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本次大赛是中国网络文学评论队伍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参赛文章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优秀青年学者对网络文学的研判颇有深度,而有些文章的理论思维、学术视野、艺术判断力还显得有些弱。本次大赛学院参与的热情明显高于民间,这是网络文学批评逐渐被主流接受的重要信号,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网络文学批评如何不被狭隘化和小圈子化,如何体现出大众文化的广泛性和群众性,特别是如何在传播新的网络文明,构建新型文化等新的历史课题面前有所作为。

  • 标签: 网络文学评论 评论视角 理论视点 群众性
  • 简介:<正>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但译过长篇小说,这就是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法捷耶夫的《毁灭》、雅各式来夫的《十月》、果戈理的《死魂灵》。其中《工人绥惠略夫》和《十月》或说是中篇,若从篇幅上看也可以算是长篇。四部小说都是俄国与苏联的作品,代表了鲁迅翻译的主流。它们在鲁迅译文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工人绥惠略夫》是鲁迅唯一重印的译文,《毁灭》对中国革命发生了很大的影

  • 标签: 革命者 鲁迅 苏联 游击队 长篇小说 性格
  • 简介:<正>法律门前站着一个守门人,一个从乡下来到这儿的人要求进去,但是守门人说现在不能让他进去。乡下人想了一下问道:“那么以后能进去吗?”守门人说:“可能吧!但是现在不行!”因为通往法律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而守门人又站到一旁去

  • 标签: 守门人 法律 大门 要求 问道 可能
  • 简介:《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可以算得上西方最权威的书评刊物,大概只有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可以同它媲美。1992年该刊的11位资深编辑评选出该年度最佳作品9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传纪、纪实报告文学、历史类著作、通俗科学著作各一部。无庸讳言,编辑的这一共识自然也是评论家的选择。现按编辑对这9部作品的排列顺序作一简单评述。《虫蚁和孔雀》(TheAntandthePeacock)本书作者海林娜·克洛宁(HelenaCro-

  • 标签: 短篇小说集 纽约时报书评 小说情节 战争生活 历史类 基辛格
  • 简介:<正>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社会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深受我国读者喜爱的诗人。从他1912年首次发表诗作到现在已经七十多年了。在这七十多年中,苏联评论界对他创作的评论和研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里程,百家迭起,竞相争鸣,论点不一,各有千秋。其中的经验教训,是非得失,很有必要加以认真的总结。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 未来主义 评论者 苏联文学 十月革命 五十年代
  • 简介:宁可说,隔膜是一堵墙。凡人看墙,肉眼不能同一时同一地既看到这种墙,又看到那样墙。而宁可可以。他坐在办公室,即便暗夜里,也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墙,耸立在眼前,搅扰得他无法安宁。于是,他把眼前晃动的各样墙态,融入到文字里,诞生了《墙》这篇小说,写尽了物质社会人与人之间,由浅入深逐层内化的重重隔膜。

  • 标签: 《墙》 隔膜 信任危机
  • 简介:<正>二十世纪文学批评摆脱了作为作品的附庸的地位,获得了独立。在今天,人们在考察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时再也不能置批评于不顾。在作品本体崇拜也同作者意图崇拜一样已经成为历史之后,作品的意义已不再是自满自足的了,而是处在一种开放的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批评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发现新的意义(有的、甚至更多的并不一定为作家自己所认识到)已不再被视为对作者的“僭越”。批评赋予作品以意义,这在今天已经明确地为大家

  • 标签: 尤金·奥尼尔 作品 二十世纪 心理分析 评论 旅程
  • 简介:在《李尔王》中,国王既是正义的象征,又是法律的源泉,然而集土地与王权一身的英国国王在退位之际,内心最渴望的却是爱。无论是法律,还是正义,都必须以强力为基础和保障,但爱则必须摆脱强力或暴力的特征。法律与正义属于国家和社会范畴,而爱则存在于个体之间;法律必定以个体自我为起点和终点,爱却意味着自我否定和自我牺牲;法律和正义均以相互性为前提,爱则必须超越自我,必须打破相互性和因果性的逻辑,因此爱与法律和正义之间始终存在着若隐若现的张力。

  • 标签: 《李尔王》 法律 正义
  • 简介:本文探讨了莎剧《一报还一报》中法律希望对身体与欲望进行规范从而产生的冲突,而这一冲突最终以欲望——确切地说,是男性的欲望作为一种内在的、本质的生物特性因而不可抑制地胜出而告终。这也宣告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冲破政治力量的束缚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然而,在法律与欲望的交锋中,男性的性欲望被构建为自然的、生物的、毋庸置疑的,而女性的身体与欲望却成为了斗争的场所、手段与目的而被物化。随着莎翁作品走上神坛,上述性意识形态也在前意识层面成为毋庸置疑的生物特性及社会现实,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帮助延续着不平等的男女等级社会。只有解构被构建为普世的“人文主义精神”其背后的性别歧视,才能构建非男权的本位知识。

  • 标签: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法律女性主义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