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2 个结果
  • 简介:施虐特质和冲动性人格均可引发攻击行为,但目前对施虐特质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冲动性特质的关系尚不明确。针对该问题,研究采用施虐倾向类型量表(VAST)、简版施虐冲动量表(SSIS)和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对485名中国大学生的测量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对VAST中文版测验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施虐特质由直接施虐和替代性施虐构成的二维假设;(2)VAST与BIS-11的运动冲动性维度仅具弱相关,提示施虐倾向是独立于冲动性人格的人格特质。

  • 标签: 施虐人格 冲动性人格 攻击行为
  • 简介:本研究根据吉伯斯等人(Gibbs,etal,1992)发展的社会道德反应测验(SRM-SF)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二、三转折阶段,以第二阶段为主,未达到成熟水平;中学生处于第三阶段;大学生处于三、四转折阶段,已有相当程度的第四阶段倾向,大多数大、中学生已达成熟水平。本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与其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系

  • 标签: 青少年 道德判断 亲密度
  • 简介:本研究分析探讨了成就动机、成就目标与学业冒险行为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我国小学生倾向于回避中等水平的学业冒险活动,而选择稍稍低于自身能力水平的学习任务。2.不同成就动机特点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业冒险行为水平,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业冒险行为水平也越高。3.从成就目标的影响看,定向于以强调提高自身知识与能力水平为主的掌握目标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定向于成绩目标的学生则表现出回避学业冒险行为的倾向。4.反馈对学业冒险行为水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成功信息的反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冒险行为水平;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支配下的学生得到结果反馈后,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业冒险行为水平。

  • 标签: 成就动机 成就目标 学业冒险行为 中等冒险水平 反馈
  • 简介: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认知风格与逻辑推理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三段论推理中,场依存型学生和场独立型学生推理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学过和未学过逻辑学的学生推理成绩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男生和女生推理成绩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更易受“气氛”的影响。(2)在命题推理中,对抽象材料构成的命题,场独立型学生和场依存型学生的推理存在显著差异,场独立型学生表现出更强的证伪倾向,场依存型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换位倾向;对具体材料构成的命题,场独立型学生和场依存型学生的推理不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大学生 认知风格 逻辑推理
  • 简介:本研究从情绪、效价两个角度探讨儿童特质理解与线索理解的关系。372名4、5、7岁儿童完成了贴标签和行为预测两类特质推理任务。实验一显示,所有年龄段儿童都能完成对情绪性特质害羞和胆小的推理,且特质和行为评定与情绪评定呈显著正相关;实验二显示,所有年龄段均能完成双重性质特质助人为乐和自私的推理,特质和行为评定与效价、情绪评定均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则只有效价评定进入方程。结果说明,儿童完成情绪性特质推理任务时与情绪理解能力关系密切,而对双重性质特质推理时更多的与效价理解能力有关。

  • 标签: 情绪线索 效价线索 特质理解 儿童
  • 简介:该研究采用自陈问卷方法,考察了108名中学生的心理控制感与受欺负状况的关系.结果:在生活外控、社交内控、受身体欺负上,男高于女.高中生受身体欺负比初中生少,而未知控制更多.受社会性欺负与外部控制有正相关.受言语欺负与社交外控、生活外控、外部控制有正相关;与社交内控、躯体内控有负相关.受财产欺负与外部控制有正相关.外部控制对受社会性欺负、言语欺负和财产欺负有预测作用;躯体内控对受言语欺负有预测作用.

  • 标签: 欺负 身体 言语 未知 生活 社会性
  • 简介:目的:了解监狱服刑人员的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为从希望入手对监狱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被试选自北京市某所监狱,共574名男性服刑人员,平均年龄38±11岁。结果:(1)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有显著差异(P〈0.001);不同文化程度、捕前职业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P〈0.001)、焦虑(P〈0.001)、抑郁(P〈0.001)有显著差异;不同犯罪类型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P〈0.001)、焦虑(P〈0.001)有显著差异;不同刑期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P〈0.001)、焦虑(P〈0.001)有显著差异;(2)服刑人员的希望水平在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3)抑郁对希望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01),抑郁程度越高,希望水平得分越低。结论:本研究发现服刑人员的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相关,希望水平可能是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

  • 标签: 希望 服刑人员 焦虑 抑郁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一般生活经历与社会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广州市三所中学的447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和自编的《青少年生活经历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总体比较好,大部分在中等水平。存在年级的差异,初二得分显著高于高一,但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2)一般生活经历及其评价均与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3)学校活动和同学交往两个因子可以解释良好适应行为9.5%的变异;对学校活动的感觉、对家务劳动的感觉和对社会实践的感觉三个因子共解释良好适应行为9.8%的变异。结论青少年一般生活经历对良好社会适应行为预测最佳。

  • 标签: 青少年 生活经历 良好社会适应行为 不良社会适应行为
  • 简介:以131名3—6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了不同层次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厦其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的表情识别、情绪解码和二级情绪理解能力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总体上,儿童的情绪解码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其同伴接纳;情绪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情绪解码能力是年幼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 标签: 情绪理解 亲社会行为 同伴接纳
  • 简介:以239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主观幸福感(SWB)的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分析表明,SWB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相关的维度构成,而且它们可以共同负荷于一个高阶因子.外倾和神经质是SWB的重要预测指标,积极情感的主要预测指标是外倾,神经质则是消极情感最有力的预测指标,而外倾和神经质对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相同的预测力.情感平衡是外倾和神经质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

  • 标签: 主观幸福感 结构 人格特质
  • 简介:以38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对话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考察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说明自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所起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自我对话的自我激励维度得分最低,其次是社会评价维度,自我批判和自我管理维度得分最高;自我意识在自我对话和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意识包含两个维度即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私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公我意识在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私我意识的中介效应大于公我意识的中介效应。

  • 标签: 大学生 自我对话 情绪智力 自我意识
  • 简介:以天津市、浙江省和山东省9家企业2008年7月入职的205名新员工为被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在新员工进入企业时和进入企业三个月后分别测量新员工期望和组织社会化近端结果(任务掌握、角色清晰、组织理解和社会整合),考察了新员工期望与组织社会化早期的适应的关系。结果显示:“工作-舒服期望”分别与新员工角色清晰和任务掌握、社会整合存在显著正相关,“工作-责任期望”分别与新员工任务掌握和组织理解正相关。研究结果没有支持新员工期望与适应的关系遵循“特异性匹配原则”,但从期望的作用角度支持了工作期望是新员工期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标签: 新员工 期望 组织社会化 适应
  • 简介: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随机整群抽取了江苏省19所高校19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CES-D量表、Alienation量表得分和心理健康的可能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4.7%的大学生CES-D量表得分≥20,3.3%的大学生Alienation量表得分≤30;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月收入、家庭凝聚力、家庭沟通、家庭冲突、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情感表达等,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因素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家庭环境 大学生 抑郁症 疏离感 家庭因素 心理健康
  • 简介:采用年龄认同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646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我国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老年人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的人数比例为55.7%,平均年轻4.07年。实际年龄和自评健康对老年人的年龄认同有显著影响。(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受教育水平、自评健康等变量后,年龄认同仍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表现在对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其生活满意度水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综上,我国老年人年龄认同存在年轻化偏向。而且这种年轻化偏向程度越强.老年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越少,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这意味着可以采取适当干预措施促使老年人保持年轻化的年龄认同.这可能将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 标签: 老年人 年龄认同 心理健康
  • 简介:目的:本研究针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找出相应的解决手段。方法:采用问卷测量法,选取初中生被试310名,运用UCLA孤独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CSQ)进行施测。结果:1男性初中生较之女性初中生有较高的孤独感2担任班委与非担任班委的初中生在孤独感上有显著的差异,担任班委与非担任班委的初中生在求助和解决问题维度上有显著的差异3应对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与孤独感有显著的相关,孤独感和求助、问题解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4求助和问题解决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应对方式和孤独感之间关系研究为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有效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初中生 孤独感 应对方式
  • 简介:华人社会为'义务本位'社会,个人依其名分执行角色义务是华人社会最重要的人际道德准则。本研究以'角色义务'观点,探讨子女角色义务的内涵以及子女执行或违反不同角色义务的冲突事件对冲突后亲子关系的影响。首先,研究一以问卷调查203名大学生,显示大学生可以将子女的行为根据不同义务类型进行归类。为人子女:(1)一定要做到的'强制积极义务'为奉养照护、感恩父母等;(2)最好要做到的'非强制积极义务'是沟通、耐心等;(3)一定不可做的'强制消极义务'是贬低、暴力对待父母等;(4)最好不要做的'非强制义务'是敷衍、态度不佳等行为。其次,研究二以情境故事法探究亲子间的实虚性和谐关系与角色义务冲突事件对冲突后关系复原时间点的影响。在221份有效问卷中我们发现:(1)对于'实性关系'的亲子,子女因'执行积极义务'在一周后关系可能比原先还要好;子女'违反非强制义务'引起冲突一个月后,关系恢复得和原来差不多;若子女'违反强制义务'引起冲突后,一年后关系才和原来差不多。(2)对于'虚性关系'的亲子,子女若'执行积极义务'一周后关系和原来差不多;子女'违反非强制义务'一年后,关系才和原来差不多;若'违反强制义务'引起冲突,一年后关系不但不会和原来一样,甚至比原来差。

  • 标签: 人际道德 角色规范 家庭伦理 义务本位 亲子关系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及问卷法,考察学步儿行为抑制性、母亲养育方式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抑制性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2)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 标签: 行为抑制性 母亲养育方式 问题行为 性别 调节作用
  • 简介:本文对待岗人员应付压力的方式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1)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使用程度依次为退避、合理化、自责、求助、发泄,女性更善于调动应付资源,年龄偏大的待岗人员偏爱合理化、退避;(2)待岗人员表现出轻度的强迫、抑郁症状,少数人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偏执症状,女性和年轻的待岗人员属于压力易感人群;(3)自责、发泄的应付方式与健康不良症状之间存在着普遍性关联。

  • 标签: 待岗人员 应付方式 健康状况 心理研究
  • 简介: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892名初一学生数学错题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探讨了数学错题管理与数学成绩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数学焦虑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初一学生的错题管理存在性别的差异。女生在错题管理态度、错题管理行为上要显著优于男生;(2)错题管理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初一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还能够通过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产生影响。结论:数学焦虑在错题管理与数学成绩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管理态度 数学焦虑 数学成绩 中介作用 错题 初一学生
  • 简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了体育锻炼量、持续时间、体育锻炼项目、锻炼伙伴、锻炼场所、锻炼设施、锻炼时的指导等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交互影响,发现体育锻炼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负性情绪都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揭示了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关系。为体育锻炼提升主观幸福感提供证据。

  • 标签: 体育锻炼 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