(7.32±1.64)、(6.29±1.56)mmol/L,C组水平较A组、B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IL-2、IL-6、hs-CRP水平分别为(792.74±86.58)ng/L、(8.82±1.73)ng/L、(7.95±1.44)mg/L,A组、B组这三项指标分别为(880.85±90.29)ng/L、(13.85±2.20)ng/L、(14.02±2.28)mg/L;(875.37±89.72)ng/L、(13.34±2.18)ng/L、(13.37±2.26)mg/L,C组较A组、B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GCS评分为(11.45±2.23)分,A组、B组分别为(8.09±1.52)分、(8.73±1.56)分,C组较A组、B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B组相比,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胰岛素泵联合减压术治疗STBI合并糖尿病患者,对于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安全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醒脑静注射液 胰岛素泵 重型颅脑损伤 不良反应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红注射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配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心律失常改善情况、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指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88.0%比70.0%,χ2=4.883,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室性早搏[(1 412.52±587.85)次/24 h比(2 247.96±761.52)次/24 h]、短阵性室速[(46.58±10.12)阵/24 h比(79.45±12.01)阵/24 h]、ST段压低[(1.24±0.19)mm比(1.41±0.24)mm]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41、-14.799、-3.927,均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58±1.61)mmol/L]、餐后2 h血糖[(8.35±1.7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4±1.58)%]均低于对照组[(8.24±1.87)mmol/L、(9.69±1.91)mmol/L、(7.68±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57、-3.686、-4.379,均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为(56.52±10.28)%,高于对照组的(47.96±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8,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为(2.06±0.32),低于对照组的(2.54±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57,P<0.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0%比8.00%,χ2=0.444,P>0.05)。结论丹红注射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效果较单一比索洛尔治疗效果好,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改善血糖和胰岛功能。

  • 标签: 糖尿病,2型 冠状动脉疾病 心动过速,室性 室性早搏复合征 丹红注射液 比索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