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从自律/他律的美学指向重新探析布莱希特美学,更能凸显其理论张力。在与俄国形式主义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在形式本体基础上的政治意味和批判色彩。布莱希特关于艺术的娱乐与教育功用的统一、艺术与现实等方面的理论阐述体现其"自律与他律"问题上的复杂和辩证。对艺术自律与他律问题的探析触及到许多现代性的艺术命题,足见其对于20世纪美学(甚至整个美学史)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布莱希特 自律/他律 陌生化
  • 简介: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教材的建设大体上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发展同步。在第一次美学论争的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教材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在'美学热'的气氛中,形成了美学教材建设的高潮,主要是实践美学和反映论美学两派的教材。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践美学内部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21世纪初产生了新实践美学,相应地形成了新实践美学的教材群。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教材作为中国美学主流教材,其创制和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唯物论美学教材、实践论美学教材、新实践美学教材的消长,都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美学回应,同时展现了中国美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教材 唯物论美学 实践美学 新实践美学
  • 简介:<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不是美学专著,却包含深刻的美学思想,为了把握这些美学思想,我们必须紧紧依据《手稿》基本思想去理解,看看这些美学思想给当代美学提供了什么观点、思路,还有哪些需要具体论证并加以阐释的。这是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手稿》以一种新人类学和人本学的观点和方法,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以之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私有财产作了考察和分析,并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持有的

  • 标签: 哲学手稿 《手稿》 物质生产 异化劳动 美学思想 实践观
  • 简介:长期以来,受德国古典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学界一直强调审美的自律性、超越性和无功利性。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救赎之路,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审美与文化批判,期望通过建构审美乌托邦来寄托人类自由解放的希望。但是,这种审美和文化批判的理论路径过分倚重主体心理体验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忽视了现实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改造,片面夸大感性、情感、想象力的作用。今天,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依然锐不可当,并且继续以'资本主义'的实在形式遵循着其固有的逻辑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资本'的魔力和逻辑依旧支配和塑造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资本主义正是西方经济社会新近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追溯了审美与资本关系的历史嬗变,就审美资本主义中出现的资本对审美的绑架,展开了对资本的辩证批判与反思,就审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回答。

  • 标签: 审美资本主义 审美自律 现代性 人的自由
  • 简介:<正>三、对于审美意识的人类学本体论剖析人类审美意识成长的历史考察,必须置于审美意识对象化活动的完整整体之中,这活动以双向进展的发育规律展示自己的历史,向外创造了对象化产品,包括文学艺术诸多门类的作品,向内促进了审美意识

  • 标签: 审美意识 物态化 对象化活动 美学原理 立美 人类本质
  • 简介:自然与自由观念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核心问题。康德通过审美判断力沟通自然与自由观念,达成自然与自由的和谐。但是康德立足于先验的立场所确立的"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对现实不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席勒通过游戏冲动来沟通自然与自由,而黑格尔则通过理念来沟通自然与自由,马克思则通过实践来沟通自然与自由,最终达成了对自然与自由观念这一"历史之谜"的求解。

  • 标签: 自然与自由观念 德国古典美学 席勒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正>卢那察尔斯基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革命家,我们知道他是列宁的战友、苏联第一位教育人民委员(教育文化部长),领导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当年就译介了他的《艺术论》、《文艺与批评》和《文艺政策》,并指出卢那察尔斯基"是革命者,也是艺术家、批评家",他"在现代批评界地位之重要,已可以无须多说了"。从19~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来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 标签: 文学批评 柯罗连科 陀思妥耶夫斯基 历史维度 马雅可夫斯基 创作个性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将如何发展自己?这是摆在马克思主义美学面前的迫切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概略的说明。一、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包括美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我认为首先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这里所说的批判,当然不是"文革"时期所谓的"大批判",而是指马克思主义本身固有的科学的批判精神。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后现代主义 启蒙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简介:<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了。然而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它还很不成熟,缺少独创性和民族文化特色。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革命与反动、侵略与反侵略对抗、斗争最激烈的时代。反动派视马克思主义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要扑灭它,而革命者也无余裕之力为其发展创造充分条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说是在这种政治夹缝中生长的,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遭到反动政治的封禁,人们没有充分的条件进行研究与思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特色 理论体系 美的本质 蔡仪
  • 简介:正如我们不能仅凭马克思著述中直接涉及"美"字的地方透析马克思的全部美学思想一样,马克思对于人类学的兴趣在他一生的理论探索中以不同的方式持续着的这一事实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求以一种新的探讨方式对此加以把握。在关于人的思考中,马克思的美学与人类学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并且以其对于从纯粹意识演化而来的宏大叙事以及关于"他者"的意识形态想象的批判而与传统美学和人类学相区分,从而获得自身的规定性。马克思美学不在于解释"美"是什么,而是关于如何创造"美"的理论和实践,亦即一种革命的美学和人类学。因此,纵深发掘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及其美学意义对于我们在现代语境中更深入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人类学转向” 需要 异化 神话
  • 简介:尊敬的会议主席王杰教授、各位学者、各位参加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的与会人员,大家好.如果在一百年前,有人提议要组织一群知识分子在一百年后相聚杭州,共同讨论乌托邦的话题,这想法本身就很具有冒险精神,而且最有可能得到的答复是——这个提议本身就是一个乌托邦之梦。因为无论此时还是彼时,乌托邦都与现实相

  • 标签: 乌托邦力量 力量美学 国际马克思主义
  • 简介: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经过两天的会议,不同观点、不同研究角度、不同学科的各位专家学者就'乌托邦的力量——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发表了很多十分重要而有趣的观点,向学术界呈现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哲学、美学、艺术理论研究者关于当代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会上,许多学者通过交流成了朋友,许多学者与出版社或杂志社达成了

  • 标签: 乌托邦力量 力量美学 国际马克思主义
  • 简介:<正>从理论上看,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与现代艺术思潮的关系,既可以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于共同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分别用形象(艺术)和概念(美学理论)两种方式作出思考和反应。后一方面的思考深刻一些,也重要一些,因为它不仅思考了美学与艺术实践的互动关系,而且思考了美学与艺术实践的共同基础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关系。而从事实上看,在现代西方社会,面对异化的扩张、丑恶的膨胀、焦虑的加剧、痛苦的弥漫、颓废的升级等问题,西方现代艺术以丑怪、荒诞的艺术形象作出了及时的回应,现代西方美学则一方面积极反思现代艺术

  • 标签: 美学思想 阿多诺 现代西方美学 美学理论 美学与艺术实践 审美关系
  • 简介:本文主要在细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光潜重要美学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和归纳了1949年后朱光潜新美学思想的基本理论形态及其发展轨迹,证明朱光潜建构新美学的重要意义和目的之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胆突破苏联反映论理论框架。朱光潜为此所做的一切体现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立思考,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标签: 关键词 “物甲物乙”说 突破反映论 美的意识形态理论 实践论美学
  • 简介:<正>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学术成就,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文艺、美学理论方面。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西方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他们把自己的主要聪明才智倾注在艺术和美学上。20世纪的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的发展史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其光辉的篇章。一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大致包含着以下四大分支:其一,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艺、美学理论;其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浪漫主义文艺、美学理论;其三,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艺、美学理论;其四,英美威廉斯、伊格尔顿、詹姆逊

  • 标签: 美学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伊格尔顿 法兰克福学派 卢卡奇 威廉斯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对中国当代美学原理体系建构的影响,大致呈现出由整体性理论基础到批判性吸收和超越,再到内在性影响的演革。在实践美学体系中,《手稿》关于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的自然界"和"美的规律"等命题的经典性论述,成为美学原理建构的理论基础所在。在后实践美学体系中,受对《手稿》美学思想解读差异和对实践美学批判的影响,它在美学原理建构中只是作为一个理论基点而存在。在非实践派的美学原理建构中,《手稿》的影响则是内在性地体现在学科研究对象设定等方面。当下,在文化审美实践勃兴、新兴美学体系多元发展等的冲击下,原有美学原理遭到严峻挑战。而《手稿》作为一部极具敞开性的经典文本,在新的理论维度依然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可以为美学原理的重构提供新的支撑。

  • 标签: 《手稿》 美学原理 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 简介:本文从当代科幻小说的角度考察后人道主义,分析了金·史丹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和保罗·巴奇加卢比的《发条女孩》两个案例。本文认为将理性人主体作为自由行动者的笛卡尔范式近来受到的压力渐增,并且正在被后人道主义所取代。科幻小说这种题材的叙述范围可以大到深入星际,将我们人类置于它所营造的生态和物质语境中,这种做法允许了在不违背人类常识的情况下对人类进行的技术改造。因此,科幻小说就成为了对当代文化中的后人道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理想载体。

  • 标签: 人类纪 美学 马克思主义 后人道主义 科幻小说
  • 简介: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对绝对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双重扬弃和超越。它颠覆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在哲学史上掀起了一场革命:确立了现代存在论的根基,超越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模式;打破了形而上学的现成论,形成了动态生成的世界观;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人本主义思想,关注人的自由本质的全面实现。这场深刻的哲学革命也为现代美学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启发了现代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等方面进行学科建构的突破性的变革,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美学走向中西融会、古今传承的历史性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 标签: 马克思 实践的唯物主义 现代美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