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IgA肾病肾病综合征(NS)的不同病理改变特点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表现为NS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IgA肾病伴发NS的比例为10.01%,在14岁以下及50岁以上的患者中占有较高比例。与非NS表现的IgA肾病患者比较,病理分级(Lee分级)I级,Ⅳ级,Ⅴ级,的比例增加,Ⅱ级,Ⅲ级的比例减少,其中Ⅱ级以下患者较Ⅲ级以上患者年龄小,血压,血肌酐水平低,补体C3的沉积少见,治疗后缓解的多;与同时期表现为NS而病理诊断为微小病变(MCD)的患者比较,二者在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上均无差异。Ⅲ级以上的IgA肾病患者,NS组较非NS组血肌酐水平明显增高,IgA,IgM的沉积多见,球囊粘体,新月体,间质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水平明显加重。结论同样表现为NS,病理改变程度不同,其临床指标,免疫荧光沉积形式及对治疗的反应也不一致。可能存在不同的致病机制,临档上应区别对待。

  • 标签: IGA肾病 肾病综合征 病理特点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40岁以上葡萄胎(HM)患者的临床生物学行为、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6年问收治的40岁以上HM24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年龄41-55岁,平均(47±4)岁。β-HCG水平为(2.2-98.9)×104mIU/ml,平均(30.7±32.2)×105mIU/ml。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清官术,完全性葡萄胎15例,部分性葡萄胎9例,其中14例(58.3%)在清官术前1-3天即开始了化疗,8例在清宫术后开始化疗。19例进行了子宫切除术,其中术前β-HCG水平降至正常者4例,术前仍异常者15例,8例病理检查有阳性发现,11例无阳性发现。发生恶变者11例。对于可能影响预后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本病的恶变与清宫前是否行化疗(P<0.05)、子宫切除术前β-HCG水平是否正常(P<0.01)以及子宫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是否有阳性发现(P<0.05)有较明显的相关性。结论40岁以上HM患者的恶变率高,早期诊断及清宫前即开始化疗,可以明显降低恶变率,改善疾病的预后

  • 标签: 葡萄胎 滋养细胞肿瘤 年龄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重症肝炎预后的诱因及并发症和防护措施。方法对82例重症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肝炎有诱因的达76.8%,其病死率明显高于无明显诱因的重症肝炎(p<0.05),有严重并发症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者(p<0.01)。结论影响重症肝炎预后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因易使病毒性转化为重症肝炎,且死亡率高,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重症肝炎死亡的主要原因,做好肝病知识宣教及病情观察,消除诱因,积极防治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重症肝炎预后 诱因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1DOPPS背景自1997年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NationalKidneyFoundation,NKF)公布了有关终末期肾衰竭(Endstagerenaldisease,ESRD)透析治疗和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的K/DOQI指南(DialysisOutcomesQualityInitiative,DOQI)以来,至今已先后公布了“2000年慢性肾衰竭营养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01年慢性肾衰竭贫血的治疗、腹膜透析充分性、血液透析充分性和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更新”、“2003年CKD临床实践指南”、“2003年CKD中血脂异常的处理临床实践指南”、“2003年CKD中骨代谢异常和疾病的处理临床实践指南”和“2004年CKD中高血压和降压药物的临床实践指南”,

  • 标签: 透析治疗 实践研究 临床实践指南 disease 慢性肾衰竭贫血 慢性肾脏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血乳酸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致病机制与预后关系。方法: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共68例。生存组38例,死亡组30例,每组均动态观察血乳酸浓度的变化,测定初始、12、24、48、72hr血乳酸浓度,入院初同时观察其血气分析中pH值、PO2、平均动脉压及24hrAPACHEⅡ评分,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资料。结果:1、生存组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且下降趋势大于死亡组。2、两组APACHEⅡ评分有显著差异,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呈正相关。结论:肺心病病人急性发作期血乳酸越高,病人预后越差,乳酸浓度变化对判定肺心病病人急性发作期病情发展和预后有意义。

  • 标签: 肺心病 乳酸 预后
  • 简介: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的幅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描记88例AMI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后1h、2h、3h、1d、3d等时段的心电图,根据有、无早期(溶栓后2h)ST段的恢复分为三组:A组.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线,即回降的幅度≥90%;B组,ST段回降的幅度在50%~90%之间;C组.ST段回降的幅度不到50%。比较三组心肌酶、左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病死率.A组与B组、C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A组CK峰值低、LVEF高、预后好;C组则相反。结论:AMI早期溶栓后的心电图ST段变化.有助于对临床预后的评估。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996年3月至2001年3月,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住院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共436例(AMI的诊断参照WHO1979年有关AMI诊断标准),根据伴有胸痛及不伴有胸痛,将入选患者划分为:不伴有胸痛组141例;伴胸痛组手臂、头部、颌部疼痛295例.

  • 标签: 无痛性心肌梗塞 预后 临床特征 胸痛 血管再通
  • 简介:<正>存活组22例,死亡组16例,急性期血糖值分别为(7.97±4.59)和(15.10+6.51)mmol/L,P<0.01。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率达为67.34%,重症组达78.56%,说明血糖增高与病程严重程度和预后

  • 标签: 脑出血急性期 血糖值 预后判定 重症组
  • 简介:目的:检测舌根鳞癌颈淋巴结的微转移灶,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0例经病理确诊的舌根鳞癌常规病理检测阴性的淋巴结(pN0),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检测微转移灶的存在.分析CK+与术后复发、生存期的关系.结果:50例患者中,CK+和CK-患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424%(14/33)和11.8%(2/15)(P<0.05),而其生存期分别为(23.26±542)个月和(35.84±6.10)个月(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有无、病理分化程度均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而临床分期并不能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因素(P>0.5).结论:舌根鳞癌患者颈淋巴结有微转移灶者,预后比无微转移灶者差.

  • 标签: 舌肿瘤 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微转移 预后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不同程度的血糖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伴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控制的血糖阈值。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N1组血糖控制在3.9-5.6mmol/L,N2组控制在5.7~11.1mmol/L,N3组不进行血糖控制,对比3组出院时GCS评分及病死率。结果N1、N2组与N3组比较,病死率及出院时GC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N1与N2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颅脑损伤伴高血糖患者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可显著改善预后,而不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期 高血糖 脑缺血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影响老年人重型颅脑外伤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生存组及死亡组中各种因素的构成比,确定其对预后的影响.统计方法使用t检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生存30例,其中恢复良好5例,轻中残9例,重残1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43例,死亡率为58.9%.结论老年重型颅脑外伤(TBI)患者死亡率高,预后差.年龄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GCS评分、瞳孔对光反射、原发性昏迷时间等指标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重型颅脑外伤 老年人 预后
  • 简介:<正>分析乙戊肝组156例,乙肝组50例,戊肝组60例。结果:乙戊肝的严重肝损害、重度黄疸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乙肝组(P<0.05~0.01),低蛋白血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戊肝组(P<0.01)。乙戊肝组ALT、TbiL均较乙肝组或戊肝组均显著升高。乙戊肝组病死率(20.5%)高于乙肝组

  • 标签: 戊型肝炎 病毒重叠感染 戊肝 重度黄疸 肝损害 低蛋白血症
  • 简介:<正>收住ICU,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120例,总病死率17%(20/120),与VAP相关病死率14%(17/120),50例发生VAP前10天内使用抗生素时间超过48小时。醋酸钙不动杆菌占与VAP相关死亡病例分离出病原菌的47%。单因素分析示年龄超过45岁,致命性基础疾病,先前使用抗生素、激素,住院

  • 标签: 临床相关因素 基础疾病 总病死率 醋酸钙 因素分析 不动杆菌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高血压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行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被分组进行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与不合并高血压患者相比,术前有高血压者行CABG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P<0.05),术后30min动脉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PaO2/FiO2)比值明显低下(P<0.01),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维持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的正常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术前 手术预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老年冠心病患者 临床资料分析 机械通气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内科治疗预后的因素及预后预测因子.方法对158例SA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SAH首次出血死亡18例,再出血死亡22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致死4例,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SAH预后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再出血及首次出血是影响SAH预后的主要因素;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均是预测SAH预后的重要指标;采取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则是降低SAH病死率的根本手段.

  • 标签: 内科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胶质瘤病灶的血管造影表现与肿瘤新生微血管密度、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为预测介入化疗的疗效及探索新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59例外科治疗后颅内残余瘤体最小径大于3cm的脑胶质瘤病人行DSA.对病灶染色情况进行分型,按Weidner法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并随访治疗恢复情况。结果非染色型胶质瘤病理构成以低级别胶质瘤为主,微血管密度为18.46±9.96.生存期43、1个月:羽状血管增生型以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为主,微血管密度为44.17±13.38,生存期24.7个月;斑片状浓染型以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为主.微血管密度为77.69±18.28,生存期14.9个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灶染色类型与血管密度、病理类型均可反映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并与胶质瘤病人的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胶质瘤病灶染色能较好地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增生情况与恶性程度.可作为胶质瘤介入化疗中评估病情和疗效的客观指标。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脑血管造影术 微血管密度 预后
  • 简介:目的:为了解P53蛋白异常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0例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石蜡包埋标本。结果:53.3%(48/90)的标本显示P53蛋白向染色阳性.肺鳞癌和腺癌的阴性率分别为64.3%(36/56)和35%(12/34)。统计学分析显示P53蛋白染色结果与病人年龄、性别及肿瘤分期无显著关系,但与肿瘤组织类型显著相关。P53蛋白染色阳性和阴性组病人中位生存月数分别是24个月和55个月。Kaplan-Meir图显示二组病人术后生存概率有明显差异。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P53蛋白染色阳性与病人术后生存时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P53蛋白异常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判断指标。

  • 标签: P53蛋白 异常表达 非小细胞肺癌 病人 阳性 预后
  • 简介:直接PCI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已取得显著疗效,而且有研究显示直接PCI治疗优于溶栓治疗。但是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即使血管被及时开通,一部分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仍不理想,另有很多研究显示随着直接PCI治疗的广泛应用,阻塞血管开通以后,出现的心肌微灌注不良现象,以及支架处再狭窄现象是引起接受再灌注治疗后的心梗(STEMI)病人再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病人进行恰当的危险评估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加强病人的后期管理以进一步降低恶性心

  • 标签: 生化标记物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预后 肌酸激酶同工酶 炎症反应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