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良切口两线张鼻中隔成形在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行改良切口两线张鼻中隔成形的中隔偏曲患者63例(改良组)及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3例(对照组),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疼痛、鼻中隔黏膜损伤情况及治疗效果等。结果改良组治愈率(74.60%)、有效率(95.24%)均高于对照组(47.62%、84.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58.0±7.8)min、中出血量(50.0±6.7)mL、术后疼痛(7.94%)、鼻中隔黏膜损伤(11.11%)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70.0±7.7)min、(61.0±8.2)mL、20.63%、2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改良切口两线张鼻中隔成形,切口张力低、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治疗效果佳,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手术方案。

  • 标签: 改良切口 两线减张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于2013年10月16日~2018年2月7日期间收治的11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55)与观察组(n=55),分别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与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与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可将其作为首选手术方案予以推广。

  • 标签: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开胸肺叶切除术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肝癌患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份至2014年3月份我院122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肝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数据,并进行定期回访。根据ROC曲线以NLR=2.84、PLR=138.9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2.84),高PLR组(PLR≥138.9),低NLR组(NLR<2.84),低PLR(PLR<138.9)组,高NLR+PLR组(NLR≥2.84、PLR≥138.9),低NLR+PLR组(NLR<2.84、PLR<138.9)和高NLR+低PLR组(NLR≥2.84,PLR<138.9),低NLR+高PLR组(NLR<2.84、PLR≥138.9)。Logrank单因素分析八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与无瘤生存期的关系,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导入Cox回归模型行风险分析。结果122例患者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10.2%。高NLR+PLR组55例,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3.5%。低NLR+低PLR组20例,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22.9%。两组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NLR≥2.84、PLR≥138.9、肿瘤>5cm、血管侵犯、AFP≥200ng/ml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六个因素为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细胞癌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1999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卵巢肿瘤患者105例,根据病理分类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其血清AFP、CEA、血清铁蛋白(SF)、CA125、CA19-9、CA15-3水平,利用SAS统计分析系统分别评价其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结果:①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A125、CA15-3、SF含量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1),恶性组CA19-9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AFP和CEA含量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单项指标以CA125的诊断性能最好,其次为CA15-3、CA19-9、SF;③Ⅲ~Ⅳ期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A125、CA15-3、SF含量及阳性率均高于Ⅰ~Ⅱ期卵巢癌患者(P<0.01),CA19-9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A125的阳性率高于非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差异具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⑤指标联合检测时,在全部不同指标组合中,以CA125、CA15-3、CA19-9、SF4项中任意2项阳性作为卵巢恶性肿瘤的判断有较好的诊断性能;在3项指标联合检测中,以CA125、CA19-9、SF指标组合诊断性能最好.结论:CA125、CA15-3、CA19-9和SF可以作为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和恶性肿瘤预后判断的指标.

  • 标签: 卵巢肿瘤 肿瘤标志物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个体化中护理干预对腹部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压疮风险的影响,为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手术治疗的60例腹部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按照11分组比例,分为常规围期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以及加行个性化中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每组患者30例。对比两组腹部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期体温、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情况,术前、术后第3天压疮风险(参考Braden评分),术后寒战、躁动情况、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结果组间术前、术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中、毕体温结果对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Brade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组间术后寒战、躁动发生率以及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中个体化护理干预利于降低患者压疮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手术预后效果,具有推行价值。

  • 标签: 个体化术中护理 腹部肿瘤 糖尿病 压疮风险 生命体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红细胞冷凝集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的影响和处理方法。方法对20例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在3种不同条件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E-5000进行检测①普通室温(20℃);②37℃水浴30min后;③25℃条件下,37℃水浴30min后。测定3种不同条件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各项参数﹑白细胞﹑血小板的值。结果20℃条件下,20例标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37℃水浴30min后,其中15例标本无异常报警,5例标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25℃条件下37℃水浴30min,20例标本均无异常报警。3种条件下检测结果中,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冷凝集对WBC、HGB和PLT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对RBC、HCT、MCV、MCH和MCHC检测结果有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并对红细胞冷凝集标本进行科学处理。

  • 标签: 冷凝集 血细胞分析仪 冷凝集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年来在我院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各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3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后CO2水平有所升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组织受损,安全性更高。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 未去白细胞输血 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常白细胞直方图和异常的血小板直方图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异常白细胞直方图提示符通常情况下有WL、T1、T2、F1、F2、F3、WU七种,其中较为常见的为WL、T1、F1;异常血小板直方图提示符通常情况下有PL、PD、MP、DW四种,噪音干扰为PL、PD出现的主要原因,PL、PD出现频率很低。结论临床检验人员在进行血常规检查的过程中应该对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提示符进行良好的分析和理解,将有效的依据提供给临床医师,从而将漏诊、误诊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 标签: 异常白细胞直方图 异常血小板直方图 临床检验 应用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针刀联合针刺活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50例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按照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微针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针灸穴位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感无明显差异,数据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感受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之前,两组的生活质量数据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数据相对于常规组存在明显优势,数据差异明显,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针刀联合针刺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对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程度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影响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肢体运动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运用。

  • 标签: 针刺 微针刀 触发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DNA的EGFR突变率和患者基线特征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择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28例发生EGFR突变。对突变患者和未突变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特点进行收集和对比。结果EGFR突变患者中,女性占比明显更高,同时CA153和CEA呈现出明显高表达,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CA153和CEA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EGFR突变的主要标志物,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外周血游离DNA EGFR突变 血清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复杂性肝脏肿瘤患者实施精准性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复杂性肝脏肿瘤患者66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实施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观察组实施精准肝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9%、6.1%、6.1%,对照组分别为66.7%、18.2%、21.2%。结论精准肝切除治疗复杂性肝脏肿瘤患者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复杂性肝脏肿瘤 精准肝切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将DSA和CT联合引导之下的经皮肾相关穿刺造口用于恶性肿瘤所致肾盂积水患者中,观察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诊治的50例恶性肿瘤所致肾盂积水患者用作研究目标,50例患者均接受DSA联合CT引导之下的经皮肾穿刺造口治疗,分析50例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50例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00%。术后1周,50例患者的肾功能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率统计数值是100.00%,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在恶性肿瘤所致肾盂积水患者中采取DSA和CT联合引导之下的经皮肾相关穿刺造口体现出显著效果。

  • 标签: DSA CT 经皮肾穿刺造口术 恶性肿瘤 肾盂积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恶性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良性病以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者13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恶性肿瘤组(78例)和良性病组(56例),对恶性肿瘤组和良性病组的CEA、CA153、CA125、TSGF进行检测以及观察联合检测和单项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组;恶性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十二指肠癌的患者恶性肿瘤因子TSGF均显著高于良性病组(P<0.05);联合检测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肿瘤标志物或恶性肿瘤因子的单项检测中,但特异性略低(P<0.05),CEA、CA125、CA153以及TSGF的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显著低于联合检测(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恶性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率以及敏感性。

  • 标签: 胃肠道恶性肿瘤 肿瘤标志物 恶性肿瘤因子 临床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RNA,DNA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6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RNA,DN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对病人进行1-5.5年的随访。结果RNA指标和DNA指标对PHC的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7%和75.0%,RNA指标更敏感,双指标联合应用与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8%;DNA倍体与年龄,HCV感染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AFP水平,HBsAg及瘤体大小无关;DI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而增加(P<0.05)。RNA和DNA含量与预后密切相关(P<0.01-0.05)。结论RNA,DNA含量可作为PHC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理想指标,RNA及DNA双指标同时应用优于任一单项指标。

  • 标签: 细胞 DNA含量 RNA含量 原发性肝细胞癌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去白细胞细胞悬液在临床输血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期间60例输血患者,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化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去白细胞细胞悬液输血,而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常规红细胞悬液输血,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细胞悬液给患者进行输血,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并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输血患者中效果显著。

  • 标签: 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红细胞悬液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红细胞冷凝集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的影响和处理方法。方法对20例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在3种不同条件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E-5000进行检测①普通室温(20℃);②37℃水浴30min后;③25℃条件下,37℃水浴30min后。测定3种不同条件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各项参数﹑白细胞﹑血小板的值。结果20℃条件下,20例标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37℃水浴30min后,其中15例标本无异常报警,5例标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25℃条件下37℃水浴30min,20例标本均无异常报警。3种条件下检测结果中,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冷凝集对WBC、HGB和PLT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对RBC、HCT、MCV、MCH和MCHC检测结果有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并对红细胞冷凝集标本进行科学处理。

  • 标签: 冷凝集 血细胞分析仪 冷凝集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对大鼠脾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针刺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Ⅲ组)、缺血再灌注6h后针刺组(Ⅳ组)。制取脾标本,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结果caspase-3蛋白的表达在Ⅲ组和Ⅳ组明显少于Ⅱ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Ⅲ组的表达又少于Ⅳ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8蛋白的表达在Ⅱ组,Ⅲ组和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抑制大鼠脾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且缺血再灌注前进行针刺预处理这种保护作用更明显。

  • 标签: 针刺 缺血/再灌注 caspase-3 caspas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