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岁末的一天,我在与湖北省社科院龚益民教授聊天的过程中,他向我说起了社科院的一则轶事,最近国家长江中游城市规划出台后,省社科院有几位同仁都在争夺"长江中游城市"这一概念的"首倡之功",一时之间,莫衷一是。为了平息争议,决定进行网络检索,结果发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我在2002年提出来的。回忆的闸门顿时打开,十多年前那段往事就如电影放映般历历在目。多年来,我一直在城市史和城市学的研究领域耕耘,

  • 标签: 长江中游城市群 城市现代化 电影放映 城市学 城市规模 网络检索
  • 简介:大理州“1+6”城市建设是对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的进一步具体化。以大理市为核心,结合用边联系紧密的洱源、漾濞、巍山、弥渡、祥云、宾川6县组成半小时城市一体化协作经济圈,一方面可以解决大理市城市空间发展资源紧缺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1+6”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完整的城市发展集合体,必将极大的增强大理市作为滇西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进而促进大理乃至整个滇西地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 标签: 大理 城市群建设 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 简介: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坚持改革引领,加快建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制度刚性,让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长江中游城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自觉行动。要坚持绿色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和核心动力转换,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要坚持协调发展,以长江中游城市一体化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构筑生态屏障,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

  • 标签: 长江中游城市群 绿色发展 改革引领 协调发展
  • 简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研人才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作者数据和专利发明人(发明专利)数据,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空间密度分布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上述科研人才的空间分布以及集聚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江中游城市内,科研人才分布集中于区域中心城市,且分布随时间变化呈集聚性增加特征;此外,论文作者和专利发明人在城市内的时空分布也呈现了不同的特征。

  • 标签: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空间密度 局部莫兰指数 科研人才
  • 简介:国务院印发《关于哈长城市发展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哈长城市发展规划》.《批复》指出,要努力将哈长城市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市.哈长城市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仍然存在行政分割阻碍城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同构等矛盾和问题,亟待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吸引高端人才等对策加快哈长城市发展,从而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 标签: 哈长城市群 区域一体化 协同发展
  • 简介:通过对国内外都市圈、城市与同城化概念的纵横比较,认为三者的基本特征较为类似,都要求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具备地域的相邻性、交通的可达性、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等特点。从个性特征看,三者差异在于发展阶段、地域空间尺度、中心城市的数量与地位、最终发展状态等方面的不同,都市圈与城市倾向于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态势,而同城化强调的是同质化的社会发展态势。

  • 标签: 都市圈 城市群 同城化 辨析
  • 作者: 赵晓琴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17
  • 机构:(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00)
  • 简介:摘要: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对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区域发展更协调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成渝城市要以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和共享共治为发展目标,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本文认为要实现成渝城市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其差异性比较大、资源与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市场机制作用不足等问题,构建碳中和、双循环的协同创新体系。

  • 标签: 成渝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路径研究
  • 简介:摘要:森林城市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又一个成功创新实践。广该文旨在引起学术研究同仁和实践领域工作者对不同森林城市建设在自然、人文和社会等方面复杂性的高度重视,强调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唯有充分注重区域特点,方能做到科学规划和有效引领。

  • 标签: 森林城市群,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国际经验,对策建议,中国
  • 简介:摘要:新的城市化道路强调建设现代城市圈、发展城市居民点、建设合理的城市空间系统和空间结构,城市能够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得益于城市具有快捷通畅、无缝衔接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能够保障要素无阻碍转移的制度性安排。一是完善城市内交通网布局,加强城际高铁、高速网络以及互联网建设,为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载体;推进交通物流枢纽建设,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降低流通成本。二是牢牢抓住体制机制改革这一条主线,打破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从上到下”的资源配置模式,在城市用土地调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等领域实现“纵向、横向”的资源配置模式,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本文对城市连接道路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城市群 连接道路 总体设计
  • 简介:摘要:城市战略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城市战略与房地产行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机理,以期为政策制定和行业发展提供更为深入的参考。

  • 标签:
  • 简介:该文基于绿色发展角度,通过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开展大数据研究,提出生态管控、用地限制、绿色交通、功能布局等城镇规划建议,并对城市规划实施提出落实措施,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 标签: 绿色发展 城市群规划 实施 刍议
  • 简介:满江红·渡扬子感成滚滚银涛,泻不尽、心头热血。想当年、山头擂鼓,是何事业!肘后难悬苏季印,囊中剩有文通笔。数古来、巾帼几英雄?愁难说。望北固,秋烟碧;指浮玉,秋阳赤。把蓬窗倚遍,唾壶击缺。游子征衫搀泪雨,高堂短鬓飞霜雪。问苍苍、生我欲何为?

  • 标签: 扬子江 诗词赏析 沈善宝 女诗人 清代 满江红
  • 作者: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城市观察》 2009年第1期
  • 机构:如同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一样,城市的发展也日益显现出向集团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在中国,大城市群正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孕育着中国未来城市“集团”的新雏形,这就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这三个城市群好比三个巨大的增长极,集聚效应日渐明显,这里的土地占全国的1.24%,但GDP却占全国总额的约40%。虽然它们各自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路径也各具特色,但三大城市群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城市的竞争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城市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经济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从城市概念及其建构条件人手,阐述了贵州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基础条件和重要意义;以重点打造黔中城市为突破口,分析和提出了贵州城镇化空间战略布局的调整思路,即“一、三轴、五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进一步论证了以黔中城市为重点、优化贵州城市(镇)空间布局调整的对策建议。

  • 标签: 贵州 城市群突破 城市空间布局
  • 简介: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ESDA等方法分析2005-2015年江淮城市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合肥、芜湖、铜陵三地市耦合度较高,蚌埠、淮南、六安等地市耦合度较低;(2)2005-2015年间江淮城市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度水平是趋于优化,尤其是淮南、马鞍山转型较为典型,生态环境逐渐协调;(3)研究区耦合协调度Moran'sI指数呈现“低-高-低”的倒U型发展模式,即呈现“发散-集聚-发散”的演变特征。随后,进一步分析影响江淮城市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空间耦合分异机制,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均GDP、科研从业人员数、财政收入总额等,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 标签: 区域发展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江淮城市群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城市化和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悄然成为世界金融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本文以大珠三角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业整体及其亚类行业领域两个层面,对金融资源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勾画出金融等级体系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大珠三角区域金融中心体系的建议。

  • 标签: 大珠三角城市群 金融资源 金融等级体系
  • 简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高速的信息网络,特别是在地震安全方面。加强对地震信息网络的运维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网络运行效率,达到“以人管事、以事助人”的效果。本文以湖南省长株潭城市地震信息网络为例,分析地震信息网络考核所面临的问题、运维的难点,从设备、通用软件、地震专用软件、数据存储、网络安全、日常工作六方面,有针对性地量化指标考核体系,以此构建城市地震信息网络考核评价体系。

  • 标签: 城市群 地震 网络 考核
  • 简介:近日,广东省环保局出台《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调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加强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力争到2010年50%的地级以上市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到2020年建成珠三角生态城市

  • 标签: 城市群 珠三角 生态 产业结构优化 环保模范城市 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