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罗格列酮新诊断2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胰岛素抵抗影响。方法87例新诊断2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随机分成3组:罗格列酮组(A组)29例,予罗格列酮4mg,每日1次,不加或加用除二甲双胍以外降糖药物治疗;二甲双胍组(B组)31例,予二甲双胍肠溶片0.5g,每日3次,不加或加用除噻唑烷二酮类以外降糖药物治疗;对照组(C组)27例,予除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以外降糖药物治疗。3组均在饮食控制和合理运动基础上用药,疗程为24周。结果3组肝脾CT比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A组升高最明显,B组次之。血浆Hcy水平、FinsA组治疗后降低明显(P均〈0.05),B组虽有不同程度降低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血浆Hcy水平降低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Fins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A最低,B组次之,C无明显改善。各组ALT、AST、TC、TG、LDL-C、FPG、2hPG、HbAlc各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治疗2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降低患者血浆Hcy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且肝功能无明显损害。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抵抗 非酒精性脂肪肝 罗格列酮
  • 简介: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以及人类健康观念更新,整体护理成为护理服务重要内容。整体化护理主要任务是:把病人视为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方面来考虑病人身心健康问题。这表明社会向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而整体化护理开展使护理服务工作量自然而然地随之大幅度增加。

  • 标签: 护理医德 整体护理 医学模式 健康观念 护理服务 护理质量
  • 简介:目的研究早期健康饮食护理胃癌介入治疗后应用价值,以提高护理水平。方法以我院收治86例行介入治疗后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康饮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自理能力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健康饮食护理胃癌介入治疗后应用价值比较高,能够改善胃癌患者饮食状况,减少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免疫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饮食护理 胃癌 介入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1.1西医认识近年文献报道有10%~30%胸痛,临床酷似心绞痛,但缺乏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客观证据,称为非心源性胸痛,其中胸痛直接原因为食管病变者称食管源胸痛,是目前胸痛常见原因。功能食管源胸痛是指无病理性返流或病理基础食管动力或结构异常情况下,反复发作胸痛,为非烧灼中线位置胸痛,因胸痛作冠脉造影,15%~30%正常范围内,24h食管pH值监测,酸暴露正常者中,

  • 标签: 食管源性胸痛 功能性 中医证治 非心源性胸痛 器质性病变 病理性返流
  • 简介:评价^99mTc-hIgG象法炎症肠病定位、疗效随访和预测复发中临床价值方法54例临床确诊炎症肠病病人在正规治疗前、41例经治疗症状得“控制和16例随访过程中症状复发者分别作^99mTc-hIgG核素显象检查。结果:①54例炎症肠病病人中,50例出现阳性改变,其中2例假阳性,2例因发现新放射异常浓集修正丁诊断,4例假阴性,总灵敏度925%,特异性902%,准确率为88.9%;②41例临床缓解病人中,同位素显象出现相应减轻者38例,总符合率92.6%:④16例症状复发者中核素有异常浓集者15例,与临床符台率为91.6%。结论:炎症肠病诊断方法中,^99mTc-hIgG是种非创伤辅助方法,具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优点,疗效随访和预测复发方面有良好实用价值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诊断 随访 ^99MTC 临床应用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髙渗盐水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肠梗阻治疗中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肠梗阻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补充液体;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5%氧化钠溶液(4mL/kg)。比较两组腹围缩小、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平均治愈时间、CPK变化,胃管停留时间,胃管重置率,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腹围缩小(18.1±3.2)cm,较观察组(5.1±3.7)cm更明显(P<0.05);排气排便恢复时间(3.9±2.6)d和平均治愈时间(12.5±7.0)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CPK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管停留时间(4.1±2.1)d,明显短于对照组(8.1±3.0)d(P<0.05);治疗组胃管重置率为9.4%,明显少于对照组37.5%(P<0.05)。结论髙渗盐水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肠梗阻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治疗中有明显作用。

  • 标签: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高渗盐水 结直肠癌 胃肠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凝固(PMCT)术治疗肝癌过程中采用实时灰阶超声判断凝固坏死范围价值方法PMCT术治疗19例HCC患者过程中,采用灰阶超声全程监测治疗灶强回声范围最大短轴径(SDT)和最大长轴径(LDn治疗后1小时和1个月后,再次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测量凝固坏死灶对应SDc和LDc。结果在18例治疗灶明显增强患者,治疗时病灶表现出椭圆状强回声,其SDT与1小时后超声造影SDC1相关系数为0.64,LDT与LDCI相关系数为0.73;SDT与月后超声造影SDC2相关系数为0.79;LDT与LDC2相关系数为0.76。1例患者术中治疗灶强回声范围表现不明显,超声造影证实为完全坏死。结论PMCT术中灰阶超声监测病灶最大强回声范围与术后超声造影测凝固坏死灶大小具有相关,可作为治疗时凝固坏死范围参考;但因它们相关系数并不高,且有个别病灶强回声表现不明显,故PMCT术后还应采用多种监测手段综合判断其疗效。

  • 标签: 肝肿瘤 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超声造影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E-cadherin和VEGF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中表达变化趋势,探讨二者几种胃黏膜病变表达相关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herin和VEGF慢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非典型增生胃癌中表达情况,胃黏膜非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与胃癌组比较,并分析二者相关。结果在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中VEGF表达阳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E-cadherin表达逐渐下调,分别与胃癌组作对照分析,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比较提示二者表达存在负相关。结论E-cadherin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二者均参与胃黏膜逐渐演变过程,对于E-cadherin和VEGF表达异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患者,两者联合监测胃癌癌前病变诊治有参考意义。

  • 标签: E-钙黏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胃肿瘤 癌前病变
  • 简介:背景:嗜酸细胞胃肠炎(EG)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诊断往往延迟。目的:探讨EG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EG患者临床、实验室、内镜、影像学和治疗资料。结果:10例EG患者平均年龄41.9岁,4例有过敏史或哮喘史,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25d。临床均表现为腹痛,伴腹胀、腹泻或呕吐;8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CT示7例胃和小肠壁广泛水肿,分层状肠壁增厚或腹腔积液。内镜检查发现6例胃窦、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充血糜烂。所有病例经胃肠黏膜活检和(或)腹水检查明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7例患者予泼尼松治疗有效,1例停药后复发。结论:EG可能并非罕见,腹痛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腹痛患者CT发现胃肠壁均匀水肿或分层状肠壁增厚,或伴腹水,需考虑EG,多部位包括十二指肠降部多点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发现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确诊主要手段。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脑弥漫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特殊外力作用机制下,脑内发生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病理生理变化。收集1998-10/2003-11因交通事故等所致DAI病人22例,分析CT临床表现,讨论发病机制,以提高对本病认识,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降低患者病死率。

  • 标签: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CT检查 诊断 临床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乳腺癌化疗患者消化道反应、心理状态生命质量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收治98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消化道反应、心理状态生命质量改善情况。结果(1)观察组食欲、进食情况、恶心呕吐便秘症状严重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2)干预前,两组SDS、S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52.24±4.32)分、SAS(49.28±4.3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观察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总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4)经护理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6.00%,显著优于对照组81.25%(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症状,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命质量,且能提高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临床中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化疗 综合护理干预 心理状态 生命质量
  • 简介:目的探究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切除术围术期应用超声诊断价值方法以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5月-2017年8月,例数为100例,以计算机随机化法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肝段切除术治疗,实验组则在超声诊断下实施肝段切除术治疗,分析2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结果。结果实验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其手术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几率(12.00%)、疾病复发率(14.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几率(32.00%)、疾病复发率(4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切除术围术期接受超声诊断,可取得较高价值

  • 标签: 超声诊断 老年患者 原发性肝癌 围术期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sirt1胃癌组织中表达胃癌细胞发展影响以及患者雨后影响。方法:选取24例胃癌患者,检测其体内胃癌组织中sirt1表达情况并统计。24个患者对等分为两组,降低其中组12名患者sirt1表达,记为A组,另外12名患者记为B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癌细胞发展情况并记录分析下调sirt1表达癌症细胞影响。结果:B组患者体内癌细胞有明显扩散和恶化,而A组患者体内癌细胞得到定程度抑制,基本没有任何扩散发展。且A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8.33%,B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3.33%。结论:sirt1表达胃癌组织具有重要意义,下调sirt1表达有利于抑制胃癌细胞扩散,且sirt1胃癌组织中表达与临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胃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标志物之

  • 标签: SIRT1 胃癌 预后
  • 简介:背景:胃癌是最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早期诊断是治疗关键.目的:探讨色素内镜胃癌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月-2009年7月普通内镜检查示可疑胃黏膜病变者115例,比较普通内镜和色素内镜总体诊断符合率和早期胃癌检出率.结果:病理检查示,炎增生27例(23.5%).胃溃疡57例(49.6%),早期胃癌15例(13.O%).进展期胃癌15例(13.O%),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1例(0.9%).色素内镜总体诊断符合率和早期胃癌检出率均略高于普通内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86.8%,P〉0.0580.O%66.7%,P〉0.05).结论:色素内镜可增加病灶清晰度,有提高总体诊断符合率和早期胃癌检出率趋势,其临床应用价值还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 标签: 胃肿瘤 胃镜检查 靛蓝二磺酸钠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呼吸机疗效,并分析该疗法炎症因子水平并发消化系统症状影响。方法:选取84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参照组和无创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方法治疗,无创组实施常规方法+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指标为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和肺功能指标变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无创组与参照组临床效果分布总有效率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无创组和参照组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呼吸困难指数(BDI)均较治疗前对应远远降低(P<0.05),且无创组均远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无创组和参照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吸容积(FEV1)均较治疗前对应远远升高(P<0.05),且无创组均远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常规方法基础上配合实施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显著,且能够显著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对消化系统并发症及其他不良事件控制作用也比较理想。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炎症因子 消化系统
  • 简介: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存在复杂交互作用,从而维持肠道稳态。炎症肠病(IBD)是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衡是IBD发生、发展重要因素,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IBD治疗方法。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衡IBD中作用作综述。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CROHN病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治疗
  • 简介:功能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FGIDs)是指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消化道症状就诊。但无明确胃肠黏膜结构或生化异常可查症候群。心理、社会因素可加重FGIDs患者症状,患者可同时伴有躯体症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最初该类疾病被认为是胃肠神经官能症。但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精神压力与患者症状发作有关。其主要决定患者就医行为。此后。FGIDs发病机制研究又集中胃肠动力改变方面。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消化不良(FD)和非心源性胸痛(NCCP)患者均发现了各种胃肠动力异常,但其与症状相关较差。无法解释FGIDs患者多种多样症状。近年研究发现FGIDs患者胃肠道存在个或多个部位机械或化学刺激敏感性增高。目前认为内脏高敏感是FGIDs症状产生主要原因之。因此,近年来其产生部位、发病机制及其调节已成为FGIDs研究热点。

  • 标签: 功能性胃肠病 内脏高敏感 肠易激综合征(IBS) 消化道症状 胃肠动力异常 患者症状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体检成人脂肪肝和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水平减低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600例机关职员进行年度健康体检,使用B超检查诊断脂肪肝,使用瞬时弹性检测仪测定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常规进行血生化检查并计算eGFR。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292例成人中,B超证实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患者154例(52.7%);与138例无脂肪肝组比,NAFLD组体质指数、腰围、血红蛋白、AST、ALT、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白蛋白、甘油三酯、尿酸和CAP等指标显著增高,而eGFR(107.95±35.38mL.min^-1.per1.73m^2122.95±66.19mL.min^-1.per1.73m^2)则显著降低(P〈0.05);292例研究对象中,eGFR与CAP值呈负相关(r=-0.137,P=0.020),并且eGFR随着CAP值增高而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年龄、肌酐、CAP值是影响受检者肾功能独立影响因素。结论B超诊断NAFLD患者存在亚临床肾脏功能减退,肝脏脂肪含量增多与健康体检成人eGFR下降密切相关。因此,NAFLD患者,需预防慢性肾病发生。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受控衰减参数 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