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西奥多·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如由碎片组成,几乎是一部程序内既定的告别之作:书的不完整性,篇章出其不意中断的特点,强调了一个事实,美学的思考没有终点没有圆满可言。表面上看来此书犹如石矿,标题所示的理论需被发掘整理出来。谁没有被那些黑暗隧道吓倒而要勘探前行的,很快就认识到,随处翻开作品

  • 标签: 美学理论 艺术作品 阿多诺 矛盾 服从 不完整性
  • 简介:为庆祝《中国宗教》创刊20周年,更好地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弘扬优秀宗教文化,《中国宗教》杂志社举办了“庆祝《中国宗教》创刊20周年宗教摄影大赛”,自2015年2月1日至6月1日,共收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赛作品2300余幅。

  • 标签: 《中国宗教》 创刊20周年 大赛 摄影 作品选 宗教政策
  • 简介: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艺术作品正在快速地发生着变化。今天,在我们的电影、电视和互联网中,数字媒体艺术作品随处可见。虚拟现实技术正在向新的领域扩展,其中,数字电视拥有数以千计的频道,正以巨大的屏幕向城市空间渗透,手机也可以实时传输微型电影。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了新兴数字制作技术,硕果累累。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必须要有计算机的参与。数字媒介的一些特性,例如实时性、开放性、存储性等,注定了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比特"为基因,以计算机为载体,配合声音、视频等为构成要素的艺术。近些年,数字媒体正在逐步向计算机虚拟空间实体转换,为我们呈现了生动的视听盛宴。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艺术作品 数字媒体 当代中国 应用 数字制作技术
  • 简介:基于初始箱庭作品的视角,考察父母婚姻问题对子女心理成长的影响及表现。采用实验组VS对照组研究设计,对两组共60名被试的初始箱庭作品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大学生相比,实验组大学生的箱庭作品在玩具选择类别和数量、箱庭场景和主题、动沙方式和制作时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初始箱庭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验组被试内心不够丰富、防御性强、自我不够稳定、创伤感比较突出等心理特点。

  • 标签: 婚姻不忠 箱庭作品特征 初始箱庭
  • 简介:2015年11月14日,《哲学分析》编辑部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召开,会议主题是:"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学界前辈、

  • 标签: 作品研讨会 哲学分析 伦理精神 研讨会综述 教授 论坛
  • 简介:10月13日,2014—2016年度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海南省“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存海口举行。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陆文荣道长等创作的歌曲《世界和·同欢聚》,获得2014—2016年度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五个一工程”)。

  • 标签: 中国道教协会 五个一工程 海南省 副会长 作品 精神产品
  • 简介:<正>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中,提出了一个既是美学的、在他看来根本上又是哲学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即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经过绕圈子的一场讨论,他在文末的

  • 标签: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 马克思美学思想 艺术家 艺术品 自然界
  • 简介:强调文化自信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高校是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强化高校文化安全对进一步继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高校在维护文化安全中面临挑战:经济社会转型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思潮变化;开放环境下,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积极利用互联网散布有害信息。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采取各种措施严防其在高校的影响与渗透:正本清源,逐步消除这些文学作品在高校学生中的心理土壤;敢于亮剑,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渗透传播;形成舆论,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批驳反击。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安全 历史虚无主义 文学作品 高校意识形态
  • 简介:10月5日,由中国道教协会、湖北省道教协会、武当山道教协会、武汉市道教协会联合主办,以“和谐社会,尊道贵德”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道家书画艺术作品巡回展湖北展区开幕式在武汉长春观举行。此次参展的219件作品,汇集了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道教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代表作。

  • 标签: 中国道教协会 艺术作品 湖北省 武汉市 开幕式 长春
  • 简介:《训女三字经》是马典(SophiaMartinLittle)创作的新加坡初期教会女学的华文启蒙教科书。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的体裁,适合华人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入了基督教教义和伦理教导。本文透过对《训女三字经》的文本考据和分析,旨在探求基督教传播过程中传教士中文作品的本色化特征,笔者将从本土化的伦理教导,人本位的教义诠释以及民俗化的传播手法等三方面进行研究。

  • 标签: 《训女三字经》 马典 本土化 人本位 民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