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断层气体测试方法,对霍州盆地矿区内几条主要的隐伏断裂(带)及其活动性进行了测试。进而对该区典型的氡气测试成果剖面作了解释分析,并判别了隐伏断裂(带)的空间分面具主其相对活动强弱与活动水平等有关断裂活动性问题。

  • 标签: 隐伏断裂 氡气测试 解释分析 霍州矿区
  • 简介:获取活动断裂平均滑动速率、位移量、位移场以及分析断裂未来一次性错动可能造成的地表最大位移量,并将以上参数如何应用于工程设计是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学界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采用断裂未来一次性错动的地表最大位移量估算方法和断裂位移场的解析计算,对于线性工程进行安全设计十分重要,可以作为工程设计参考指标的有益补充

  • 标签: 活动断裂 滑动速率 位移量 位移场
  • 简介:通过建立的岩石破裂危险度KR及断层滑动危险系数KF2个判别指标,对中卫-同心活动断裂带进行粘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该断裂带在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大震后的应力演变及地震破裂危险区长度、范围、峰值、衰减规律等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大震后应力场的调整主要产生于震后300~400年间,震后地震破裂危险区转移到断裂带的中西段,并逐渐向东迁移,范围越来越集中,最终转移到断裂带的弧形顶点部位(红谷梁附近).

  • 标签: 地震破裂危险区 有限元数值模拟 岩石破裂危险度KR 断层滑动危险系数KF
  • 简介:本文根据丁鉴海1等的统计方法,对龙岩地震台1989年以来CB-3地磁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发现龙岩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前,龙岩台地磁观测资料实测值与一般多项式拟合值之差值曲线,垂直分量Z超出两倍中误差下限呈负异常时、地磁磁偏角D超出两倍中误差时,几个月后有可能发生中强震;震级大小与异常持续时间成正比;震中距台站在100公里以内。

  • 标签: 地磁变化 地震活动
  • 简介:本文在研究全新世断层活动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水系应力场等多种方法,对祁连山中段的现代应力活动状态进行了综合研究,其结论是: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平均N50°E;但在大区范围内显示了应力场的空间变化,局部地区随时间亦有动态变化。此外,还结合祁连站的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强震和应变曲线的对应关系,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 标签: 活动断层 构造应力场 地应变
  • 简介:本文根据1971-1998年福建台网地震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南部与台湾东部区城中、强地震活动在时、空、强方面分布的相关性。

  • 标签: 相关性 地震活动
  • 简介:本文讨论了山东地区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利用地震图象论证了目前所出现空区的真实性。结合水准测量和地震活动参数b值以及小震群活动等资料,认为目前所形成的空区已发展到晚期阶段。

  • 标签: 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图象 孕震空区 震群 山东
  • 简介: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张掖——民乐盆地西侧的榆木山东麓断裂带,是一条走向北北西向晚第四纪活动断裂。根据断层地貌特征研究,断裂带显示为一高角度右旋挤压的活动特点。全新世以来,该断裂带的平均滑移速率为:水平位错1.93毫米/年,垂直位错0.82毫米/年。

  • 标签: 榆木山 活动特征 滑移速率
  • 简介:实地调查表明,山西长治断裂由三段组成,南段和中段为西倾正断层,北段为东倾正断层,总体走向北东25°,长达65km,控制着附近山地与第四纪山问盆地的构造演化和地貌发育:第四纪早期,断裂发生强烈的垂直差异活动,最大垂直活动幅度可达400m左右: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性明显减弱,中段仍有活动,至少发生过两期活动,第一期活动发生于距今10.88万年左右或以后、1.49万年以前,第二期活动发生于距今1.49万年以后,垂直错距0.65m。

  • 标签: 断裂 第四纪 活动性 山西 长治
  • 简介:青藏块体东北部2003年最新GPS复测揭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本区水平运动变形较前变异显著,以甘青块体西部出现的与NE向挤压背景相反的张性运动变形为主要标志,且区域总体应变幅度增大.结合地震有序活动分析认为:本区目前的水平运动变形态势,与8.1级大震及随后青藏块体中西部发育的NE向中强以上地震条带在较短时间内释放了大量的压应变,使得青藏块体北部区域NE向推挤的应力场失衡(西侧的区域应力场强度衰减、东侧的应力场增强)密切相关;因而青藏块体北部大区域应力场趋于平衡过程将有利于块体东北边缘应力应变加速积累和破裂错动.

  • 标签: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青藏块体东北部 水平形变态势 地震有序活动
  • 简介: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全天山地区1790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全天山地震活动即存在约11O年的大震活跃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也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并且这些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与此同时,新疆南、北天山等地震带1893年以来也普遍存在相对比较稳定的11年和50年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只是在不同年份有较大的波动。连续小波变换揭示了新疆地震活动周期的时变性。根据新疆大震活动的11年左右周期可推测2006~2007年左右新疆地区有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大地震,2002~2005年之间地震活动相对偏弱,Ms≥4.7级中强震次数偏少,活动强度为5级和6级地震。

  • 标签: 小波变换 全天山 地震活动 周期分析
  • 简介:本文叙述了地震活动的综合概率预报方法,并对宁夏及青海地区(35°00’-41°00’N,100°00’-107°40’E)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进行了统计计算,对1992年-1993年该区地震活动进行了综合预报效能检验。并据此对该区1994年-1995年的地震趋势做了估计。

  • 标签: 统计指标 综合概率 预报效能
  • 简介:本文以上杭盆地为基础,通过对福建中西部断陷盆地的演化及断裂构造活动性分析,初步探讨福建中西部断陷盆地演化过程,为进一步研究盆地构造发育的力学机理指出方向。

  • 标签: 断陷作用 盆地演化 构造机理
  • 简介:运用地壳形变的垂直变化趋势,对福建地区跨断层流动场地资料定点形变资料进行分析,提取断层带形变异常特征;并对福建及其沿海地区若干次中强地震进行研究,认为各断层带形变手段在福建及其沿海地区进行中短期或短期的震情预测是可行的。

  • 标签: 地壳形变异常 中强地震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