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现代小说追求抒情化的潮流中,沈从文逆势而动,高举"故事"大旗,对小说叙事性因素给予格外关注。沈从文采用民间故事素材和母题,改写佛经故事,模拟口传故事,更创作了《月下小景》框架故事集;此外,他还善于布置悬念和伏笔,制造逆转效果,突出题材的非凡性与人物身心反应的平和之间的张力,这些都使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丰富多彩。故事性具有保存素材、原料的特质,它与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之间具有内在同构关系。故事性要求小说回归本体,给叙事性和情节铺排演绎予以突出关注,这对现代中国小说追求抒情化的倾向是一个反拨。沈从文要求小说正常化,回到基本面和本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主张,对中国小说现代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沈从文小说 故事 叙事性 抒情化 现代化
  • 简介:中国文学中的语图关系研究,必然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鉴往而知今,知今而明远,未来中国文学中的语图研究趋势,目前来看已经初现端倪。这种趋势首先体现在:一是图像选择的视野将更为广阔,二是文学文本研究范围的视野将更为开阔。此外,“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观念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不容忽视。最后,确立文学著作的语图配合学术规范,关注读图时代的语图关系,也是未来语图研究领域必然出现的新趋势。

  • 标签: 拓宽文本视野 重绘文学地图 确立学术规范
  • 简介:张爱玲在文学上的遭际与其传奇身世一样也堪称传奇,其在文学上的起落虽然涉及众多缘由,但最关键的恐怕还是文学书写本身。集中分析以张爱玲为中心,探究其被新中国成立后文学遮蔽的原因,集中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著的特点以见出其内在的书写规律,并进一步将目光转向操纵这一书写规律的决定因素——权力政治的影响,借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以及福柯等人的理论来分析解释这一外围因素的操作过程,见出在政治权力影响下文学对作家的有意遮蔽。

  • 标签: 文学史与文学史书写 张爱玲 福柯 葛兰西
  • 简介:本文针对中国现代文学书写把“语言”作为“剩余物”的状况,提出把“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书写关键词的主张,甚至认为应该从语言的角度来写一部中国现代文学。本文从三个部分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分析语言与文学、汉语与中国文学的同一性问题;其次分析黄人的《中国文学》、胡适的《白话文学》和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三部著作在处理语言与文学关系的“得”与“失”。最后借助周作人的个案分析“语言-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基础、文学汉语的发展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同步性、以及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同一性。

  • 标签: 语言-文学汉语 文学 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 简介:摘要:中国的文学是由各个民族文学共同缔造,但是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却逐渐缺席。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已经确认了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但是,少数民族文学却依然无法摆脱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文学的命名导致文化身份的他者化、著述文学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境遇他者化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学者在学术处境上的他者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他者化的境遇,希望能够建立理想的当代中国文学格局,使得各民族文学能够共生共存、互相促进、积极发展。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少数民族文学 他者化
  • 简介: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并依赖史料教学,而史料的选取又是一件繁重、困难的工作。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文学史料由于其独特性往往成为忽视的对象。本文试图通过教者的教学实践来浅略地剖析文学类资源如何发挥史料的作用。

  • 标签: 历史教学 文学类资源 小说 史料
  • 简介:文学写作中,存在着一个叙事的纬度,其中包括再现和表达两个层面.在具体的修撰行为中,二者同时运作并交互影响.由于对客观性的追求,过去对文学写作的研究忽视了富于文学性和修辞性的表达层面.通过对陈思和主编的这一个案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文学性与修辞性在文学修撰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们存在的方式.也正是由于表达层面的存在,使得对文学写作的意识形态分析成为可能.

  • 标签: 文学史写作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叙事 民间传奇 意识形态
  • 简介: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

  • 标签: 《世说新语》 魏晋文学史 原生态视角
  • 简介:《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修订本,个性鲜明,亮点颇多,充分体现了我国学者"重写文学"的创新热情,不仅为文学的重构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而且为文学研究的深化提出了一种值得参照的范式转换。

  • 标签: 《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修订本 开放性 整体性 主体性
  • 简介:《20世纪哈萨克文学概观》和《哈萨克文学筒史》两部专著填补了我国汉文版的哈萨克文学研究成果的空白,具有视野开阔、材料丰富、体例恰当和述评准确的优点,也存在“史”“论”结合、学风、规划等方面的不足。希望能将两部著作整合为一部质量更高、内容更丰富、体例更完备的文学专著。

  • 标签: 哈萨克 文学史 新著 优点 不足 整合
  • 简介:壮族文学最闪耀光辉的一条贯串线,就是"南方战斗民族战斗精神",这条贯串线主要由历代或作为艺术形象或作为历史人物的民族首领连接起来。这样的艺术形象或相关历史人物可以列出这么几位:竹王——莫一大王——瓦氏夫人——岑氏父子。

  • 标签: 壮族文学史 贯串线
  • 简介:“当代文学”的莫言书写,呈现出无法有效阐释的危机:或是认知错乱,或是极度失语;莫言成为一个巨大的意义缺失。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当代文学”陷入极大的自我反讽中。陈晓明对第一版《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修改,是对莫言获奖的回应,它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发现问题;与其说要改正观点,不如说要更新观念。“当代文学”无法有效阐释莫言的艺术经验并提取为文学意义,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 标签: “当代文学史” 莫言书写 历史化
  • 简介:与历史学的研究不同,文学作品在其情节的虚构和想像的背后,蕴涵着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和人们真实的思想和信仰,文学细致入微地、生动地刻画了人们的追求、互动和关系网络,包含着思想上的真实。文学是我们探索社会真实和社会思想的不能忽视的史料。把文学作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意味着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展开的场景上;在社会和社会思想史研究上,意味着我们试图突破西方社会的范畴和思路,从本土寻找新的概念和方法,因而具有很强的范式转换意义。

  • 标签: 文学 研究资料 社会真实 范式转换
  • 简介:常建的诗歌创作与汉魏六朝诗歌传统之间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他的山水诗创作在艺术手法上承袭了大谢山水诗"极貌写物"之法,吸收了小谢诗清新秀美、光影灵动之特点,形成了自己山水诗"清远幽僻"之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边塞诗、音乐诗等诗作也能在继承汉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同时,南朝乐府民歌及齐梁宫体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常建汲取汉魏六朝诗歌"通庄"的营养,加以个人的创造性发挥,最终汇入盛唐"大道",甚至被认为是盛唐诗坛上"超王越孟"的重要诗人,深刻影响了中唐李贺、孟郊等人的诗歌创作。

  • 标签: 常建 汉魏六朝 诗歌渊源 继承与创新
  • 简介:目前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韩国文学尚无全面系统的文学的整理。本文选取了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两篇小说崔允的《灰色雪人》和梁贵子的《隐藏的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两篇小说特点及其在文学上的意义,进而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韩国文学的一些新流向及其产生的原因。

  • 标签: 崔允 梁贵子 1990年代 文学史意义
  • 简介:<正>郭英德教授曾于2003年和2004年分别在郑州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研究生讲授"明清文学研究"课程。我有幸在2004年聆听了郭先生在北师大讲课的全过程。郭先生讲课时总是面带微笑,语速不急不缓,侃侃而谈;我们则时而凝神静听,时而突然"奋笔疾书",每堂课下来,总有沉甸甸的收获的愉悦。能够亲受名师的教诲,是一种福气,因为在课堂的

  • 标签: 明清文学 郭英德 讲演录 文学史研究 古典文学研究 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