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正4月1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揭牌,这标志着该院成为全国首家成立有编制、有职数、有职责范围的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的高级法院,标志着北京市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朝着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了解,新成立的审判庭主要职责是:审理二审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及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二审民事、行政案件;对下级法院

  • 标签: 未成年人案件 未成年人司法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审判庭 北京市 权益保护
  • 简介:房地产居间法律纠纷中,当事人签订居间合同所附买卖协议是否意味着居间成功,居间格式合同的法律效力如何认定以及居间人因其行为导致委托人利益受损时如何承担赔偿责任,系司法审判的疑难问题。笔者从居间合同的法律性质入手。结合具体案例。明确只要交易双方签订了买卖协议,即使该协议并非政府部门规定的示范文本,亦表明居间人居间已然成功;居间格式条款并非属于法定无效的范畴,应为有效,但居间人是否可据此向委托人主张违约责任,尚需根据委托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恶意”跳单而定:如若居间人因其过错导致委托人利益受损,则需根据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 标签: 居间 房地产买卖示范文本 格式合同 “恶意”跳单 损害赔偿
  • 简介:虚开发票犯罪案件具有票、货款分离的特点。对资金流的有效监控可以迅速突破虚开发票犯罪案件。提升资金查控技术水平应强化情报导侦以提升主动侦查能力,提高查控技术以实现精确打击,全方位布控实现重点打击.以期进一步增强虚开发票犯罪打击工作的主动性、精确性和时效性,在侦查实战中发挥作用。

  • 标签: 虚开发票犯罪 资金查控 可疑资金顺查 犯罪资金倒查
  • 简介:公安部在修改后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取消了刑事侦查工作中有关“破案”的规定,这一规定从1987年开始沿用至今。在公安实践中,经济犯罪的“破案”与一般刑事案件的“破案”有着区别。《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将“破案”程序取消,不仅仅是对“破案”程序意义上的取消,还会带动与“破案”有关的工作机制的变革,因此,公安机关应树立辩证的侦查观,建立全新的“结案”观,完善科学的考评观,转变执法理念,加强教育培训,改进侦查模式,真正树立科学、辩证、理性的诉讼观念。

  • 标签: 经济犯罪案件 破案 理念
  • 简介:对危险驾驶行为进行刑法规制,体现了我国刑法以民生为本的价值诉求,而该罪的量刑均衡问题直接关系到危险驾驶行为刑法规制的效果。危险鸳驶罪量刑均衡的实现过程实质上就是裁判者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合理地提取和评价具体案件的所有量刑情节的过程。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危险驾驶案件中大致存在九类量刑情节,但却仅有部分种类量刑情节对宣告刑的形成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样本分析反映出影响危险驾驶罪量刑均衡的主要障碍是:量刑情节未得到全面的提取;大致相同的量刑情节对宣告刑的形成未能起到等同的作用;缓刑和定罪免刑的适用缺乏具体标准。根据量刑规范化的基本操作流程,结合样本的分析,能够设计出危险驾驶罪规范化量刑的具体标准,从而实现危险驾驶罪的量刑均衡。

  • 标签: 危险驾驶罪 量刑 均衡 实证
  • 简介:在一起投毒中引人心理测试图片进行对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试。利用图片刺激,受测人的反应清晰而强烈,对目标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结合测试问题及测试结论,重点强调了测试人员已经掌握了受测人对案件情节知情这一因素。测后审讯阶段让犯罪嫌疑人很快交待了整个犯罪过程,测后谈话和审讯工作有效配合起到了事半功信效果。

  • 标签: 心理测试图片 投毒案件 图谱反应
  • 简介:通过WT01995—2012年间世界反倾销案件的统计数据,选取对华提起反倾销居前的11个国家(或地区),运用TCD指数和ADI指数对11国(或地区)提起反倾销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密切程度和对华反倾销强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散点图分布形式将2001至2011年11国(或地区)的TCD和ADI排名情况进行了揭示。研究发现,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对华反倾销强度有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趋势;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强度高于中国的出1:7绩效,反倾销报复性应当引起关注。

  • 标签: 对华反倾销 贸易结合度指数(TCD) 反倾销强度指数(ADI) 指数测度
  • 简介: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定的监督机关,被赋予了特定的监督权力。但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理应受到有效的监督,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灯下黑"的执法犯法情况发生。因此,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检察院自侦案件监督制约机制尤为必要。

  • 标签: 检察院 监督 自侦案件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犯罪行为规定为危险驾驶罪予以刑事处罚,为打击惩处醉酒驾驶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有效地遏制了醉酒驾驶事故的发生,有力地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醉酒驾驶犯罪的量刑并无统一的量刑规范。导致本罪在量刑适用上存在不规范、不统一、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如何准确适用量刑,确保罚当其罪,是审判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2011年公布的五起危险驾驶犯罪案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指导性,通过对上述案件的比较分析,结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罪责刑相适应、体现宽严相济和确保量刑均衡的量刑原则,最终以细化醉酒驾驶犯罪的量刑情节来规范、统一、均衡本罪的量刑适用。

  • 标签: 醉酒驾驶犯罪 典型案件 量刑适用 量刑原则 量刑情节
  • 简介:近年来,一系列高官落马受审案件、平民尤其是妇女儿童遭暴力侵害案件、陆续曝光及纠正的多起冤假错案等,将中国司法系统一次又一次地推到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中国司法制度走向备受关注.热切关注、积极参与讨论的不仅有法律界、学术界专业人士,还有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其中不乏各业界的知名人士和意见领袖.

  • 标签: 司法案件 中国媒体 公众舆论 司法公正 期待 社会各阶层
  • 简介:我国现行的检警关系是由宪法和刑事诉讼法加以规定,以刑事诉讼程序为依托,在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刑事诉讼法直接将其表述为“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现行《刑事诉讼法》第90条关于公安机关认为检察机关不捕决定有误时提请复议(核)权利的规定,便是检警双方互相制约的具体体现。

  • 标签: 复议 实证分析 法律监督 《刑事诉讼法》 案件 刑事诉讼程序
  • 简介:2012刑诉法规定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社会调查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蕴涵着独特的理论和指导意义,对进一步贯彻宽严相济的政策方针,化解社会纠纷,实现和谐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大影响。文章在剖析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社会调查、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并表达了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个人见解。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未成年人 刑事诉讼制度 社会调查 附条件不起诉 完善
  • 简介:刑事和解作为新型的犯罪处置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模式,寻求一种相对平和而非激烈对抗的方式解决刑事纠纷。在我国,自2002年以来,检察机关率先开展了刑事和解的实践,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新刑事诉讼法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写入刑事和解,是对我国刑事诉讼体制的一大创新。当前我国经济犯罪持续高发,渐成主流犯罪的态势下,借鉴已有经验,进行经济犯罪案件刑事和解的尝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中国语境下的刑事和解,有丰厚的社会文化思想底蕴,是、“和合”精神在新时期的崭新呈现。刑事和解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应用,充分考虑到经济犯罪案件的自身特点,有利于刑罚预防功能的更好实现。尤其需要明晰的是,经济犯罪案件刑事和解与“用钱买刑”有着实质的区别。将经济犯罪案件纳入刑事和解的适用范畴中,有助于实现案件办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和谐”价值观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

  • 标签: 刑事和解 经济犯罪 “和合”精神 宽严相济 双重违法性 刑罚预防功能
  • 简介:清朝政府将其在蒙古地区推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曾经转移施行于其他民族,以满足其对这些民族地区管理的需要。本文汉译的两份满文题本反映出,清政府不仅在哈密、吐鲁番推行了扎萨克制度,而且施行过蒙古法律,在派驻理藩院理事司员于哈密、吐鲁番期间,曾经依据蒙古律审理回人(维吾尔人)刑事案件

  • 标签: 刑事案件 吐鲁番 哈密 文题 审理 清代
  • 简介:摘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直接反映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有利于未成年人早日回归社会,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但该制度毕竟是初步确立,其不足表现在可以适用的罪名范围偏小、刑罚的条件较为严格、不起诉所附的条件对于未成年人针对性不强等。因此,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加以完善。

  • 标签: 未成年人 附条件不起诉 制度完善
  • 简介:11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就《新快报》陈永洲案件查处情况发表谈话,要求全国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吸取教训,要求各地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依法查处新闻敲诈和有偿新闻等问题。

  • 标签: 新闻出版 广电总局 案件查处 国家 媒体 《新快报》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第268条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调查主体及调查内容.有利于加强对未成年犯罪人教育、感化和挽救的针对性。但对此制度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调查主体职责划分问题.若只对法律条文作形式层面的理解,就会使该制度缺乏操作性,丧失其原本具有的实践价值。只有在遵循法条原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实质解释才能更加明晰调查主体、调查方式及调查内容等要件,进而构建出完整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体系。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社会调查制度 量刑参考 调查主体
  • 简介: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是西方国家对以暴制暴的杀夫妇女减轻或免除罪责的一种理论工具。该理论通过对暴力的周期性及后天无助感的分析,确立了以暴制暴的杀夫妇女构成正当防卫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该理论适用于民事领域的可能性,主张暴力的周期性可以成为法官认定家庭暴力存在的基本证据,从而解决家庭暴力案件证据少、认定难的问题。

  • 标签: 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 家庭暴力案件 审理 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