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1 个结果
  • 简介:明中叶以后,华南沿海及其腹地在海外贸易、山区开发等因素推动下,市场的整合度越来越高,一些沿海的商业聚落应运而生。位于粤西高州府有着“小佛山”之称的梅蒹镇即是其中的代表。本文探讨了从明清之交地方动乱到清中叶以后社会秩序重组期间梅莱镇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化轨迹,揭示出不同人群在这一特定时空中所结成的社会网络以及梅莱与更大区域之间的复杂关联,由此可使我们加深对明清时期的市场网络和华南市镇社会史的理解。

  • 标签: 梅菉镇 华南市镇空间 社会组织
  • 简介: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巩固了现实的国家领土并展现着抽象的国家形象,是政治空间形成的基础要素。与交通发展密切相关的"脱域",是现代性时空想象生成的必要条件,对边疆政治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种政治空间的投影,交通地图传播了特定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发挥强大的社会政治效应,为政治空间的治理发挥了关键的文本作用。进入新时代,将边疆地区交通发展的经济、物质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政治、文化资源,是维护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 标签: 交通基础设施 领土 政治空间 时空想象 交通地图 川藏铁路
  • 简介: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税仅、税制结构等方面分析清代中国与西方税法异同的表象;第二部分分析清代中西税收法律制度变迁的动力和原因;第三部分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审视学术界对清代税收法律制度的认知误区以及中西方税法的意蕴。

  • 标签: 清代 中国 西方国家 税法 文化选择 税权
  • 简介:场镇,作为传统聚落形式中特殊的一类,是乡村人民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北方的'集'、江南的'镇'都是场镇的代名词,西南地区习惯称之为'场',丙安场就是西南地区众多场镇中的一个。丙安场位于贵州省赤水市,自古是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结果,与一般传统村落不同,它是古代商业运输与贸易的集散地,有着寨堡型的空间形态与格局。本文从丙安场的形成原因着手进行研究,大致梳理出了丙安场发展的地理空间线索,揭示了丙安场作为古老的盐运文化和商业重镇,其空间聚落的结构和发展均围绕盐运与商贸展开的空间体系。通过本文对丙安场的空间的深入探讨,为其保护与修缮提供基础性的研究。

  • 标签: 形成原因 空间变迁 空间特征
  • 简介:本文以漳州府城为例,分析了宋代以降理学文化空间不断扩张的主要动因。地方政治权力为理学文化空间的形成提供了基本动力,而且为其不受佛教势力侵占提供了庇护。对理学领袖朱熹进行文化建构是提升理学文化空间权威性从而保障其进一步扩张的主要策略。宋以来蓬勃发展的庶民宗族组织构成了理学文化空间扩张的社会基础。

  • 标签: 宋明理学 文化空间 漳州府城
  • 简介:空间颇有研究的福柯,在其《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Texts/ContextsofOtherSpaces)中也指出,“19世纪最重要的着魔(obsession),如我们所知,乃是历史:以它不同主题的发展、中止、危机与循环,以过去不断积累的主题,以逝者的优势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而当今的时代或许应是空间的纪元。我们身处同时性的时代中,处在一个并置的年代,这是远近的年代、比肩的年代、星罗散布的年代。其中由时间发展出来的世界经验,远少于连系着不同点与点之间的混乱网络所形成的世界经验。在西方经验中,空间本身有它的历史,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时间与空间不可避免的交叉。”社会现实不是偶然成为空间的,不是存在“于”空间的,它在先决条件上和本体论上就是空间的。不存在没有空间化的社会现实,也不存在非空间的社会过程。我们在探究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制度背后所涉及事物的地理活性。

  • 标签: 中国西部开发 社会空间 近代化 解读 西方经验 中国历史
  • 简介:中原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东西、南北文化在此交汇、碰撞,不同族群在此交流、融合。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中的气候,使得多元性农业经济在中原地区并存发展。中原地处黄河中游,这既使其免遭史前洪水的极大破坏,又将其推向治理史前洪水组织中枢的位置。正是中原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的诸多有利因素,决定了中原地区的先民最早走向文明,建立国家。

  • 标签: 中原地区 夏朝 国家起源 地理因素
  • 简介:羌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之一,凭借其勤劳智慧逐渐从农耕劳作和健身活动中创作出别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羌族体育活动分为竞技类、表演类和健身类三种,竞技类的活动主要有推杆、摔跤、射击和明火枪打靶、扭棍子、斗鸡、甩皮封等几种;表演类的体育活动主要有跳沙朗、羊皮鼓舞、铠甲舞、跳"麻龙"、牦牛愿、抱蛋等几种;健身类的体育活动主要有武术、气功、翻杠子等。羌族体育文化的形成受到当地气候环境、地理环境和民族信仰的影响,进而使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内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如今,羌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遭遇困境,我们应该为其复兴奉献力量。

  • 标签: 羌族体育 气候因素 地理因素
  • 简介:地理政治学有两种内涵:广义的地理政治学指任何专注地理环境和政治现象之间互动联系的研究,狭义的地理政治学指基于历史上海权与陆权的相对重要性及由此引申的战略含义阐发的一整套彼此密切联系的理论。作为一种特定的理论形态,地理政治学包含两类不同的变量:一类是地理变量,即自然地理变量和人文地理变量;另一类是技术变量,即物质技术和组织技术。地理政治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两类变量间互动联系及其政治性和战略性含义的科学。

  • 标签: 地理政治学 现实主义 均势论 心脏地带 海洋国家 欧洲大陆
  • 简介:本文通过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诸要素的分析,认为有必要引入一种内亚路径,从而更好地认识与分析中亚地区、中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生态环境与文化方面的彼此互动问题。

  • 标签: 中国 历史地理 内亚路径
  • 简介:十五、十六世纪之交,是世界历史上的“地理大探险”时代,又称“地理大发现”、“发现新航路”、“发现新大陆”等。所谓新航路“发现”,是指欧洲人由欧洲经非洲直航至亚洲,但不等于亚、非之间的航路从未曾开辟,而中国郑和(1371—1433)所率舰队之七下西洋尤其不可忽视;所谓新大陆“发现”,是指欧洲等旧大陆生活者不知大西洋彼岸另有大陆,不等于该大陆无人居住,而“印第安人”正是古老“美洲”的旧主人。

  • 标签: 新大陆 郑和下西洋 地理大发现 探险 印第安人 世界历史
  • 简介:“东贵西庶”、“南虚北实”是唐长安住宅分布的总特征,但并非同时同步形成。对它们的认识要把握好时间尺度,注意对其形成过程的研究,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地形等自然原因是影响住宅分布的首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从长安城作为首都的政治特殊性来看,宫室格局的变化等人文因素对住宅的分布起了决定性作用,并促使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凸现出来。

  • 标签: 唐代 长安 住宅 分布特征 原因
  • 简介: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集聚所导致的空间矛盾,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之一。民国时期贫民工厂这一公共空间所承载的社会救助实践揭示了贫民工厂建设的内在逻辑,即建设主体随着观念层面对贫民认知的转变,不断创新其实践逻辑。国家与社会力量在建设贫民工厂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授予贫民技艺到保障个体权利的变化;从空间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从建构教养空间到构筑良性的生存空间的改变,这种改变背后是对城市空间治理逻辑的不断体认。该过程蕴含了中国城市建设早期城市伦理、国家责任及公民权利的发轫与进步,厘清它有助于在城市发展中加深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认识。

  • 标签: 贫民工厂 以人为本 空间正义
  • 简介:图书馆、书店与书摊是民国上海知识群体从事图书阅读与消费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图书馆不仅承担阅读功能,还兼具社会交往等功能。福州路、北四川路等城市新兴地带以售卖新式出版物为主的书店与城隍庙地带以售卖线装书、古籍为主的书铺和书摊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新旧之隔与等级之分,它们面向的顾客群体也有所不同。当书籍的阅读与消费跨越知识群体与非知识群体的边界时,知识群体通过对旧书、旧书铺与书摊的歌颂,建构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使自身与普通市民群体相区隔。在上海知识群体的书籍消费活动中,以书会友与在商言商的两种交易方式既体现出近代上海图书出版市场古风犹存的一面,也反映了近代上海图书市场开始以市民为主要消费对象,传统'回头客'比例降低的一面。知识分子个体所处阶层位置的差异不仅塑造了知识群体内部截然不同的书籍消费习惯,也开启了现代中国精英知识群体与边缘知识群体渐行渐远之端。

  • 标签: 公共空间 知识群体 场域 精神生活
  • 简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这样,语文教学就应发挥文学“兴、观、群、怨”的功能,以诵读、理解、感悟、积累、运用为内核,把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强化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 标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学生 教学分析 空间 时间 思维
  • 简介:在文艺复兴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传统将城市空间作了性别区分:行会大厅、旅馆、主要街道和广场被看作是适合男性的领域;而妇女则被限定在住宅、本地社区、教区教堂以及修道院里。城市空间的性别与两性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相互对应,通过限制女性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男性企图主导和控制女性。从这个角度看,与中世纪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标签: 城市空间 性别地理 文艺复兴 妇女地位
  • 简介:铁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除了体现在通车后的运输效应外,其设计、施工环节的当下及后续影响在不同的时段,对不同的对象也具有不同的效应.从上海的经验来看,在1897年淞沪铁路开工至1937年间,铁路对上海城市空间的影响基本停留在车站层面,在城市层面上不仅未能成为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轴,反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阻碍作用.

  • 标签: 铁路路线 火车站 上海 城市空间
  • 简介: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自古以来是中外史学家、思想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他们在这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近代以来,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对此多有卓见;而马克思、恩格斯则确立了在这个问题上的科学理论①。由于历史的原因,自本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标签: 地理条件 黄河流域 历史进程 长江流域 中国历史 环境与发展
  • 简介:长城的修筑与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现代城镇建设的发展,导致长城周边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侵害。本文着重研究长城和长城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关联性,同时提出保护长城应同时有效地保护长城的生存环境,体现历史环境特征。希望对不同地段长城的保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长城 自然地理环境 历史环境 保护
  • 简介:历史的记述有两种类型,一是精英阶层的记述与记忆,这主要体现在各种主流文献当中。另一种是在民间的历史叙事与记忆,这主要体现在口头叙事、地方性仪式和各种地方性文献中。民间力量在认同国家历史的过程中,也在用自己地方性的视野去叙述着历史事件,即用传说或祭祀的方式去表达他们对历史的一种记忆。赵世瑜先生认为历史是一种集体记忆,记忆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

  • 标签: 地理分布 历史叙事 集体记忆 交趾 马援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