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夷坚志》130余则四川故事是研究南宋四川地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从中可见四川民众丰富的信仰世界与信仰行为。官员、士人、手工业者、术士等在民间信仰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共同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扩大了神祇队伍,拓展了信仰的地域,协调了地方信仰与国家信仰互动,促进了部分神祇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南宋四川民间信仰的盛行,与四川的军事、教育、宗教及民间巫风传统密切相关,四川独特的地域环境亦不可忽视。

  • 标签: 夷坚志 民间信仰 地域社会 地域特点
  • 简介:一、净土宗教观的来源中国的大乘佛教来自印度和西域。较明确的净土信仰是大乘兴起以后的事。但印度佛教出现大乘思想在公元之初,不过净土思想的萌芽应该是更早就有了的。净土佛教的中心观念是企望与恋慕他方佛国,包含着对不清净的此土此世的批判。其实一切宗教当中都有不乐此世愿望超越现世的冲动与要求。企望和羡慕他方世界的念头,

  • 标签: 净土教 隋唐时期 中国 大乘佛教 论著 早期
  • 简介:民国时期,中国的回民穆斯林群体创办了许多的报刊,其实,早在清末就有丁宝臣创办的《正宗爱国报》,迟至1949年,还有庞士谦主编的《回民大众》,此段时间内,全国各地所创办的各种报刊,内容丰富,既有教理讨论,也有文艺创作、时政评论、科学普及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过去涉及到教义与抗日战争关系的论述很少,本文试图以报刊为中心,论述时人如何从经典与教义出发,理解抗战,支持抗战以及试图推进个人与宗教进步的。

  • 标签: 回族穆斯林 庞士谦 丁宝臣 教理 正宗爱国报 《古兰经》
  • 简介:公元4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韩国。从那时起,为探求佛法义理,一批又一批韩国僧人来到中国。据专家统计,从隋末到唐末300余年间,仅见于中韩双方史籍记载的新罗来华僧人即达117人之多,至于无名可稽者更是如恒河沙数,不可胜计。这些韩国僧人一方面将中国佛教的义理思想和主要宗派传到海东,在朝鲜半岛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佛教体系。

  • 标签: 佛教文化交流 北宋时期 佛法 中韩 中国佛教 义理思想
  • 简介:本文以宋元时期具有区域性影响的贵溪民间神祇自鸣山神信仰为切入点,点面结合,认为这一时期,龙虎山道士采取了七八种方式利用和扶持民间信仰,具有"重视正祀神祇"、"灵活性"、"当地性"、"深度介入"等特点,对龙虎山道教在宋元时期官方地位的上升和民间影响的扩大功不可没。其"私谥"民间神祇弥补了元代在民间信仰方面官方力量的不足,但神祇加封不出于朝廷则成为明初礼制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扶持当地民间信仰还有助于龙虎山协调与贵溪地方社会的关系。

  • 标签: 宋元时期 龙虎山 道士 民间信仰 自鸣山神
  • 简介:成都中西组合慈善会(1921-1940)为民国中期成都唯一一家与基督教新教有关的慈善机构,由'博爱团'、'互助团'合组而成,以'博爱'、'互助'为宗旨,教会人士为其创办主体.其组织分评议、董事两部,其成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常年经费主要依靠募捐收入.该会办理孤儿、养老两院约20年,在内地的基督教慈善事业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 标签: 民国时期 基督教 慈善事业 成都中西组合慈善会 管理机制
  • 简介:敦煌石窟中留存下来的文殊信仰资料极其丰富,这些资料包括文殊类经典、文学作品及绘画、彩塑等多种类型,时间多集中于晚唐五代宋初,即曹氏归义军时期。通过对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五台山文殊信仰盛行的原因及其特点进行分析,认为镇国与消复是这一时期该地区文殊信仰的基本内容。

  • 标签: 曹氏归义军 敦煌 五台山 文殊信仰
  • 简介: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对于中国和沿途各国人民而言,是一件大事。新背景下,研究丝绸之路沿线交通变化、地理变迁、风土人情,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中国学者而言,丝绸之路是抹不去的古老记忆,国内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多为帕米尔以东的研究成果,以西的成果并不多。

  • 标签: 历史地理研究 丝绸之路 美索不达米亚 阿拉伯帝国 变迁 帖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