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结果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结论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 标签: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点 放射学特点 诊断标准 预后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征分析.方法选取商洛市山阳县人民医院于2014年1月~2017年6月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且年龄〉65岁的患者250例,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各125例.统计患者-般临床资料及入院24h内实验室结果.根据冠脉狭窄直径≥50%累及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或左主干(LM)分为单支、双支(累及左主干为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根据Gensini积分标准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空腹血糖(FPG)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0.001).糖尿病组冠脉三支病变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01),单支病变、两支/左主干病变发生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01).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冠脉病变部位累及LAD、LCX和RCA更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冠脉病变支数更多、Gensini积分更高(P〈0.001).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更广泛和严重,具有更高致死风险.

  • 标签: 冠心病 2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机制。方法:对20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检查,统计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200例DCM患者中,正常心律者66例(33%),房性心律88例(44%),室性心律36例,室内传导阻滞34例,房室传导阻滞9例。结论:DCM患者约2/3有心律失常,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约占50%。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心律失常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及动脉硬化特点,为H型高血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测定,根据血浆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68),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52)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各项动态血压变异性情况以及动脉硬化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心-踝血管指数(CAVI)的相关性.结果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为显著高于非H型高血压(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S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24h收缩压加权标准差(24hSwSD)以及24h舒张压加权标准差(24hDwSD)水平均显著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L-CAVI、R-CAVI水平均显著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24hSSD、dSSD、nSSD、nDSD、24hSwSD以及24hDwSD均与CAVI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增高,且动脉硬化程度增大.

  • 标签: 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血压变异性 动脉硬化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PAF)患者左心功能、心脏结构特点及与脑钠肽(BNP)、内皮素(E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西安市第九医院确诊的高血压合并PAF组(即PAF组70例)、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组70例)、同时期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70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三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d)、左室质量指数(LVMI)、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检测血清BNP和ET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PAF组的LAD、LVESD、LVEDd、IVSTd、LVPWTd、LVMI显著的高于高血压组、对照组(P〈0.05),PAF组的LVEF显著的低于高血压组、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的LAD、LVESD、IVSTd、LVPWTd、LVMI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的LVEF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研究对象的SV、C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PAF患者血浆BNP、ET水平与LAD、LVESD、LVEDd、IVSTd、LVPWTd、LVMI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患者的LVEF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SV、CO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PAF患者的左心功能下降、发生较为明显的心肌重构,且与患者血浆BNP、ET关系密切.

  • 标签: 高血压 阵发性房颤 左心功能 左心结构 B型钠尿肽 内皮素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浓度的特点,探讨检测血清尿酸浓度在预防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怀疑冠心病的患者430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16例,对照组114例,测定两组的血清尿酸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高尿酸血症组和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的冠心病患病率。最后,患者按血清尿酸浓度分为4个浓度组,比较4组冠心病的患病率。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42±98.54)μmol.L-1vs.(374.42±98.54)μmol.L-1,P〈0.05]。高尿酸组中冠心病患病率高于非高尿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不同血清尿酸浓度的4组中,血清尿酸浓度越高,冠心病患病率也越高,与浓度最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尿酸浓度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尿酸浓度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大;加强血清尿酸浓度检测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尿酸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高原中青年(年龄≤5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情况。方法收集雅安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PCI治疗的全部中青年STEMI患者资料,根据海拔高度将患者分为平原组(120例)和高原组(92例)。比较分析危险因素、冠状动脉情况及90d预后。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12例STEMI患者,年龄(41.3±8.1)岁,男172例(81.1%)。平原组和高原组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比例分别是24.2%和52.2%,血糖异常比例分别是18.3%和32.6%,血脂异常比例分别是41.7%和57.6%,高敏肌钙蛋白T峰值分别是(575±67)pg/mL和(1624±379)pg/mL,高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比例分别是62.5%和30.4%,精神抑郁比例分别是35.8%和12.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分别是30.0%和16.3%,高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症状-入门时间分别为385.4(42~695)min和542.5(110~876)min,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分别是10.0%和21.7%,高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0d预后方面,高原组和平原组心肌梗死再发率分别是0.83%和6.52%,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是11.7%和23.9%,高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中青年STEMI患者比平原患者合并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的比例更高,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再发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衰竭发生率更高。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 高原 中青年
  • 简介: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aSAH和104例aSAH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CT检查(以德国Freiburg大学神经中心的标准,根据头部CT影像分型)、第1次全脑DSA检查、重复全脑DSA及短期和长期预后MRS(ModifiedRankinScale)评分等临床资料。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23,P〈0.001。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86,P〈0.001。非aSAH和aSAH患者伴有脑室积血者分别为36.6%(41/112)和89.4%(93/104),χ^2=72.254,P〈0.001;脑积水分别为34.8%(39/112)和74.0%(77/104),χ^2=38.910,P〈0.001。③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0,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与CT分型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4,P〉0.05。④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14.5%(8/55)和21.8%(12/55),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54.4%(31/57)和42.1%(24/57),两组比较,χ^2=19.575,P〈0.01和χ^2=5.283,P〈0.05。⑤168例非aSAH患者随访92例,MRS≤2分者占90.2%,中、重度残疾占3.3%;104例aSAH患者随访88例,MRS评分≤2分者占50.0%,中、重度残疾占34.1%,χ^2=8.42,P〈0.05。结论非aSAH比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低,并发症少、预后好,在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队列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DebakeyⅢ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患者围术期谵妄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经大血管双源增强CT诊断为DebakeyⅢ型急性AD、行全麻下介入大血管腔内隔绝术的22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35例,女性86例。根据是否存在谵妄症状分为谵妄组46例和对照组175例。根据谵妄发生时段分为术前谵妄组15例和术后谵妄组31例。记录并统计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结果入选者中,谵妄发生率20.8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夹层累及范围(OR=3.32,95%CI:1.68~6.94,P=0.001)、低氧血症(OR=1.62,95%CI:1.02~2.84,P=0.029)、住院时间(OR=1.66,95%CI:1.36~1.78,P=0.022)是围术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DebakeyⅢ型AD患者围术期并发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很多,积极纠正低氧血症、缩短监护病房留置时间,可降低其发生率。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手术期间 缺氧 谵妄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ECGf波特点与血栓栓塞危险性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NVAF患者69例,根据是否合并血栓栓塞事件,将患者分为栓塞事件组(23例)和无栓塞事件组(46例)。描记ECGV1导联,测量f波的振幅、f波时限和f-f间期,并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相关分析及logistis回归分析。结果栓塞事件组患者f波振幅较无栓塞事件组低(0.076±0.018)mVvs(0.092±0.03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间期较无栓塞事件组短(0.115±0.009)svs(0.126±0.01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波时限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f波振幅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P〈0.05),而与左心房、LVEF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波振幅减低是老年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CGf波特点有助于评估老年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超声心动描记术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及使用倍他乐克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5年3月~2016年2月陆军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及门诊体检的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70例,根据服用倍他乐克情况,分为使用倍他乐克亚组(45例)及未使用倍他乐克亚组(25例),纳入同期入院体检的非冠心病患者32例归入非冠心病组。使用24h动态心电图及相应分析系统,对入选人群进行连续24h心电记录,采用配套计算机软件对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时域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NN)的标准差(SDNN)、每5min的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每5min的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的NN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pNN50),频域指标总功率(TP)、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组别人群心率变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患者时域指标SDNN、SDANN均值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其他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倍他乐克亚组患者频域指标LF及HF均值显著低于未使用倍他乐克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患者其他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变异性降低,倍他乐克对调整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律变异性有帮助。

  • 标签: 心率变异性 高龄 老年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倍他乐克
  • 简介:目的通过磁共振氢谱(1H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1HMRS)检查,了解猫脑缺血后不同受累脑区N-乙酰天冬氨酸(N-aeetylaspartate,NAA)的动态变化.方法在猫持续性局灶脑缺血模型基础上,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异常区作为1HMRS检查体域的定位标准,在缺血前后不同时间进行1HMRS检查,动态观察缺血中心区、半暗带区及其对侧镜相区城NAA的变化特点.结果脑缺血后NAA很快减少,在中心区,缺血后6h减至对侧的50%左右,缺血后12h减至对侧的20%左右,2d后完全消失;而在半暗带区,NAA减少速度较慢,缺血后12h减至正常的60%左右,随后维持在正常的50%左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缺血中心区,缺血后6h内,NAA的变化最为剧烈;而在半暗带区,以缺血后12h内变化明显.因此,挽救缺血半暗带和缺血中心区应有不同的治疗时间窗.

  • 标签: 脑缺血 氢谱N-乙酰天冬氨酸 脑区分布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据结果用1999年WHO标准选取冠心病合并ⅡB组69例,另设糖代谢正常冠心病组64例(对照组)。测定两组体重、血压、血脂、血肌酐、血hs-CRP,记录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性别、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计算冠脉病变积分。结果血hs-CRP水平、冠脉病变积分在IFG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在冠心病合并IFG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血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0.2685,0.5232均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IF6患者冠脉病变严重,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高,病变呈弥漫性狭窄。冠心病合并IFG患者存在炎症反应,血hs-CRP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空腹血糖受损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超敏C反应蛋白 冠脉狭窄程度积分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调查北京大兴某农村地区老年高血压发生的特点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纳入北京大兴区长子营地区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2223例,作为高血压组;纳入同期60岁以上非高血压人群813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情况、治疗及控制情况;同时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等数据.结果在高血压组中高血压Ⅰ-Ⅱ级占90.15%,高血压Ⅲ级占9.85%;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占30.78%;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76.97%、55.55%和23.57%.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的血糖、血脂、尿酸、体重指数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高(P<0.05).结论当地农村老年高血压以轻中度为主,该群体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较高,但治疗和控制率相对较低;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代谢紊乱,造成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农村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 简介:美国学者Wesley等报道颈动脉切除内膜与支架置入试验(CREST)证实,随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CAS)的患者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相比,围手术期具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他们将2502例患者基线数据和颈动脉特点作为评价CAS/CEA治疗差异的影响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 标签: 围手术期 多发性病变 颈动脉切除 颈动脉病变 颈动脉造影 动脉内膜切除
  • 简介: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nternationalcarotidstentingstudy,ICSS)是在欧洲组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人术(carotidstenting,C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对亚组分析后显示,CAS与CEA比较,术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CAS后有更多的新发脑缺血灶。针对治疗后DWI所发现的新发缺血灶,对两组数目、单个体积及总体积和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纳入CAS组124例和CEA组107例),结果显示,CAS组患者较CEA组术后出现更多的缺血灶(50%比17%),术后出现脑缺血灶总体风险CAS相对CEA的RR值为8.8(95%CI:4.4-17.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基线血压偏低、合并糖尿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左侧颈动脉狭窄及CAS术中使用滤网式保护装置,术后出现脑缺血灶的风险更高。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 后脑缺血 亚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