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踝关节是特定负重关节,损伤后的治疗要求比其他部位更高。目前治疗骨折的内固定物基本是金属物,可吸收内固定物引用可避免再次手术而显示其优越性。我们总结1995年9月~1996年9月间收治5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应用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随访结果满意。临床资料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骨折脱位 踝关节 固定棒 内固定物 可吸收聚合物
  • 简介:胫骨平台C型骨折指胫骨双髁骨折合并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严重骨折类型,治疗复杂,预后差[1].我院自1993年3月~1999年12月,用超长单侧外固定架与T型单侧外固定交替治疗胫骨平台C型骨折1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胫骨平台C型骨折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 交替治疗
  • 简介:在脊柱外科领域,胸腔镜及腹腔镜下的脊柱侧弯矫形融合及第二代腰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TRx)下的椎间盘摘除术已有较多成功的经验及报道[1],但镜下后路椎体骨折内固定术报道较少.作者自2002年起,尝试在METRx辅助下置椎弓根螺钉行胸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取得成功,共开展21例,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医护人员接受放射量小等优点,现介绍如下.

  • 标签: METRX 胸腰椎骨折 微创外科 内固定 椎间盘摘除术 椎弓根螺钉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外固定架联合带血管或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对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及病理性骨折病灶切除后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方法。方法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对14例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并病理性骨折行瘤段切除或病灶刮除、灭活,患者年龄5~16岁。其中骨囊肿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3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肿瘤最短4cm,最长9cm,平均5.5cm。取腓骨最短7cm,最长15cm,平均10cm,带血管和不带血管各7例。应用三维单边外固定架6例,半环槽式外固定架8例。通过腓骨髓内钉化移植,初步填充病灶区域,联合外固定固定,进一步稳定重建缺损。结果14例病人,通过半年至10年,平均4年随访,13例移植骨与受区断端达到临床骨愈合,功能满意,1例Ⅱ期骨巨细胞瘤于术后2年原位复发。腓骨供区2~5个月有新骨形成,未出现骨骺早闭、骨桥形成、肢体短缩及踝关节畸形;所植腓骨逐渐与受区骨同化。结论外固定架联合腓骨移植对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及病理性骨折病灶切除后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肿瘤 骨缺损 腓骨移植 修复重建 病理性骨折 外固定架
  • 简介: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骨折,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分类方法是Lauge-Hansen和AO的分类方法,我们将Lauge-Hansen旋后外旋和旋后外展型骨折简称为旋后型骨折.此类骨折占踝部骨折的70%以上,其共同特点是均由旋后应力引起骨折,外踝的骨折块较小,内固定后骨折的稳定性差,早期功能锻炼易造成复位丢失.我们从2002年9月至今对25例旋后型踝部骨折病例采用改良的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骨折,均得到稳定固定,可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 标签: 踝部骨折 钢板内固定 旋后 改良 早期功能锻炼 分类方法
  • 简介:目的介绍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完全性截瘫32例.方法依据骨折类型,神经致压骨块位置及椎管狭窄程度,分别选用不同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骨折间接复位减压,并通过后方或侧前方入路椎管直接探查减压.以影像学Wolter分类结合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进行评价.结果经椎弓根短节段后路骨折内固定方法安全性好,椎管减压充分,Cobb′s角术前平均28.5°,术后恢复至6.5°,29例(90.63%)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管减压术对外伤性不全截瘫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的间接椎管减压与稳定的三维固定作用及伤后早期康复训练尤为重要.

  • 标签: 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 并发症 不全截瘫 椎管减压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单开门小钛板经口复位固定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应用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患者13例,其中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6例,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1处骨折3例,寰椎前弓1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和寰椎前弓2处骨折合并后弓2处骨折各2例。记录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CT以评价寰椎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和内固定情况以及寰枢椎的稳定性。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术前ASIA分级D级2例,E级11例,术后均为E级;VAS评分由术前的(6.2±1.8)分降低至术后的(2.0±0.8)分。随访3~24个月,X线片、CT复查示小钛板固定良好、无松动,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寰枢椎失稳、脱位发生。结论经口单开门小钛板复位固定是治疗寰椎前后弓骨折的有效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标签: 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报告使用透视下及无线主动式红外诱导计算机导航引导下进行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手术的经验,分析手术成功的要素.方法自2001年10月至2002年12月共行颈椎椎弓根螺钉-AXIS钛板内固定29例,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26岁~76岁,平均年龄49.4岁.使用C形臂X线透视下螺钉置入25例,无线主动式红外诱导计算机导航下椎弓根内固定4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74枚.结果174枚螺钉中有155枚(89%)位置正确.19枚螺钉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均为内倾不够,1例出现一过性神经根合并症.计算机导航置入螺钉24枚,位置正确率100%.术前颈椎后凸者固定节段曲度平均-12.1°术后平均-0.6°,明显得到纠正.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随诊,颈椎曲度和固定节段椎体高度均维持,没有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螺钉断裂等情况.结论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是颈椎获得牢周固定的方法,为颈椎后路手术提供了更广的操作空间,免去部分同时前路手术的需要,而且可以用于颈椎后凸的矫正.但是结构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及周围的神经血管使手术难度加大,在透视下可以比较安全地置入螺钉,更好的方法是使用计算机导航技术.这一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颈椎 椎弓根螺钉固定 计算机导航
  • 简介: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2%.其中约75%为关节内骨折,致残率在20%以上。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保守治疗难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常发生骨折畸形愈合。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虽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术后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软组织并发症。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小切口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螺钉内固定治疗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 标签: 螺钉内固定治疗 小切口复位 经皮克氏针 跟骨骨折 跟骨关节内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 简介:目的明确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螺钉、进钉点植入角度、钉角度和螺钉长度.探讨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指征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在20例含有完整寰枕关节的干燥骨性标本上,直视下进行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在头尾侧和侧位X线片上测量理想的钉道角度和钉道长度.30例正常成年人的寰枕关节进行三维CT重建,同时测量后路寰椎关节经关节螺钉钉道角度的可调范围.12例新鲜枕颈部标本进行后路枕颈部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行正、侧位X线片和三维CT重建,以验证螺钉位置.结果干燥标本模拟X线片测量,寰枕关节螺钉的钉道在矢状面上呈上倾,在冠状面上呈内倾,钉道的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内倾角为20.0°±2.6°.螺钉钉道长度为(29.28±2.46)mm.依据三维CT重建后测量,钉道方向与矢状面上倾角存在一个可调范围,一般为49.6°±2.0°,与冠状面的内倾角也存在一个可调范围,一般为40.4°±3.4°.齿突与枕髁前方最高点间距为9.80~17.7mm,平均(13.43±1.93)mm.寰枕关节关节螺钉内固定,影像学检查显示,螺钉钉道均经过寰枕关节,未进入神经管.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钉道长度和钉道角度允许有一定的可调范围.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视为一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理想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式.在具体临床应用时,强调掌握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并配以较高的手术技能.

  • 标签: 钉道 关节 后路 螺钉内固定 三维CT重建 矢状面
  • 简介: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dablepediclescrew,EPS)在骨质疏松情况下的胸腰椎疾病经椎弓根固定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且定期随访至少12个月的骨质疏松合并腰椎疾患行后路手术患者56例(随机、非盲),男25例,女31例;年龄45岁~72岁,平均61.3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13.5个月。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滑脱(按Meyerding分级):Ⅰ度7例,Ⅱ度6例,Ⅲ度3例,胸腰椎结核2期后路融合手术6例,压缩性骨折7例、翻修手术4例。术前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按照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的质量控制要求,采用美国GE公司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证实BMD平均下降2.7个标准差。手术方式均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患者被随机分组,采用EPS螺钉固定28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28例;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改良Prolo功能评分,重点通过X线、CT的影像学检查评估螺钉稳定性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5~24月随访,平均18月;EPS组术后1年有85.7%的患者螺钉位置稳定,脊柱融合率为85.7%,在EPS组中1例患者在第2次手术取钉时出现断钉情况;CPS组术后1年仅有60.0%的患者螺钉位置稳定,脊柱融合率为85.0%,未出现螺钉取出困难情况;术前、术后3个、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VAS及改良Prolo功能评分显示较术前改善,但两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同时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有16例(33.3%)、输血病例22例(45.8%),但两组之间并发症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胸腰椎疾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条件下采用EPS固定是稳定、有效的,EPS相比CPS可获得更强的固定能力,能有效地解决术后螺钉松动、脱落等问�

  • 标签: 膨胀式椎弓根螺钉 骨质疏松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13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融合器位置较初次手术发生改变者共42例,其中通过影像学确诊为融合器明显移位的共有8例,对这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可能引起融合器移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的处理措施。结果本组7例患者融合器向后移位,1例塌陷进入相邻椎体中,总体发生率为0.6%(8/1332)。其发生与融合器的选择不恰当、术前未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合理评估、手术操作不规范、未行有效的后路内固定以及患者的一系列基础疾病等有关,多数病例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引起腰部融合术后融合器移位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因复杂,包括融合器及内固定因素、手术操作及患者的自身因素等。术后因融合器移位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未见好转者则必须行翻修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后路融合术 手术并发症 融合器移位 翻修手术
  • 简介:我科自1996年以来应用国家教委西安教学仪器厂医疗器械分厂生产的单臂外固定器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闭合复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26例,经随访无一例发生不愈合,取得良好效果,作者认为该外固定器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力臂与固定螺纹钉夹块之间有万向节旋钮连接,可以按需要调节外固定器角

  • 标签: 胫骨骨折 临床分析 外固定器治疗 闭合性 胫骨中下段骨折 早期功能锻炼
  • 简介:目的探讨病灶彻底清除后,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联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的效果.方法1999年6月~2004年4月期间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89例,其中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间植骨,前方或侧前方内固定73例;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椎间植骨,后路内固定16例.术后支具保护6个月,正规抗结核化疗12个月.根据术前、术后及最后一次随访的X线平片分析融合情况和畸形矫正的进展.结果随访1~5年,平均28个月;除2例复发、1例内固定松动、2例出现药物性肝炎、2例出现供骨区严重疼痛外,无其他并发症;88例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术前、术后、最后一次Cobb角分别为35.3°、16.3°、19.5°.结论对合适的病例,该法可有效稳定脊柱、维持其畸形的矫正;达到牢固地融合,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脊柱结核 自体骨 内固定器 移植
  • 简介:本文报告了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生物力学上的测试情况;介绍了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治疗骨折中的载荷,强度,以及刚度,稳定性和固定螺钉的抗拔力等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支架及配套螺钉具有高强度,高刚度,高抗拔力,稳定性好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骨折的先进器械。通过1990年8月至1993年1月的1000例各类骨折治疗实践证明,使用该支架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早,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骨折治疗器械。

  • 标签: 外固定支架 生物力学 骨折愈合
  • 简介:既往胸椎椎管内肿瘤主要手术方式为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然而脊柱为三关节复合体,全椎板切除术后远期易并发后凸畸形,一侧关节突关节切除术后易引发双侧关节活动不对称。2005年3月~2011年3月,本院采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椎椎管内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并保留了脊柱的长期稳定性,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脊髓肿瘤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对伴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的胸腰段骨折行后路经椎弓根椎体部分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Denis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60例:A组为后路治疗组,B组为前路治疗组。手术前后及随访阶段均以骨折椎体为中心摄正、侧位X线片。了解术后及随访期间骨折复位丢失情况,有无内固定折断,椎弓根钉松动、拔出,椎弓根钉或内固定圆棒折断等。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比较术后1周、术后12个月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有无差异,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的差异及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差异、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前路治疗组与后路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但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明显差异(P〈0.05),B组相对于A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植骨融合良好,无植骨不融合、骨吸收、椎体塌陷等情况。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椎体部分切除减压单间隙融合双节段固定是治疗Denis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胸腰椎 爆裂性骨折 植骨术 短节段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