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放射诊断以及CT诊断技术在骨转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式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本院骨转移患者共10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诊断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50例。对于50例参照组患者,采用放射X线诊断技术,对于5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CT诊断技术。对两组患者原发肿瘤部位、骨转移部位、检出骨转移瘤类型以及检出率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原发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鼻咽癌以及肝癌,骨转移转移部位包括脊柱、肋骨、骨盆、四肢以及头部。两组患者骨转移瘤类型包括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三种,两组患者在原发肿瘤及骨转移分布情况诊断方面所得结果差异不显著。实验组患者骨转移瘤检出率为(50/50)100.0%,高于参照组患者骨转移瘤检出率(23/50)46.0%。结论:在骨转移患者临床诊断中,可对患者应用CT诊断技术,与放射X线诊断技术相比,检出率比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骨转移瘤 放射X线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转移患者接受放射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2例骨转移患者为例,均行放射X线(对照组)与CT检查(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诊断效果。结果:CT组总检出率(100.00%)明显高于X线组(42.76%)(P

  • 标签: 骨转移瘤 反射X线检查 CT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为提高骨转移瘤的检出率,对骨转移瘤放射和CT诊断的临床价值作进一步探究,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按接收诊治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比观察采用CT诊断的观察组与采用放射X线诊断的对照组的原发肿瘤及骨转移位置、骨转移瘤检出率。结果:统计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诊断方法后,通过CT诊断的观察组骨转移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原发肿瘤中,以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最高,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CT诊断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检出率相比于放射诊断更高,在骨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于放射诊断,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准确可靠依据,有利于后期的对症治疗,应用价值良好,对此方法建议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放射诊断 CT诊断 骨转移瘤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诊断骨转移瘤时运用放射和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骨转移患者共计74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放射x线进行检查诊断,而实验组则进行CT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最终诊断准确率和各自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较易发生骨转移瘤,骨转移的常见位置有脊柱、四肢、肋骨、盆骨等部位,两组患者骨转移分布情况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总检查准确率为97.30%远高于对照组的78,38%,结果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骨转移瘤时可首先选择CT诊断能够获得更高的诊断准确率,为后期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但如若患者骨组织出现病变,可联合x线放射诊断。

  • 标签: 放射诊断 CT诊断 骨转移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0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年龄71(65~76)岁。直肠指检(DRE)阳性59例(19.2%)。中位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为60.55(23.55~100.00)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PV)39.35(28.29~56.66)ml。中位PSA密度(PSAD)1.27(0.58~2.52)ng/(ml·cm3)。穿刺Gleason评分≤6分33例(10.7%),7分115例(37.3%),≥8分160例(52.0%)。临床分期T1期21例(6.8%),T2期87例(28.2%),T3期65例(21.1%),T4期135例(43.9%)。SII=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位SII为458.60(300.42~727.11)/L。根据全身骨扫描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骨转移的相关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骨转移组146例(47.4%),无骨转移组162例(52.6%)。骨转移组中位SII为564.78(333.85~961.93)/L,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413.01(267.63~601.7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的tPSA分别为97.79(48.20~119.10)ng/ml和32.56(17.89~72.70)ng/ml,PSAD分别为1.91(0.97~3.55)ng/(ml·cm3)和0.90(0.45~1.77)ng/(ml·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RE阳性分别为132例(90.4%)和117例(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穿刺Gleason评分≤6分、7分、≥8分分别为7例(4.8%)和26例(16.1%),50例(34.2%)和65例(40.1%),89例(61.0%)和71例(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T2、T3、T4期分别为2例(1.4%)和19例(11.7%),19例(13.0%)和68例(42.0%),25例(17.1%)和40例(24.7%),100例(68.5%)和35例(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年龄(P=0.057)和PV(P=0.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PSA(P=0.003)、SII(P<0.001)和临床T分期(P<0.001)是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SII+tPS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0,高于单独SII(0.653)或tPSA(0.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I和tPSA单一指标预测骨转移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27.72/L和73.02ng/ml,敏感性分别为38.4%和67.1%,特异性分别为87.7%和75.9%。SII+tPSA联合检测预测骨转移的敏感性为72.6%,特异性为71.6%。结论SII是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SII>727.72/L时提示患者骨转移风险极大。SII+tPSA联合检测可弥补单一检测SII或血清tPSA的不足,提高对前列腺癌骨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肿瘤转移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肾癌减瘤性骨转移灶切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3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21例,女22例。确诊骨转移时平均年龄(54.8±12.5)(18~85)岁,<60岁91例,≥60岁52例。首次诊断为早期肾癌(无远处转移)81例,晚期肾癌(有远处转移)62例。单纯骨转移86例,骨转移合并其他脏器转移57例。按骨转移灶数量分为骨寡转移81例,骨多发转移62例。按KPS功能状态评分分组,>80分5例,≤80分138例。国际转移性肾癌数据库联盟(IMDC)评分中危组92例、高危组51例。骨转移灶切除术前接受肾癌原发灶切除手术123例,未接受肾癌原发灶切除手术20例。本研究143例均接受骨转移灶切除手术,肾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完全切除(无瘤生存组)46例,肾癌原发灶未切除或肾癌原发灶已切除但转移灶未完全切除(带瘤生存组)97例。72例(50.3%)在骨转移灶切除术后联合应用靶向治疗,其中舒尼替尼43例,索拉非尼26例,帕唑帕尼2例,乐伐替尼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绘制分析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本研究143例术后转移灶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132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确诊骨转移时年龄≥60岁(HR=1.913,95%CI 1.115~3.284,P<0.05)、骨多发转移(HR=1.887,95%CI 1.003~3.549,P<0.05)是晚期肾癌减瘤性骨转移灶切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4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9.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0(1~11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2%、59.4%、31.6%。无瘤生存组和带瘤生存组中位OS分别为30.0个月和19.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IMDC中危组转移灶切除术后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和单纯骨转移灶切除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24.3个月和16.8个月(P=0.027),IMDC高危组患者是否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对生存期无影响(P=0.449)。结论肾癌骨转移患者生存预后差,肾癌原发灶和骨转移灶完全切除患者的无瘤状态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期。骨转移灶切除后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可以使IMDC中危患者生存获益,而对于IMDC高危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是否能够生存获益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癌,肾细胞 肿瘤转移 转移瘤切除术 分子靶向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疼痛护理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伴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患者96例进行研究,抽签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对干预组患者施加疼痛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心理状况和疼痛程度。结果经过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33.28±1.75)分、(34.36±1.7)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干预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常规组(P<0.05)。结论疼痛护理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伴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颇高,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况,减轻患者疼痛反应。

  • 标签: 疼痛护理 恶性肿瘤骨转移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骨转移放射治疗方法,同时分析不同剂量外照射放疗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止痛效果。方法在我医院里就诊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选择86例,将这些患者随机性的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有43例,观察组给予8Gy/次外照射放疗治疗,对照组给予2Gy/次外照射放疗治疗,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其观察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6.0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主要治疗方法。骨转移患者的放射治疗主要根据病情来决定,低分割放疗能够缩短治疗时间,而止痛效果与常规分割相当。

  • 标签: 外照射放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 治疗效果
  • 简介:骨转移是晚期鼻咽癌常见并发症之一,常伴有进行性剧烈骨痛,功能性障碍或病理性骨折,对此类病人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化疗以改善症状。本文通过对60例晚期鼻咽癌骨转移患者化疗期间的护理要点做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全面地评估疼痛,了解疼痛规律,给予适当止痛治疗,防止病理性骨折减轻化疗不良反应等方面精心护理,对化疗顺利进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鼻咽癌 骨转移 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骨转移患者术后短期内原位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回顾性分析形式,记录本院于2017年6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骨转移瘤手术患者共计192例,以卡方形式予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病灶特点、病灶位置和复发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进展的快慢、是否进行术前放疗、术前敏感治疗、术后敏感治疗是原位复发的单因素(P

  • 标签: 骨转移瘤 原位复发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以及全身骨显像在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转移瘤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对2022年9月-2023年9月之间我院140例进行了全身骨显像诊断显示为疑是四肢单发骨转移瘤的恶性肿瘤,随后进行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诊断结果及联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诊断结果。结果: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优于全身骨显像(P<0.05)。结论:四肢单发骨转移瘤临床上较为少见,通过使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提供全面解剖图像,有利于临床上对于骨转移以及骨良性病变的鉴别。

  • 标签: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 全身骨显像 四肢单发骨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离手术治疗老年脊柱骨转移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所有接受分离手术的老年脊柱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累及部位、脊柱稳定性评分(SINS)、硬膜外脊髓压迫分级(ESCC分级)、神经功能评价(Frankel分级)、肿瘤处理方式、内固定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合并内科疾病、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33例老年脊柱骨转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4例(42.4%),女19例(57.6%),男女比例为0.74∶1。发病年龄为60~75岁,平均年龄65.2岁,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包括: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19例,E级9例。SINS平均得分为11.6分,最低分8分,最高分16分。ESCC分级,1b2例,1c2例,2级13例,3级16例。术前合并内科疾病患者17例,无内科疾病患者16例,7例患者在椎体肿瘤刮除后行直视下骨水泥填塞,另外26例患者均单纯行肿瘤刮除。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平均使用螺钉数为7.2(4~9)个。中位出血量600(150~2500)ml。中位手术时间168(94~277)min。3例患者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29例(87.9%)患者获得术后症状改善。结论存在硬膜外压迫的老年脊柱骨转移患者,在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后,采用分离手术能够在控制创伤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症状改善。

  • 标签: 脊柱 骨转移瘤 老年人 分离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螺旋CT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4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46例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和X线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与最终诊断结果的异同,总结两种诊断方式的优缺点。结果经螺旋CT检查后,阳性31例(67.3%),阴性15例(32.6%),假阳性0例,特异性46例(100%);骨转移类型混合型6例,成骨型9例,溶骨型16例。X线检查结果阳性20例(43.4%),阴性22例(47.8%),假阳性4例(8.6%),特异性42例(91.3%),骨转移类型混合型3例,成骨型6例,溶骨型12例。结论螺旋CT检查的可信度与准确度均高于X线检查,是检查肿瘤骨转移的良好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螺旋CT 肿瘤骨转移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骨相关事件的综合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乳腺癌骨转移患者30例,针对骨相关事件采取的护理经过。结果通过综合护理,10例患者的VAS评分从(7.8±2.1)降至(2.1±1.4),有统计学差异(P<0.05)。1例患者因为咳嗽发生肋骨病理性骨折,予固定胸壁及制动。3例患者出现高钙血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乳腺癌骨转移骨相关事件的综合护理是顺利治疗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利于患者的长期生存。

  • 标签: 乳腺癌 骨转移 骨相关事件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骨转移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以及中国肿瘤协会等数据库,收集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中的相关数据,并对参考文献进行回溯,按照排除和纳入标准,对其质量进行确认,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患者2025例,纳入28个随即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骨转移,和单纯的常规治疗相比,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进行放射式治疗后的疼痛率(95%CI,OR=3.45,P<0.0001),患者的活动能力(95%CI,OR=2.94,P<0.0001)和生活质量(95%CI,OR=2.85,P<0.0001),并有效降低肿瘤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发生率(CI95%,OR=0.18,P=0.03)和新生骨转移肿瘤发生率(95%CI,OR=0.25,P<0.0001),但是在不良反应方面,患者的低钙血症(95%CI,OR=8.95,P<0.0001)和发热(95%CI,OR=11.96,P<0.0001)这两个并发症的情况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骨转移,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其活动能力,对转移性疼痛可以有效控制,其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大大下降,但是会造成患者低钙血症和发烧。

  • 标签: 唑来膦酸 肿瘤骨转移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