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5 个结果
  • 简介:戒律是佛教三藏之一,它是佛门弟子们的行为规范,守持戒律的关键在于戒体的获得及守护。过去对戒体问题的讨论多集中于戒体的获得条件、戒体的破失及如何防护,而对戒体本身的定义、种类、性质及其于佛教义理的互动发展脉络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依据经论对上述问题拟作粗线条的疏理。

  • 标签: 佛教 戒体思想 守持戒律 教义思想
  • 简介:慧均是陈隋之际的三论宗大师,他基于中观三论学的立场,大力阐发了中道学说。在慧均的教学中,中道更多是作为方法与境界而展现其意涵的。慧均首先以初章中假说指出了三论宗与他家对有无理解的根本不同,强调了非有非无之中道与而有而无之假名的一体不二。慧均认为二谛是佛所说教门,并指出中道是真俗二谛之外的第三谛。通过对他家佛性观点的批判,慧均遮显出中道佛性的意义,把在龙树教学中所不重视的佛性观念圆融地纳入了中观学体系,并以第一义空丰富了佛性概念的涵义。

  • 标签: 慧均 《四论玄义》 中道
  • 简介:本文以忏悔思想为中心,考察了龙树菩萨、寂天菩萨、宗喀巴大师、能海上师的忏悔思想,阐述藏传佛教忏悔思想的源流及其发展。从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的“四悔”,发展到寂天菩萨的“七支供养”;同时,寂天菩萨提出“四力”忏悔,和“信解空性”的“理忏”。宗喀巴大师全面继承了寂天菩萨的忏悔思想,在“对治现行力”中概括了寂天菩萨《大乘集菩萨学论》的“对治行”的六个方面,使其忏悔思想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并且将忏悔纳入菩提道的次第。能海上师在阐述宗喀巴大师的忏悔思想时,受到汉地佛教的影响,如将“灭现行罪力”归结为“作法忏”,而将“灭过现罪力”归结为“事忏”和“理忏”,这也是密教在汉地传播过程中所必须和必然的现象。

  • 标签: 藏传佛教 忏悔 龙树 寂天 宗咯巴 能海
  • 简介:中国的华严思想分为五台山和终南山两系。五台山系是中国华严思想的主流,终南山系是一种极端特殊的华严思想。五台山系的华严思想是信仰文殊的中国民众扶持的华严思想。它还是中国佛教禅宗、净土宗成立的基础。而终南山系的华严思想却是空谈理论,忽视实践、民众,为唐王朝统治服务的思想

  • 标签: 华严思想 五台山系 性无即万有 性无即妙用 佛光观 三圣圆融观
  • 简介:本文认为当代南传禅法的弘扬与传播对汉传禅法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首先,论述禅在中国佛教的重要意义,其二,从汉传视野下研究、认识南传禅法体系;其三,参照与融合,从四个角度提出当代南传禅法的弘扬对未来汉传佛教在线禅法发展的参照意义。

  • 标签: 南传禅法 汉传禅法
  • 简介:"文化革命"以后,在知识界、学术圈中,曾兴起一股所谓"基督教热",出现了一批被基督教界称之为"文化基督徒"的群体。这个群体对基督教的关注和热忱,不仅体现在对其历史、学说、教义、人物的研究、评价和译介、形成一个重新认识基督教的氛围;而且,在这个热潮中,有的知识分子步入基督教的段堂,拜倒在十字架的祭坛下。其中

  • 标签: 中国基督教 中国知识分子 马克思主义 文化革命 信仰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海峡两岸首届当代道家研讨会,5月12日至15日在武汉东湖举行。13日上午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举行开幕式。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出席开幕式,向近百位专家学者问好。武汉大学副校长黄进,武汉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段德智,湖北省道教协会长吴诚真,四川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刚,武当山道教协会李光富会长都向大会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武汉大

  • 标签: 道家思想 学术研讨会 中国哲学 老子
  • 简介:也许佛教对人述说得最多的莫过于人生的“苦”了。作为佛教基本理论的四谛说,首先阐述的就是人生的“苦”,可以说断定人生为苦也是整个佛教理论的出发点。在这里,“苦”并不只是指身体的痛苦或感情的痛苦,而是指包括身体痛苦和感情痛苦在内的人的一切痛苦和烦恼。所以佛教所说的苦很多,也可以把它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把苦分为八类: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在佛教看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刹那生灭、变化无常的,宇宙世界,不外苦集之场。由于人不能主宰自我,为无常所累,因而人只有痛苦性则无

  • 标签: 佛教理论 求不得苦 宇宙世界 病苦 所累 僧会
  • 简介:知讷是韩国高丽时期禅宗的代表、曹溪宗的创始人。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的佛教思想,取长补短,构筑了自己的禅学思想体系。在佛性论上,知讷提出“真心佛性”说,认为人人本具“真心”。在修行论上,知讷以禅教一元观为基础,大力提倡顿悟渐修。在境界论上,知讷认为众生当下明悟本具真心,便会达到一种空的、无差别的真心境界。知讷以自己独特的禅学思想成为与元晓、义天等同居于韩国佛教殿堂之巅的高僧大觉,在韩国禅宗史、韩国佛教史乃至东亚佛教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标签: 知讷 韩国
  • 简介:一、缘起论中的唯识思想。“缘起论”是原始佛教的核心思想,“缘”是指条件,“缘起论”是说任何事物或存在都依赖一定的条件。条件具备,事物或存在就要产生,有条件就有存在,没有条件,就没有存在。所以,一切现象或存在的条件是不可分离的,如要分离,相应的事物就随之而消灭。

  • 标签: 缘起论 存在 事物 唯识学 原始佛教 思想渊源
  • 简介:印光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位高僧.他以爱国爱教的精神,对儒教与佛教的关系、宗与教的关系,特别是对净土宗的思想理论和修行实践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故被后世尊为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

  • 标签: 印光法师 生平行履 思想特色 五台因缘
  • 简介:大凡衡量一位思想家的历史地位,往往不能只看他在世时的名闻是如何地显赫,而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思想究竟能给后世造成多大的影响,要看他的思想在后世能否显现出不朽的价值来。如果以这样一种标准来衡量一代思想家,则竺道生不只是一代德高望重的宗教实践家,

  • 标签: 竺道生 佛性思想 《涅粲》 佛法思想
  • 简介: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应将教与观相结合,不能有所偏废.他撰写,发掘基大师之五重唯识观,阐发诠释唯识学三性说之精微之义,以作评价与阐释佛学各宗教理基础,并以此对应来自支那内学院派与日本佛教界的近代疑经之风,以维护经典的权威与神圣.

  • 标签: 唯识学 太虚 融贯 应用
  • 简介:道教"清静"既承续道家的"清静"观念,又赋予新的义涵。道教清静思想就是基于"道"的信仰,以"清静"作为体道证道的法则,依循"清静"蕴示的寡欲节制、谦退处下、因循而为、止恶扬善、去染得净的精神,在追求与道合真、生命完善中形成的有关人生修养、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体现突出修养特质和强烈入世关怀的理论特征,具体呈现为"至静为宗"的修养主张与"清静为基"的治道方针,其对今人生命修行和当下社会治理仍有独特的启示与价值

  • 标签: 道教 清静思想 生命修养
  • 简介: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即邀请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东来,他即位后,即奉之为帝师,命掌理全国佛教,兼统领藏族地区的政教。在种族等级森严的元代社会,喇嘛僧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元代佛教管理机构宣政院的长官也主要由喇嘛教的国师来担任。作为南方的汉地僧人,在当时社会僧人群体中的地位最低,主要在南方弘布的禅宗之境况自然可以想见一斑了。加之后来产生了佛道之争,

  • 标签: 禅学思想 佛教 中国 宗教信仰 高峰原妙禅师
  • 简介:1、以“道”治国的思想。《河上公章句》认为要“致太平”,君主须用道治国,依道而行,循道而动。所以他说:“用道治国则国昌民安”(1)。河上公所说的“道”,就是一种社会规律,君主不能恣意妄为,违道而行,应当根据道的本质来治理国家,统治民众,“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骤雨”(2)。否则就要失威

  • 标签: 道教 治国思想 “无为而治” 伦理道德思想
  • 简介:“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提出近百年来,成为主导当代中国佛教实践追求的新方向和中国佛教现代化的新道路。1981年,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撰《佛教常识答问》,第五章的最后部分为“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这是大陆佛教在“文革”后对“人间佛教”的最早倡导。

  • 标签: “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 圆教 佛教现代化 人生佛教 佛教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