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性哲学范畴之一,它与人类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耦合共生出作为艺术本体的“”。由场到气象、气韵的“”之律动过程,与艺术的生态路径耦合关联。场生发出艺术生境,气象生成艺术意境,气韵生动造就艺术审美精神。由此,艺术的生发规程,与“”的运生路径耦合共进,共促艺术的经典化与生态化。

  • 标签: 艺术 耦合 整生
  • 简介:历代《诗品》研究者大都认为宋以前《诗品》并未受到诗家的普遍关注与接受,在诗学研究上没有多大影响,本文欲从重要的唐诗选集《中兴间集》的选评用语、品评体式以及仲武诗学思想的理论倾向与品评标准等方面入手,通过具体的比较、归纳,认为钟嵘《诗品》是氏选评《间集》时全面借鉴的具体范本,这是《诗品》并非晦于宋以前的一个明证。

  • 标签: 品评标准 品评体式 诗学思想 理论倾向
  • 简介:曹丕在其著名的《典论·论文》中,第一个以命题性的方式确立了“”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至此,“”作为核心概念之一,便时隐时现地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文艺学理论,并被广泛地用来阐释和说明文艺创作与欣赏诸问题,甚至被古代艺术家们理解为文艺活动的原始动力,以及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之所在。然而,这种在曹丕看来是作家所不可或缺之“”,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站在现代文艺美学的高度来透视,这种“”的基本含义、基本性质以及特殊功能是什么呢?

  • 标签: 曹丕 《典论·论文》 文艺创作 文艺活动 文学创作活动 文艺美学
  • 简介:祭社、祭媒仪式早在先秦时即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习俗,其祭祀的目的是为了祈求五谷丰产、人口繁衍。它与今天西北地区的“花儿会”在形式、功能等诸多方面类似。秦汉年间的移民实边,将早期汉族的这些节日习俗带到了河湟、洮岷地区,从而使先秦祭社、祭媒节日逐渐变成“花儿会”的早期形式,并得以延续到今天。

  • 标签: “花儿会” 祭社 祭高媒 遗俗
  • 简介:东魏北齐统治集团婚姻的本质特征是汉化而非鲜卑化.在东魏北齐统治集团中,齐皇室婚媾的主要对象是具有文化修养的胡汉土族,而非是鲜卑化浓厚的怀朔镇勋贵.怀朔镇勋贵通婚的原则也不是鲜卑化,而是北边六镇时代的出身和现实权势.齐皇室出于巩固执政地位、皇位传承的政治需要,仍然要与具有军事实权的怀朔镇勋贵联姻,从而在东魏北齐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一个以齐皇室为中心,包括了主要怀朔镇勋贵家族在内错综复杂的、庞大的婚姻圈,这使东魏北齐统治集团婚姻的汉化特征被浓厚的鲜卑之风所掩盖.

  • 标签: 东魏北齐 婚姻圈 怀朔镇勋贵 婚媾 汉化
  • 简介:阳春三月里,一位达斡尔朋友推荐给我一本书,书名叫《库木勒的芬芳与苦涩——基于一所民族中学达斡尔族文化体认与传承质的研究》(以下简称《库木勒的芬芳与苦涩》)。可能是因为我曾经在达斡尔山村插队当过知青,也可能我是少数几个研究达斡尔文化的汉族学者之一,他说,你会喜欢这本书。阳春三月里,我认真拜读了《库木勒的芬芳与苦涩》,这是一本以一所民族中学为样本,用质的研究方法探索达斡尔族文化体认与传承的书。

  • 标签: 民族中学 一所 高春 一本 研究成果 传统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