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贝尔曾提出意义学习两个内在条件分别是,学习者有同化新材料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心向。前者涉及教学中认知因素,与学生新学习材料可接受性有关,后者则涉及教学中情感因素,与学生新学习材料乐接受性有关。但奥苏贝尔本人也仅提出教材内容认知处理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而未提出影响学生学习心向教材内容情感处理策略,其实也反映了现时教学心理学在教材内容处理上重知轻情倾向。鉴此,本文从情感维度上提出教材内容处理超出预期策略,以冀与认知策略一起共同优化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环节,并阐明超出预期策略内涵、机制、作用和实践运用。

  • 标签: 教学心理学 情感维度 教材处理 超出预期策略
  • 简介:问卷结果表明:普通大学生和GRE考生在有关记忆过程知识方面没有差异;绝大多数GRE考生有选用“较多”策略趋势,且在规定单词记忆量和精细加工策略方面差异显著;两类被试在对策略评价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但两类被试在选择比较有效和值得推荐策略时,在一些自我监控策略上选取比率表现出差异,在选择效果不佳和基本无效策略时,在某些一般记忆加工策略上选取比率也存在差异;绝大多数被试推荐策略是基于经验,判定策略无效是源于直觉判断。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知识、情景因素与策略选择和运用关系;提出了实际学习情景下策略有效性意识形成两个因素及可能途径。

  • 标签: 元记忆知识 元记忆策略 客体记忆策略
  • 简介:本研究以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内隐加工和内隐记忆方法探讨面孔信任评价是否为自动加工。结果表明,在外显记忆任务下,大学生在三可信度面孔再认成绩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不可信任面孔再认正确率最高,反应最快;在内隐记忆任务下,不可信任面孔再认成绩最好,且反应最快。这些结果说明,个体可以依据陌生面孔可信度对面孔进行自动加工,且不可信任面孔最为敏感。

  • 标签: 信任评价 自动化 面孔可信度 大学生
  • 简介:本文拜森(Belzen)开创性著作《宗教文化心理学:理论、方法及运用》所做拓展思考。我们将仔细探究文化、心理学与宗教三个术语各自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本文提出,在确立这些概念定义时,我们是否无意识地以西方文化为基之加以构建,并向非西方文化输出这些西方化概念。"文化"一词之概念本身即可能带有西方化偏倚。如果仅仅将文化内涵视为抽象概念、认为文化仅存在于可自我觉知现代性之中、以文化之名强调"他者化"并用之服务于殖民,那么将其输出则可能有害无益。本文提出,我们应听取非西方学者"文化"见解,而不是假定"文化"之含义海皆同。其次,本文简要考察了我们宗教理解是如何在世俗化推定、宗教意义、基督教宗教定义影响、西方殖民过程中宗教运用以及抽象化定义宗教程度等方面反映出西方文化偏倚。再次,我们认为宗教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所利用心理学研究是西方式,其反映资本主义、工业化、个人主义和多元文化等内容在其他文化中并不常见,甚至可能是要刻意规避。此外,纵观世界各地文化,我们认为相较科学观察,心理学知识更多地源自当地本土宗教/文化传统。最后,我们考察了文化心理学如何与宗教彼此交互影响。本文提出了一套理论模型,即特定宗教文化环境孕育出反映其特定核心价值态度、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

  • 标签: 宗教文化心理学 西方宗教 本土心理学
  • 简介:从内隐和外显两角度探讨负面评价恐惧性别差异。采用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和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两测量方法,实验共72名被试,每名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并借鉴不同方法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相关,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2)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但有趣是,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分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而女性结果刚好相反,其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这些结果表明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被试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内部存在不同组合状况。

  • 标签: 负面评价恐惧 性别差异 内隐测量 外显测量 FEAR of
  • 简介:本文在于国内41有企业,1467位主管级经理人员心理素质测评研究,以探求企业经营者个性特点,旨在建构一套适合企业管理活动背景企业经营者心理素质评量工具。为达研究目的,收集参考了国内外现有的个性量表,结合企业经营者活动特点分析,编制测试工具,并其信度和效度进行了严格规范检验,制定出企业经营者心理素质问卷调查男性常模,为企业经营者心理素质和相关能力评量提供了重要辅助工具。

  • 标签: 企业经营者 心理素质 评价系统 诚实性 负责性
  • 简介:以446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让被试报告父母冲突形式、内容。父母冲突认知评价,以及抑郁、焦虑、自尊、学习问题和不良行为,以探讨父母冲突形式和内容、青少年对冲突评价与其社会适应关系,并检验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适应间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男女生除在父母情绪冲突和自尊方面的报告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个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随年级升高,儿童知觉父母冲突内容显著增多。抑郁情绪、学习问题显著增多,而自尊水平显著下降;(2)父母冲突不同形式和内容,以及青少年父母冲突不同认知评价可以预测青少年不同方面的社会适应;(3)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内部适应中起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外部适应中不起中介作用。

  • 标签: 父母冲突 认知评价 社会适应 青少年
  • 简介: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如何提高心理生活质量这一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关注。20世纪60年代后期,幸福感研究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近年来,主观幸福感属性中文化差异引起了跨文化研究者极大兴趣。文章通过比较幸福感跨文化研究中新近出现两个理论模型——目标调节模型和文化常模模型,探讨了文化在主观幸福感产生过程中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情感幸福感和生活意义之间关系。

  • 标签: 幸福感 文化观 目标调节模型 文化常模模型 生活水平
  • 简介:中年女人离婚几年后又重新和前夫“搭伙”生活在一起而不复婚,是现在离婚女人中较普遍现象。有人为了孩子成长选择“搭伙”,有人为了填充空虚寂寞,有人是为了有个表面完整家,给父母或周围人一个交代,还有的女人是防备自己老无所依……走近“搭伙”离婚女人,你能感受到有个伴儿她们当下生活慰藉,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她们爱情心灰意懒与迷茫。在“搭伙”事实婚姻中女人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 标签: 离婚后 当下生活 孩子成长 事实婚姻 女人 感受
  • 简介:通过故事评定法分析了3~6岁幼儿对攻击性行为认知评价,结果表明:①此年龄段幼儿对攻击性行为认知已经达到一定成熟度,开始考虑攻击性行为条件与方式;②幼儿对攻击性行为认知评价存在一定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受到言语侵犯时攻击性行为;③对攻击性行为认知评价年龄差异突出表现在5岁与6岁之间.④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法实验班幼儿,对攻击性行为比非实验班幼儿评价得更消极.

  • 标签: 幼儿 攻击性行为 认知评价 性别 年龄 攻击条件
  • 简介:为探讨评价恐惧在自尊与社交焦虑间作用,本研究采用正向评价恐惧量表、负向评价恐惧量表、自尊量表、社交互动焦虑量表,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得到655份有效问卷。研究结果表明:(1)正向评价恐惧量表在本研究大学生样本中具有良好信、效度。(2)正向评价恐惧、负向评价恐惧在自尊与社交焦虑问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47.17%,即自尊一方面直接影响社交焦虑,另一方面通过负向评价恐惧、正向评价恐惧影响社交焦虑。

  • 标签: 自尊 负向评价恐惧 正向评价恐惧 社交焦虑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公司内技术部门人员核心自我评价是否包括集体自尊维度及其与工作投入、工作倦怠关系。方法:在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指导下,301名公司技术部门人员填写了工作倦怠量表(MBI—GS)、工作投入量表(UWES)、经典核心自我评价4个分量表、集体自尊量表以及核心自我评价集成量表(CSES),并以密封信封方式提交。结果:(1)集体自尊核心自我评价载荷为0.68,是核心自我评价重要因素。(2)加入集体自尊维度核心自我评价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路径系数分别达到了0.79和-0.54。(3)采用集成核心自我评价量表测量也支持了这一结果,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各维度回归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结论:集体自尊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技术部人员核心自我评价重要成分,且加入集体自尊维度核心自我评价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均有较好预测作用。

  • 标签: 工作倦怠 工作投入 核心自我评价 集体自尊
  • 简介:<正>有的同志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教师通过言语行为学生施加系统影响。其实不然。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结论:言语行为只占学生获得信息总效果38%,非语言行为则占信息总效果62%。这一结论说明非言语行为在教学过程

  • 标签: 教师 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非言语行为 情绪
  • 简介:过去研究表明感恩能减弱时间贴现,但是并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受未来结果考虑影响还是受与自我控制关系更密切即时结果考虑影响。本文通过两个研究从特质和状态两个层面考察了感恩与自我控制之间关系。研究一发现,感恩特质与自我控制特质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这种相关在控制了一般积极情感特质之后仍然显著。研究二发现,状态性感恩情绪启动补偿了自我损耗,并提升了状态性自我控制。本文该发现进行了讨论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感恩 自我控制 自我损耗 积极情感
  • 简介: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考察了心理距离不同维度后悔程度影响。本研究从心理距离个维度展开,时间距离采用组内设计,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维度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312名被试随机分配至各个维度参与实验处理,检验不同心理距离是否调节着后悔程度,其中有效数据275份。结果表明:在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概率和假设性条件下,均出现决策时心理距离越近,对决策事件或客体解释水平越低,随后在获得负性结果反馈时体验到后悔就越强烈。由此可见,决策事件心理距离越近,后悔程度越大。

  • 标签: 解释水平 心理距离 后悔
  • 简介:有一则流传很广经典故事:有位富商,生意做得非常红火,每日操心、算计,多有烦恼。紧挨他家住着是一户穷苦人家,夫妻俩以做豆腐为生,虽说清贫辛苦,却有说有笑。富商太太见状心生嫉妒,说:“唉!别看咱家里有金有银,挥金如土。可我觉得咱们还不如隔壁卖豆腐穷夫妻。他们虽穷,可是和睦快乐,快乐可值干金呀!”富商沉思后说:“那有什么!我保准叫他们明天就笑不出来。”言罢,一抬手将一锭金元宝从墙头扔了过去。

  • 标签: 沉思 故事 富商 豆腐 夫妻 快乐
  • 简介:将反馈干预作为外部线索引入元记忆研究,采用重复学习任务,在第一轮次学习-测验之后插入反馈干预,用两个实验分别考查任务反馈和能力反馈两形式下反馈效价第二轮次即时学习判断影响.结果表明: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进行自我监测;②在任务反馈形式下,反馈信息与自我监测信息冲突,导致反馈干预元认知监测和认知过程没有影响;③在能力反馈形式下,反馈信息与自我监测信息冲突消失,结果消极反馈影响了元认知监测.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在不与自我监测信息冲突情况下,反馈干预才学习判断产生影响.此外,在有反馈干预情况下,两个实验中都出现了显著练习伴随低估效应.

  • 标签: 反馈干预 反馈效价 学习判断 练习伴随低估效应
  • 简介:你们报纸能帮我找一个人吗?一个故人。十多年没联系了吧,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她是个朝鲜族女孩,叫如雨。那时我刚从国外美发学校进修回来,在一个老师那里继续学习,就认识了她。这个和我一同学习美发女孩其实并不喜欢这一行,只是为了打发无聊时光。

  • 标签: 眷恋 继续学习 朝鲜族 女孩 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