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德国法学教科书《经济公法》可以管窥到德国工商法律制度的概貌,它们以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形式形成统一整体并有效运作。有鉴于中国工商法律制度常被诟病为体系不严密、结构零散.认真学习德国经验能给我们从理论上重建工商法律制度带来新思维,甚至影响制度建设。

  • 标签: 德国 工商法律制度 比较
  • 简介:民族国家的法律能否吸收或者演化为全球化的法律,全球化的法律与民族国家内部的法律应该并行不悖,全球化的法律是与民族国家的法律相伴随的

  • 标签: 修改兼 全球化理论 全球化语境
  • 简介:围绕着一起编剧维权纠纷,目前体制似乎将民事诉讼、行政保护和行政诉讼的救济手段都摆在了当事人面前。但是深入考察发现,不予许可的行政保护只是"看上去很美",广电行政机关没有权力、也不应当对电视剧是否侵犯著作权进行审查;而在广电行政机关无权干涉民事争议的前提下,给予编剧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而启动地注定是一场增加各方讼累却无助于解决实质问题的官司。行政法学在扩大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同时却缺乏与其它诉讼的协调机制,凸现了部门公法学在回应现实纠纷解决中的缺陷。跳出部门公法的狭隘视域,以统一公法学的视角统筹考虑民事诉讼、行政保护和行政诉讼三种救济途径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 标签: 编剧维权 行政保护 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 统一公法学
  • 简介:<正>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运用和网络技术的发达,人类步入信息社会。信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加速了政府传统治理方式的变革。凭借发达的科技,政府的信息处理能力无所限量。政府高度依赖机关间相互合作、信息比对和信息快速处理的结果,将使个人符号化与透明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与政府信息处理能力相形对照,个人事实上已被物化为数据库中以数字或文字为载体的微小客体。由此衍生的问题是,个人对其信息应享有什么性质的权利?政府公权力高效运作的

  • 标签: 信息隐私权 信息权利 隐私权保护 人性尊严 个人信息保护 政府传统
  • 简介:美国千禧年著作权法立法以来,争议不断发生,特别是技术保护措施条款所造成的影响,包含各行各业,设若不能加以重视与因应,赋予著作权享有反技术加密措施与反连同加密措施一起搭售的两大重要支柱,则有危急更高层次的言论自由保障与自由市场的秩序之虞。本文同时也以公法的视角,对美国千禧年著作权法对言论自由与合理使用、公平竞争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以分析、评论。末了,提出中国著作权法对此问题之解决之道,以供斧正。

  • 标签: 千禧年著作权法 公法 反加密措施条款 言论自由 合理使用
  • 简介:土地不仅是私法上的重要内容,也在公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公法视角发掘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制度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中国古代土地法以"均田限田"为方式控制地权初始分配,追求均地安民的法律价值;另一方面,又通过推行均税减赋等措施控制农民土地税赋,保障国家税收,追求富国安民的法律价值。土地公法价值的实现,主要是依赖土地三个方面的功能,即政治上的神圣象征功能、保税富国的基础和安民养民的载体,而这些都是历次土地制度变革追求的价值目标。

  • 标签: 土地 田制 税赋 公法价值
  • 简介:目次一、前言:社会立宪构成论——国际法与宪法问题的社会学法学思考二、魏玛的遗产:德国公法学"实质的民族宪法观"的形成——从高权国家到人民宪政观(一)高权国家与大众民主(二)魏玛:国家作为社会的自我组织——宪法的实质化(三)魏玛方法论争的遗产:宪法实质化与民主的同质基础三、托依布纳从社会理论与知识理论角度的批判:多元主义的社会立宪构成论(一)无法包含社会的国家:系统论对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二)新的民主观:对人民主权概念的重构与重视自发政治(三)多元理性:宪法多元,法多元四、托依布纳从世界社会角度的批判:跨国跨文化的宪法,从实质到功能的转变(一)跨国与跨文化:从不可穿透的国家宪法观到世界社会的法沟通(二

  • 标签: 托依布纳 跨国社会立宪构成论 生态学式的人权观 宪法 社会学法学
  • 简介:统一公法学的提出,展现了公法所及问题的广泛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从整体公法视角研究各部门公法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深入研究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宪法与行政法是公法体系的基本组成部门,宪法居于核心和统领的地位,行政法居于主角和关键的地位.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最密切,集中表现为二者最大的一致性和动态推进的互动性,正是这种统一互动的关系引领和推动着整个公法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 标签: 宪法 行政法 公法体系 统一性 互动性
  • 简介:国际法是最早正式引入近代中国的西方法律部门,其标志性事件是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对《万国公法》的翻译。在继受西方国际法后,国际法在晚清中国多被称为"万国公法",这一概念的形成与丁韪良的主观意向紧密相连。"万国公法"四字含有自然法学意涵,但却与19世纪弱肉强食的世界格局不符。因此,将国际法称作"万国公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晚清国人的国际法认识产生了误导作用。直至20世纪初年,伴随着世局的进一步恶化以及国人更清醒的认识,留日学生此时从日语中借用的"国际法"三字才取代了"万国公法"这一称谓。

  • 标签: 万国公法 国际法 世界格局
  • 简介:村民自治是中国本土政治法律实践的重要成果,但该领域大量的权利救济却很难进入国家正式的司法程序之中。“有权利无救济”的根源在于部门公法学知识生产的分散性,这导致对村民自治权的法律性质的判断以及村民自治内外权利救济缺乏有效的理论和制度供给。“统一公法学”提供了一种整体化的知识生产模式,针对村民自治领域的权利救济需求发展出“社会公权力”理论和“统一公法诉讼”理论。这种整体化的知识生产明显优越于原来的分散化的知识生产,对于最大化提供公法领域权利救济机制,并表达中国自身公法文明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制度意义。

  • 标签: 村民自治权 行政诉讼 统一公法学 分散化的知识生产 整体化的知识生产
  • 简介:本文对制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意义试做分析,深感其提出了深入改革发展新时代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目标;对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做力图深入的解读,深感其特殊意义在于强调了必须坚持数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道路取得的探索成果和前进路向;逐项探讨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法制建设新十六字方针的基础上提出六项重大任务的综合考量和基本内容,重点探讨易被忽视、易生歧见的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方略的辩证关系,深感四项目标性任务和两项保障性任务都颇具新意、极为宏大、非常艰巨;尝试分析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须要省思的若干认识问题,深感观念更新是制度创新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先导,坚持共同建设、法治中国的路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障。

  • 标签: 四中全会决定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