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佛门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与生活教育,因为唯有健全的思想和规律的生活,才能完成人格,成就道业。因此,举凡行、立、坐、卧,一切举止动作都要威仪具足,所谓“身具德,人必敬”。以下仅就日常生活中的行立坐卧四种威仪,以及有关参访、入殿、礼拜、出堂等应注意的行仪,略述于后:

  • 标签: 佛教 行仪规矩 寺院 思想教育 礼拜
  • 简介:“三知”是指我们作为在家人要进入佛门、要学修行,首先应该知道的三件事情。它是我们学的基础。

  • 标签: 知止 学佛 修行
  • 简介: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绘画则是佛教文化中重要的一支。我国的佛教绘画作品,主要有像和图两大类,像包括佛像、菩萨像、罗汉像、鬼神像及高僧像等,图包括传图、本生图、经变图、故事图及水陆图等。

  • 标签: 艺术 佛画 玉泉 佛教文化 绘画作品 菩萨
  • 简介:“有”与“无”,是道家和佛教用以表达核心思想的哲学概念,然而由于中国和印度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法不同,二者关于“有”、“无”概念的意涵以及“有”“无”关系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对道家有无观和佛教的有无观作了粗略的比较和辨析,指出道家和佛教有无观差异表现为:本原与非本原的差异、主宰与非主宰的差异、实体性与非实体性的差异、本体与法性的差异、两体与一体的差异。通过比较辨析,有助于加深认识道、哲学思想的特质。

  • 标签: 道家 道教 佛教
  • 简介:智缘师父年轻的时候有很多经历,甚至坐过牢。他来寺里的时候比戒嗔现在的年龄还要大。戒嗔曾经听智缘师父讲过一些往事,那还是他出家以前的事情。智缘师父年轻的时候很聪明,16岁就考上了大学。他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他上大学的那一年离现在已经有40年了。

  • 标签: 年龄 大学
  • 简介:不是炒陈饭李正思头顿吃剩的饭,第二顿炒后虽可吃,毕竟不新鲜了,尤其在炎炎夏日,若无冰箱,难保不馊臭了!学亦如是,从世尊应化到电子时代的今天,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如果历代祖师个个都只会炒陈饭,那佛家这一钵于家饭陈到今天,该是怪味食品了!尤其在人欲...

  • 标签: 学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槁木死灰 哲学思想 人间佛教 实修实证
  • 简介: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宪宗皇帝派中使奉迎风翔法门寺的佛骨到宫中顶礼膜拜,并让百官百姓瞻礼供养。由此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迎佛骨真身活动。皇帝亲到安远门外躬自焚香,迎候顶礼。当时皇帝及百官忽然看见空中有一股五色光彩在炫耀,大家都说这是佛光,文武百官们感到这是由于皇帝的圣感所至,于是拜贺不止。

  • 标签: 思想家 韩愈 崇佛 排佛 佛山 皇帝
  • 简介:2004年3月4日中新网发表了法门寺指舍利将赴香港巡礼供香港各界瞻礼的消息。中新社的消息还说,香港佛教暨各界迎请指舍利瞻礼祈福大会筹委会大会主席、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一行专程来到西安,与陕西省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就指舍利赴港瞻奉一系列准备工作进行了会谈。而且,法门寺出土的相关文物也将随指舍利一同赴港巡礼。据史料记

  • 标签: 佛教 佛指舍利 香港 宗教事务
  • 简介:(一)旭日东升,金光灿烂。万丈恩流降自九天。造成人身,屈尊就贱。生于马槽居我人间。普天同庆异口同。承蒙救恩,意畅心欢。良人受享,太平于地。天主受享,荣福于天。(二)遵规守诫,修德行善。非理毋求,非义毋贪。宽恕世人,扶助贫贱。克己奉公,积德于天。传播福音,如光如盐。耶稣圣训,铭刻心间。祈祷修身,坚持不倦。神灵偕主,其乐无边。(三)同心同德,开创局面。抵挡仇敌,天主十诫,作为指南。圣教四规,

  • 标签: 金光灿烂 天主十诫 圣教 修德 耳卜 全善
  • 简介:佛教自从其创立以来.凭借着慈悲普渡的精神和博大精深的教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然而.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许多流传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历史上都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灭佛事件(佛教称之为“法难”)。印度公元前2世纪的巽伽王朝统治者普士米多罗因信奉婆罗门教.而大举毁;西藏地区8世纪发生第一次禁运动.随后9世纪中期又发生丁朗达玛灭佛事件.

  • 标签: 佛教 佛事 教义 婆罗门教 太武帝 宗教
  • 简介:实际上,学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句“吃茶去”。

  • 标签: 学佛 禅师 生活 实践 道理 思维观念
  • 简介:<正>藏,含有“蕴蓄”、“储存”的意思。藏,也叫释藏,就是说蕴蓄着、储存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因而又名大藏经或一切经。道藏,就是说蕴蓄着、储存着大量的道教经典。这里所说的藏、道藏,是指佛教经典的大汇刻和道教经典的大汇刻。

  • 标签: 道藏 佛藏 大藏经 佛教经典 道教经典 底本
  • 简介:即心即思想是禅宗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到马祖时期,一方面沿袭了即心即原有的心地法门的思想,一方面又有新的发挥,将之与“平常心是道”的结合起来,提出“万法皆为心之妙用”的思想,使即心即的见地贯穿于日常修行中,于用中见体,并成为洪洲宗门下独特的宗旨与接引方式。

  • 标签: 马祖 重要思想 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