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左心室功能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3月大庆市人民医院及大庆油田总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按照糖化血红蛋白大小分为2组。其中糖化血红蛋白〈6.5%纳入A组,共纳入40例;其余38例糖化血红蛋白均≥6.5%,纳入B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40名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收集并比较3组受试者采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左技术产生的心室功能数据。结果3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整体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左心室整体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和对照组相比,左心室质量大、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整体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中左心室质量、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整体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或可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功能检测的敏感指标。

  • 标签: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左心室功能 2型糖尿病 血糖控制不良 糖化血红蛋白 超声
  • 简介:目的试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肾病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2月—2016年1月,医院肾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入选对象112例,据入院顺序,随机对照分组,将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6例,均采用以激素为主的药物治疗,加强饮食管理,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路径处理,入院首日、入院次日-度过急性期、进入稳定期、出院前、出院后采取标准化的护理策略,随访6个月,对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水肿消失时间,发热控制时间低于对照组,蛋白尿6个月后降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6个月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再住院率分别为32.1%、1.8%低于对照组73.2%、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肾病综合征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升疾病管理水平。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临床护理路径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应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来该院就诊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280例,其中有140例患者并发有糖尿病,将140名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进行治疗,待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手术后引流例数、手术时间、切口感染、住院时间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同样也适用于并发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该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广大医学工作者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 粘连性肠梗阻 开腹手术
  • 简介:近期本刊专家讲坛,想重点谈线粒体与糖尿病的相关问题。浅意思是因在糖尿病分型中,涉猎“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以及“伴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介绍一下近来的进展,自1959年Emster等首次报导伴糖尿病的代谢亢进性线粒体综合征以来,1995年Gerbitz等报导目前伴糖尿病的线粒体遗传综合征已有60余种;更从线粒体的数量上、功能上、遗传特点上,直到线粒体在人的生存与衰老,健康与疾病等方面,远远超越与糖尿病的关系,更从大概念上了解线粒体及线粒体病。其实近几年学术上也在突出对少见病的认识!

  • 标签: 伴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 线粒体遗传病 代谢亢进性线粒体综合征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识别 糖尿病分型
  • 简介:目的分析在妊娠期糖尿病与娠娠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实行二甲双胍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该院妇产科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产妇,正常妊娠产妇作为A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作为B组,妊娠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产妇作为C组,B组与C组患者入院后均实行二甲双胍治疗,对比分析3组患者妊娠不良反应结局、治疗效果以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A组与B组、C组患者总有效率、血糖、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与C组之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妊娠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中应用二甲双胍均具有一定效果,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能会增加产妇发生糖尿病的几率,但是二甲双胍可以提升治疗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 标签: 二甲双胍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 安全性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