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非特慢性腰痛患者给予小针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非特慢性腰痛患者78例为观察目标,根据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及参照组(39例),参照组患者给予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实施小针刀治疗,对两组患者腰痛改善情况与临床疗效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非特慢性腰痛患者给予小针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的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腰痛症状,在促进腰骶部功能康复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非特异性慢性腰痛 小针刀 运动康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溃疡性结肠炎护理干预。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慢性非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达到护理效果为显效,护理无效仅1例,护理有效率高达97.2%,而参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仅83.3%(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4.4%,高于参照组的72.2%(P<0.05)。结论:在慢性非特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中,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效果,真正达到帮助患者恢复的目的,从而更好的保障了患者生命质量,进而提升患者满意度。因此,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临床价值巨大,值得推广。

  • 标签: 中药保留灌肠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整体观下辨证推拿与针刺治疗对慢性非特腰痛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1年1月份,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份,患者的数量为80例,分成了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40位患者。参照组针刺推拿治疗,实验组中医整体观下辨证针刺联合推拿治疗。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腰部功能以及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腰部功能更佳,疼痛程度更轻,P<0.05。结论:对慢性非特腰痛患者提供中医整体观下辨证推拿和针刺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腰部功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整体观 辨证推拿 针刺治疗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影响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可消除RT-PCR反应中非特条带生成,提高PCR反应的精确度的PCR体系。方法比较普通RT-PCR反应与硫化修饰引物结合不同校正活性聚合酶对非特扩增的抑制能力。结果引物3′末端硫化修饰结合具有校正活性的聚合酶可特异关闭PCR反应中引物3′末端与模板非特结合而引起的非特扩增,只允许引物3′末端与模板完全匹配的延伸反应得以进行。结论利用校正聚合酶是严格模板依赖型校正活性酶的特点,将引物3′末端硫化修饰后,由于校正聚合酶在PCR延伸开始之前首先会依据模板检查引物是否完全与模板匹配,如果不匹配则将根据模板先将引物修改得和模板一致后才允许延伸的特性,而引物3′端引入抗酶切的硫化修饰后,引物与模板非特结合将由于校正活性聚合酶长期停留在试图纠正引物与模板不一致状态而得不到有效延伸,从而只允许引物与模板完全匹配的延伸得以扩增,大大提高了PCR反应的特异

  • 标签: 非特异性 引物 扩增 聚合酶 RT-PCR 修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器具辅助松解技术(IASTM)联合核心稳定训练(CSE)治疗非特下背痛(NLB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CSE组、IASTM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CSE组辅以核心稳定训练,包括卷腹训练、侧桥训练、膝位交叉伸展训练等,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3 d;IASTM组辅以IASTM治疗,选用美国产Smart tools辅助筋膜松解器具,治疗区域为后筋膜线腰背段、骶骨、臀大肌和臀中肌、双侧腘绳肌区域,每次治疗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观察组则辅以核心稳定训练及IASTM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及疗程同前。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椅子坐-够测试(CSRT)和平板支撑试验(PT)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发现3组患者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均较上一次评定结果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4周后发现观察组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均显著优于CSE组和IASTM组(P<0.05);IASTM组疼痛VAS评分及CSRT亦显著优于CSE组(P<0.05);CSE组PT则明显优于IASTM组(P<0.05)。结论IASTM治疗能显著缓解NLBP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如与CSE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康复疗效。

  • 标签: 非特异性下背痛 核心稳定训练 器具辅助松解技术 胸腰筋膜
  • 简介: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非特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及症状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宜春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就诊的非特慢性咳嗽患儿170例,按《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治指南(2013版)》中的诊断和鉴别流程对患儿进行病因初步诊断,随访15、30、90d最终确诊,分析病因构成情况和症状分布特征。结果非特慢性咳嗽患儿病因明确诊断率为94.1%,病因不明率为5.9%。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是学龄前儿童非特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其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上述3种病因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反流性咳嗽和过敏性咳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个月~〈3岁婴幼儿期原因不明的比例明显高于3~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月~〈3岁婴幼儿期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6岁儿童中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率明显高于感染后咳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后加剧、湿性咳嗽、干咳在各病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以活动后加剧、干咳为主,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以湿性咳嗽为主,感染后咳嗽各症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学龄前儿童非特慢性咳嗽病因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为主,其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性咳嗽;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和咳嗽变异性哮喘均存在对应的主要症状特征,可为早期病因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慢性咳嗽 学龄前儿童 病因构成 症状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灸与物理疗法治疗慢性非特下腰背疼痛的效应比较。方法选择并纳入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1月慢性非特下腰背疼痛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第Ⅱ组(34例)行针灸治疗,第Ⅰ组(34例)行物理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1个月优良率、3个月优良率、6个月复发率、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VAS评分、Oswestry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1个月优良率相似,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第Ⅱ组3个月优良率明显高于第Ⅰ组,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第Ⅰ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swestry评分相似,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第Ⅱ组患者VAS评分、Oswestry评分明显优于第Ⅰ组,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与治疗慢性非特下腰背疼痛的效果优于物理疗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下腰背疼痛功能障碍,且可预防复发,值得推广。

  • 标签: 针灸 物理疗法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背疼痛 效应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下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观察组同时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及核心肌群训练,筋膜松解组则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核心肌训练组则辅以核心肌群训练,3组患者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远期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70±0.78)分]、ODI指数评分[(17.47±2.75)%]以及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4.28±1.13)分、(22.47±2.69)%]均明显优于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6周、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0±0.66)分、(3.50±0.97)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上述时间点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加(P<0.05)。结论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

  • 标签: 深层肌肉刺激仪 核心肌训练 非特异性下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作业治疗小组活动对下腰痛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作业治疗小组活动对下腰痛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非特下腰痛患者1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采取常规康复治疗与传统宣教,观察组(96例)在此基础上辅以作业治疗小组活动治疗,出院后,予以小组活动视频、下腰痛预防手册。两组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或家居随访。在患者治疗前后、随访时(出院8个月后)用改良巴氏量表(MBI)和疼痛程度模拟量尺(VAS),进行疗效分析与评估。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2组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1.83±1.07)分和(2.36±1.43)分、MBI评分分别为(91.14±3.72)分和(85.16±4.7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评分(P<0.05);且随访时,观察组下腰痛复发率(13.5%)明显低于对照组(26.0%)。结论(1)作业治疗小组活动能明显降低下腰痛的复发率;(2)作业治疗小组活动的介入不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该治疗方法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康复 作业治疗 小组活动 下腰痛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非特下腰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门诊的非特下腰痛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射频康复组和康复训练组,每组40例。康复训练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射频康复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康复训练前行1次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治疗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治疗结束后6、12周时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VAS、ODI及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射频康复组患者VAS、ODI及JOA评分分别为(2.9±0.6)、(16.85±4.75)、(19.63±4.24)分,康复训练组分别为(4.3±0.7)、(19.06±3.89)、(17.13±5.02)分;射频康复组VAS、ODI明显低于康复训练组,JOA明显高于康复训练组(P均<0.05)。随访结果显示,射频康复组在治疗结束后6、12周时其VAS评分明显低于康复训练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非特下腰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障碍。

  • 标签: 射频治疗 康复 教育 腰痛 腰神经后支
  • 简介:马克思的“不平衡理论”并非仅就艺术而言,而是关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同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关系一般规律的说明。艺术以独特的个体形式建构、呈现人的内在生命的本体性特征,决定了艺术发展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线性替代方式,也不同于人文学科的范式转换方式,而主要为“累积”与“扩展”方式,同时含有某种递进态势。

  • 标签: 艺术发展 “不平衡理论” 累积 扩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保妇康凝胶与乳酸杆菌治疗非特阴道炎的疗效。方法:选择 100例非特阴道炎患者,时间选择: 2017年 2月 ~2019年 2月,随机数字编号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单一保妇康凝胶治疗,研究组保妇康凝胶与乳酸杆菌联合治疗。对组间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外阴瘙痒率、阴道局部红赤率)进行指标对比。结果:就研究组而言,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外阴瘙痒率、阴道局部红赤率)指标低于对照组, P< 0.05,差异性显著。结论:保妇康凝胶与乳酸杆菌治疗非特阴道炎的疗效价值显著,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 标签: 保妇康凝胶 乳酸杆菌 非特异性阴道炎 疗效评价
  • 简介:摘要: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免疫部分相比于老教材改动是比较明显的,尤其关于免疫细胞活化这一部分的改动较大,就“B细胞怎样被活化”部分来说老教材中只提及可由抗原刺激或者细胞呈递刺激而新教材中则强调B细胞活化必须有两个信号刺激,更加的科学和严谨。同时免疫细胞的活化是整个免疫部分的精髓之所在,能否清楚地讲明这个问题也是教师处理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综上,笔者根据新教材中的改动查阅相关文献着重就特异免疫中关键细胞的活化过程做一阐述,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 标签: B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活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慢性非特颈痛(NCNP)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NCN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颈部抗阻训练及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压力设定为2.0~3.0 bar,每次治疗共冲击3000~4000次,每5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进行疗效评定,并采集、对比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振幅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2)分]、NDI评分[(13.7±7.4)%]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执行颈部不同动作时其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NCNP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肌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胸锁乳突肌异常兴奋有关。

  • 标签: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体外冲击波 Thera-band抗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