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正>在探讨双语词典的译时,人们较多谈论译的方法与译的准确性,而较少注意到译中的词性问题。语义三角(见图)告诉我们:词通过所指内容指称所指对象。

  • 标签: 双语词典 词性 语义三角 对应词 准确性 名词指称
  • 简介:<正>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对汉语同源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词汇研究中的重点之一。清代学者在寻找词语之间的语源联系时,曾提出了很有影响的“就古音以求古,引申触类,不限形体”。近人黄侃亦言“音相近者往往相近”、“凡相类者多同音,其相反相对之字亦往往同一音根”。王力的“凡音义皆近,音近同,或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的说明是颇有代表性的。张世禄也说到:“所谓同源词,是指音近通或音同义近,

  • 标签: 同源词 义素 源线 词义 概念义 音近义通
  • 简介:词典应当怎样排除词语的偶发季素彩偶发是语言的“味之素”、“保鲜剂”和“增长灵”。正是由于有了它,语汇才得以不断丰富,语义才得以不断发展,辞书才得以不断保持随时代脉搏跳动的活力。然而,也正是由于有了它,给辞书编纂者、尤其是规范型语词词典编者带来了极...

  • 标签: 偶发义 《现代汉语词典》 偶发词 语文词典 普通话 比喻义
  • 简介:包容关系偏复词是偏复词中的重要类型之一,与反义关系、类关系偏复词鼎足而立,其语素之间在逻辑上体现为属种关系,在所指事物方面体现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字面意义上具有整体概念包容局部概念的显著特点。与反义关系和类关系两种类型相比,包容关系偏复词由联合结构和偏正结构的词组或词发展而成,词义相对稳定,使用率及能产性也较高。

  • 标签: 偏义复词 构词类型 包容关系
  • 简介:“脚”有今“足”的始见时代,董志翘考证为三国;吴金华则认为似出现于汉末;汪维辉指出吴说不确,将始见书证时代暂时定在三国。文章通过考察古医籍《素问》和《灵枢》中“脚”的意义,认为“脚”有“足”的始见时代应提前至西汉中期。

  • 标签: 始见时代 西汉中期
  • 简介:<正>一、研究言语义的重要性语言既然是人们的交际工具,那么语言工作者就应重视语言的交际效能的研究。自从索绪尔明确提出要区分语言和言语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功能学派除外),以至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都是只研究语言系统本身,而不研究言语系统。由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各种语言学派的语言观中都或多或少地割裂了语言和言语的联系,割断了语言与外部的一切联系,抛弃了语言作为社会现象所依托的社会,忽

  • 标签: 言语义 语言义 语言运用 交际对象 言语交际 语境
  • 简介:<正>二同条,又称一训二、一名两读、一条两解,即不同义项的若干被释词错列于同一条中,而共用一个释词训解,该释词的两个义项分别对应于一条中的两组被释词。如《尔雅·释诂》:“治、肆、古,

  • 标签: 被释词 尔雅 郭璞 义项 王引之 王氏父子
  • 简介:<正>上海《解放日报》曾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要治一治"气管炎"》,初读标题,以为是谈医说药的文章,既而读论述内容,原是针砭某种时弊,劝戒有些人不要由于夫人干预"朝政"而影响工作的,才知道是"妻管严"的谐音。"妻管严"者,惧内也。读罢不禁哑然失笑,赞佩作者命题风趣幽默,寓庄于谐。不直说本字,而借同音字来代替,"转了一个弯子",让人先不解、后会意,有一种说"俏皮话"的效果。古人有借音以对仗的。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访》)借"杨"作"羊",与"鸡"相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

  • 标签: 义谐音 生义 谐音小札
  • 简介:现代汉语中的"不管他"的主要语用意义是表示言者的"无视"态度,在话语组织方面具有话题终结功能。表示"无视"的"不管他"由于"结构相邻"以及"他"的指代功能弱化诱发了"不管+他"的重新分析,使之具有了词汇化倾向,而后在连词的句法位置上通过语境吸收最终形成。

  • 标签: “不管他” 无视义 重新分析 词汇化
  • 简介:“忽而A,忽而B”和“忽A忽B”是现代汉语中表达瞬时交替的常用格式。文章在占有一定语料的基础上,从格式的语义和语形特点、交替内容、交替项的类、与副词的共现、与时间成分的共现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对交替范畴进行整体研究的必要。

  • 标签: 忽而A 忽而B 忽A忽B 交替内容 交替项的类 共现
  • 简介:文章时表示空间运动意义的动词“上”、“下”的用法进行了多视角的、贯穿古今的系统化的描写。共分四段:一、导言。着重指出“上”、“下”的用法都与它们的最初引申“升”、“降”与“优”、“劣”密切相关。二、空间的客观因素决定“上”、“下”的使用。从高低、方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着重揭示出古人观念以南为上、北为下(恰与个相反),因而在二词的使用上与今人相参差的现象。三、心理的主观因素决定“上”、“下”的使用。主要论证了“高攀”用“上”、“低就”用“下”的规律,阐发了“上农村锻炼去”与“下农村锻炼去”之类(短语)语义略同而心理前提有异的语言深层次问题。四、语言习惯决定“上”、“下”的使用。主要论列二词使用的不整齐局面。比如:“下饭店”可说,而”“下商店”不可说;“上车间”与“下车间”虽表示相同的运运趋势,但二者的(优劣)背景不同;“东行曰下”,但只可说“上东方”而不可说““下东方”,等等。最后,还就“下扬州”与“上扬州”等例提及语体色彩的古今雅俗对于二词使用的影响。

  • 标签: “上” 空间因素 处所宾语 语言习惯 专有名词 心理因素
  • 简介:任何语符从无绝对值,只有相对值,尤其是就对偶词而言.每双对偶词都是一对多义集结,实际上也是一个词语族.其具体意义只有在其搭配和语境中才能得到揭示,才能明晰.本文讨论了常用对偶词的语义内涵及外延,作出了较为细致的语义分析,旨在通过这些具体分析,揭示对偶词的具体意义及其隐含意义和某些隐蔽文化内容.希望能有助于语言教与学.

  • 标签: 对偶词 相对义值 多义集结
  • 简介:文章从"没VP之前"中VP所属的不同动词事件类型的角度入手,探究了"没VP之前"和"VP之前"能否互换的条件和限制。指出当VP由动作动词充当时,可换用为肯定式,当VP由状态动词和表结果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时,不宜换为肯定式,两种格式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不同的语用。同时指出,在"没VP之前"中,"没"不仅不是多余成分,而且是语用焦点,"之前"所表示的"时间顺序"的语义特征虚化,"条件情况"凸显,"之前"的语义正在发生语法化。

  • 标签: 之前 语法化 语用
  • 简介:文言文中有些意义相近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有着固定意义的词。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往往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使得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片面的。如果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则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现举例说明:

  • 标签: 现代汉语 文言文 韩非子 固定意义 古汉语 文章内容
  • 简介:  1997年杨叔子快从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位置上退下来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和前七章,不选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

  • 标签: 博士背 杨院士 深义
  • 简介:摘要德宏载瓦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语言,是国内景颇族5种支系语言当中的一种。它不像汉语、英语那样有典型的被动句和被动句标志词,但是不等于德宏载瓦语中没有被动的表达,只是其表达的被动比较弱,被动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添加施事助词、受事助词和添加助动词tsaŋ⁵⁵(着、中)方式来表现。

  • 标签: 德宏载瓦语 被动义 表达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汉语表达中很多词语字面意思虽然是在谈论饮食文化,其实却有另外一重意思。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本文从表达吃的内容(吃什么)、吃的方式(怎么吃)、吃的工具(用什么吃)、吃的怎么样(食物的味道)为主要内容收集词语,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色彩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色彩

  • 标签: 饮食词语 汉语表达 转义 色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