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华北区域气象中心、华东区域气象中心、华南区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环境气象业务数值模式2015年1—3月的预报结果,从能见度和空气质量两个方面对环境气象业务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随着能见度降低,各数值模式的预报能力均逐渐下降,对于<1km的能见度,仅华北区域模式和国家级雾霾数值预报业务系统(CMAUnifiedAtmosphericChemistryEnvironment,CUACE)模式表现出一定的预报技巧,其中华北区域模式和CUACE模式对北京本地24h能见度预报的TS评分分别为0.20、0.10;CUACE模式总体能见度预报误差较各区域数值模式均偏大;CUACE模式和华北区域模式、华东区域模式、华南区域模式能见度预报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普遍低于0.6。随着空气质量下降,各数值模式AQI的预报能力均逐渐下降;AQI为优等级时,各数值模式AQI预报的TS评分均较高,其中空气质量较好的华南地区空气质量等级预报的TS评分最高,为0.81;总体上24h的AQI预报,区域模式优于CUACE模式;48h和72h的AQI预报,CUACE模式优于各区域模式。各数值模式PM2.5浓度的预报值普遍较观测值偏低,华南区域模式24h的PM2.5浓度预报误差相对较小,华北区域模式和华东区域模式24h的PM2.5浓度预报误差相对较大;CUACE模式PM2.5浓度的预报误差较各区域模式均偏大,CUACE模式PM2.5浓度预报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较各区域模式均偏低。

  • 标签: 数值模式 能见度 AQI PM2.5 检验
  • 简介:区域气候变化的信息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基础.在发展全球气候模式的同时,发展高分辨的区域气候模式是获取区域气候变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介绍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发起和主持,有中、美、韩、日和澳大利亚10个研究组参加的亚洲区域气候模式比较计划的目的、意义、工作任务和试验设计等主要内容,给出了该国际比较计划第1阶段(连续18个月积分)和第2阶段(1988~1998年连续10年积分)的初步结果,讨论了区域气候模式在亚洲应用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区域气候 模式比较 地面气候 气候变化
  • 简介:介绍了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通过数值模拟分析2007年7月24日冰雹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很好地模拟了单体对流云云顶高度、云体宽度、回波强度等参数,且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还能模拟防雹作业后的效果,可作为研究冰雹云形成机制和提前预报冰雹云的的参考方法。

  • 标签: 冰雹云 数值模式 业务应用
  • 简介:一、引言金华地处浙江中部丘陵地区,汛期大暴雨天气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它常常与大范围强降水或连续性暴雨过程相伴随,因而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给我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冷式切变线是我区汛期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70%以上的大暴雨过程都发生在冷切类环流形势下。在1971~1990年20年中,共出现大暴雨天气10次,其中8次为冷切类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汛期冷切类大暴雨过程作深入的研究。

  • 标签: 大暴雨过程 预报模式 暴雨天气 汛期暴雨 中低层 环流形势
  • 简介:介绍了在MM5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辽宁省热带气旋模式预报业务系统及2005年的预报情况。系统以T213L31产品为背景场和侧边界,初始场中同化了常规探空报、地面报及一些卫星反演资料,模式的初值中还嵌入人造热带气旋进行模式运算。系统每日自动运行2次;模式输出结果经后处理后,编写到通用绘图软件GrADs中,以图形显示,并在沈阳区域气象中心局域网的中尺度数值预报网页上显示。2005年汛期热带气旋预报表明,系统对热带气旋的路径和暴雨的预报效果较好。

  • 标签: MM5 热带气旋模式 业务系统 预报产品
  • 简介:以西南澳类季风环流为出发点,考察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MIP提供的12个大气环流模式对于澳大利亚西南部(SWWA)地区降水的季节演化特征,西南澳类季风环流(SWAC)的季节特征、季节演化、对应的异常环流型及其年际变率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除了NCAR—CAM3模式以外,其余模式均能较好的再现SWWA地区近地层盛行风向季节性反转及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季节性跳跃特征。对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季节演化特征,虽然大部分模式可以模拟出其季节移动特征,但是对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北跳、南撤时间、到达位置和年内振幅均不能很好模拟。其次,除了NCARCAM3,其余模式基本能刻画出与SWAC相联系的异常环流型结构;而对于SWAC的年际变率,基本所有模式均不能较好模拟。整体权衡,GISSMODELER在模拟SWAC环流的年际变率方面表现出较其它模式稍好的性能,大致可以模拟出与观测SWAC相似的特征,对SWWA地区的冬季降水显示出了与观测相似的显著影响。

  • 标签: 西南澳类季风环流 模式评估 季节特征 季节循环 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
  • 简介: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ⅥM)模拟了全球陆地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NPP)。AⅥM由相互耦合的两部分组成:物理过程,包括陆地表面水分和能量在土壤、植被与大气之间的传输;以及生理生态过程,如:光合、呼吸、干物质分配、凋落和物候等。全球的植被分为13类,土壤按质地分为6类。用EMDI提供的全球1637个包括不同植被类型的NPP观测点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NPP模拟的结果表明:全球陆地植被的平均NPP为405.13gCm-2yr-1,不同植被类型的平均NPP变化范围在99.58gCm-2yr-l(苔原)到996.2gCm-2yr-l(热带雨林)之间。全球年总NPP为60.72GtCyr-l,其中最大的部分为热带雨林,15.84GtCyr-1,占全球的26.09%。最大的碳汇是在北半球的温带。模式模拟的NPP在全球的空间和季节分布是合理的。

  • 标签: 碳通量 净初级生产力(NPP) 陆地生态系统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 简介:2018年10月17-19日,波兰极地区域模式对比计划(Polar-CORDEX)会议在波兰华沙举行,此次会议由波兰科学院下属的波兰地球物理研究院承办。来自该计划各项目组的约50名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杨堤益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对比计划 域模式 波兰 会议总结 极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利用三维对流边界层的大涡模拟模式研究对流边界层湍流统计特征量,模拟结果与前人的同类模拟工作及实验观测结果相比较,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 标签: 大涡模式 湍流 对流边界层
  • 简介:随着浙江省各地对人影业务的需求日益提高,人影作业量逐年增加,这对浙江如何科学管理人影业务提出了新挑战。基于B/S模式建设一套面向省市县的人影业务管理系统,解决了人影业务操作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科学化,信息数据化,信息口径统一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人影业务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另外,系统还具备对业务工作实时监管和弹药安全审批等功能,增强了人影安全生产的监管能力。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业务管理 浙江
  • 简介:英国牛津大学气候物理学教授TimPalmer于Nature杂志(2014年11月20日)著文倡议建立高分辨率的全球气候模式。目的是缩小对全球变暖预估的不确定性。因为,直到IPCCAR5的预估,模式结果上限与下限之间仍有很大差异。如果未来的变暖接近预估的上限,那对全世界都是灾难,减排就刻不容缓。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式 高分辨率 物理学教授 全球变暖 Palmer 英国牛津大学
  • 简介: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历史试验(historical)的输出结果,评估了26个耦合模式对北极涛动(AO)的模拟能力。对各模式逐月AO指数序列的功率谱分析表明,有23个模式能够模拟出AO模态无碱著变化周期的特征。这些模式也能够较好地再现冬季AO在海平面气压场上的主要分布特征,但均高估了AO模态的强度。对于伴随着冬季AO位相变化而出现的中高纬度偶极型的纬向平均纬向风异常,CMIP5中只有一些模式柯较好的模拟表现,大多数模式对其中心位置和强度的模拟存在明显不足。对比之下,MPI-ESM-P对AO时空特征的模拟更接近观测结果。

  • 标签: 北极涛动 模拟评估 耦合模式 CMIP5
  • 简介:为了了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ECMWF)数值模式对安徽地区降水预报的性能,提高订正技巧,本文应用风险评分(ThreatScore,TS)、预报偏差(BIAS)和去除随机事件后的公平T评分(EquitableThreatScore,ETS)及真实技巧评分(TrueSkillStatistic,TSS)等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安徽省ECMWF数值模式降水场预报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ECMWF模式对安徽地区降水的预报性能总体较稳定,年际变化幅度较小。安徽省降水预报的ETS评分总体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所有气象站降水均存在预报过度的现象。降水预报分级检验表明,小雨量级降水预报评分明显高于其他量级降水,但预报偏差较大,预报过度现象严重;ECMWF模式对72h时效内的暴雨量级降水预报技巧较小,对于72h时效后的暴雨量级降水基本没有预报能力。季节降水预报的检验表明,春季、秋季和冬季的48h时效内晴雨预报的准确率为88%以上,订正空间较小;夏季各时效及春季、秋季和冬季168h时效以上降水预报的空报率超过60%,可以适度订正;秋季较其他季节降水预报的漏报率略高,尤其是120h时效以上降水的预报需关注。四季均存在降水预报过度的现象,尤以夏季最突出。ECMWF模式对安徽省降水量为01—07mm的格点降水预报空报率较高,订正后可以明显提升预报技巧,但增加了一定漏报风险。

  • 标签: ECMWF模式 检验 降水 TS评分 ETS评分 预报偏差
  • 简介:开展了基于嵌套的全球模式MIROC和区域气候模式WRF的动力降尺度模拟试验,检验该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性能,得到以下结论:全球气候模式MIROC和WRF都能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下文简称气温)分布。WRF模式对气温场的描述更为细致,模拟出了四川盆地高温和中国最北方区域的低温。两个模式总体上对南方降水模拟好于北方地区,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MIROC模式模拟的年平均和各季节降水与观测的空间相关系数在0.79~0.83之间,表明它对降水的模拟较好。WRF模式模拟的降水空间分布好于MIROC模式。MIROC模式在青藏高原东南侧存在虚假降水中心,WRF能有效改进该地区降水的模拟。两个模式对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均较差,WRF模式相对MIROC模式有一定改进。

  • 标签: 动力降尺度 地表气温 降水 年际变率
  • 简介:基于OASIS3(OceanAtmosphereSeaIceSoilversion3)耦合器,耦合区域气候模式RegCM3(RegionalClimateModelversion3)和海洋模式HYCOM(HybridCoordinateOceanModel),建立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并通过嵌套方法处理海洋模式的侧边界问题。运用该耦合模式对1982~2001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气候进行连续模拟,重点分析其对中国夏季(6~8月)降水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耦合模式基本可以模拟出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的降水量值和年际变化在靠近海洋的沿海区域比参照试验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能够再现观测夏季降水经验正交函数第一模态(EOF1)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观测EOF1的时间相关性也比参照试验有较大提高;前6个模态的组合分析也表明耦合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山东半岛、海南岛等区域夏季降水的较大时间尺度气候分量的模拟改善更显著。

  • 标签: 区域 耦合模式 夏季降水 OASIS3耦合器
  • 简介:2009年3月19~20日,由印度科学和工业研究一数学模型和计算模拟中心C-MMACS(CSIRCentreforMathematicalModellingandComputerSimulation)和印度科技大学大气科学中心CASliT-Delhi(CenterforAtmosphericScience,IndianInstituteofTechnologyDelhi)联合举办,印度科技部协办的中一印“亚洲季风模式平台合作研讨会”(TheIndo-ChineseWorkshoponMonsoonAsiaModelingPlatform)在印度新德里隆重召开。

  • 标签: 亚洲季风 合作 平台 WORKSHOP 科学中心 DELHI
  • 简介:对云量的诊断方案作了深入的分析,证明了无论云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是离散型还是连续型,只要云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是由凸函数描述的,则云量会系统性地偏少;反之,如果云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是由凹函数来描述的,则云量会系统性地偏大。故Slingo型云量方案中,大尺度云量会系统性偏少,而积云对流所对应的云量会系统性地偏大。同时还证明了如果其他气象变量是高频振荡型的,则云量与该气象变量的关系在局地相关较好,而长期时间平均后则相关程度急剧下降;如果其他气象变量是稳定型变量,则云量与该气象变量的关系在局地相关长期平均好,但就短时间而言相关较差。故云量方案(含Slingo型)存在系统性误差,应被新的物理上更合理的方案所代替。

  • 标签: 云量 诊断 系统性误差 高频振荡
  • 简介: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负责了解和预测地球环境的变化以及保护和管理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用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需要。该机构创建于1970年,它所支持的教育项目所涵盖的主题范围与该机构科学的工作任务密切相关,其主要包括海洋、大气、

  • 标签: 教育规划 NOAA 评估 海洋资源 地球环境 海洋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