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8 个结果
  • 简介: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的过程是人类理想幻灭的过程,它是20世纪的沉重教训之一。乌托邦的这种反向转变既是其自反的表现,也是人类'理性之恶'的逻辑延展。'理性之恶'源于理性的滥用或失控。在20世纪,理性通过技术来控制人类,取消人类文化的灵性而使之彻底地外在化、物质化;它借科学的名义来辖制与监管人类生活而使之科层化(或者官僚化)甚至催生出极权政治。因此,对'理性之恶'及其伴生的'反乌托邦'思想进行思考便成了现代知识生活的基本议题,也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

  • 标签: 反乌托邦 理性之恶 科学主义 审美表现
  • 简介:文章通过对公共理性的含义的解释,认为在国内政治中,该思想要求行使权力者必须公开在公众面前给出理由,并允许其他人提出异议。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公共理性有助于界定全球政治、文化多样的基础和界限,尊重合法的价值,尊重集体自治的政治共同体或人民的价值。

  • 标签: 公共理性 全球正义 政治共同体
  • 简介:<正>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当代美学如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问题。我的初步看法是,必须首先对传统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的现成论思维方式有所超越。如何实现这种超越?我们现在一般都从西方现象学、存在主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那里获得生成论的借鉴。但是,其实我们的老祖宗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中已经包含、渗透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成论思想,而且已经应用到与审美直接相关的论题上

  • 标签: 现代美学 当代美学 对象性 感性活动 《手稿》 人化的自然
  • 简介:"改变世界"是指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最后解放自己的社会历史活动。由于不想、想不到和做不到,这一活动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视野里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主张"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由于自然科学长足发展所预示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大工业发展所预示的社会发展未来的趋势,作为大工业主体的工人阶级的要求,以及这种趋势和要求的正确反映的前期理论准备,使"改变世界"成为可能。然而,真正地现实地"改变世界",有一个理论和认识上由抽象向理性,具体、历史发展中的理论向实践和实践进程中的跨越相完善的转化过程。这对于我们以清醒的头脑理解和实践"改变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改变世界 可能性 现实性
  • 简介:意识形态的性质不仅是认识的,而且也是实践的。但由于我们过去对意识形态作纯认识论化和纯理论化的理解,使得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实践本性缺乏应有和足够的理解。实践只能是人的实践,是在人的需要、意识、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所以意识形态也只有融入大众、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社会心理、融入个人意识和人格无意识,才能转化为实践的精神动力。文艺则集中而生动地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这一特征。

  • 标签: 意识形态 认识与实践 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 社会主义文艺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于形容“现实的个人”的“现实”,与感性、经验、个体、具体、受时间限定等意义内在相关,或含有“有生命的”“历史的”“单独的”及“肉体的”之意义。主要指一种受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性质。受施蒂纳的影响和刺激,马克思恩格斯曾突出强调个体性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他们也强烈意识到个体性所具有的现实的有限性,强调阶级甚至仍然坚持“类”的现实意义,在个体性与普遍,经验与本质之间维持一种张力,而绝没有导向仅仅在20世纪初和改革开放初被中国学者大力弘扬的个体性之中寻求现实。另外,虽不是强调的重点,但自然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现实性观念的重要内涵,而实践活动的创造才是整合、提升实存与本质之统一的最重要的“现实”含义之所在。

  • 标签: 现实的个人 现实性 个体性 自然性 创造性
  • 简介:矛盾的同一,亦即矛盾的统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其二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的全部意义。”

  • 标签: 矛盾 互相转化 条件 联系 统一性 含义
  • 简介:<正>迄今为止,关于现代的三次论争都直接同法兰克福学派有关。但国内目前对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批判思想的探讨并不充分,即使有所研究,也只是注重于对其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探讨,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其现代批判思想的丰富。本文将试图从合理性与合法两个方面揭示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批判思想。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性批判 合法性 阿多诺 哈贝马斯 工具合理性
  • 简介:在统一战线中如何处理联合与斗争的关系,对国共两党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面对外敌,两党合作势在必行;要长期作战,两党都力主'得尽力于民间'。因此,两党竞争在所难免。武汉会战前后,国共两党以不同的方式企图撬动基层、联合民众,使得统战之中波澜迭起、暗流涌动。本文以国共两党合办湖北汤池训练班为线索,旨在提供一个微观的视角,对国共两党'联合'之中的暗流、'斗争'之中的共识予以描绘。

  • 标签: 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武汉会战 汤池训练班
  • 简介:作为现代化的生成目标、本质根据和理论表达,现代以科技化推动下的工业化为动力驱动,以理性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本思维构筑的主体性为内在支柱,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和自由文化等互相关联的基本架构为表现症候。在"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残酷现实面前,现代性理论多幅面孔的绚丽光彩,难以掩盖其"单向度"实践的黯淡。作为中国现代建构题中之义的"精神重建",依赖于"平衡有余、动力不足"的传统文化、"批判有余、建设不足"的西方文化和"引领有余、整合不足"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等三大"文化生态"的不断优化。

  • 标签: 现代性 精神重建 单向度 文化生态
  • 简介:<正>人的自然性问题,对人文科学来说,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在当代的某些人文科学理论中,有意无意地,或是回避这个问题,或是淡化这个问题。这样的回避或淡化,从感觉上说,似乎很能满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自尊心;从理论上说,似乎也很符合现代理性的要求。但实际上,这样的回避或淡化,在人类的存在或发展方面,或多或少地对众多的人类个体的健全发展

  • 标签: 人的自然性 感性活动 自然存在物 哲学手稿 对象性 万物之灵
  • 简介:论文就鲁迅思想、艺术的现实的可能进行探讨。对新时期以来围绕鲁迅的争论作综合评论。从现实和历史的比较对照中,对于鲁迅关于文艺的现代化、民族化、人的主体性、科学主义、现代和自由主义等方面的论述作了梳理和阐释。

  • 标签: 现实可能性 人的主体性 科学主义 现代性 自由主义
  • 简介:超越构成了人的生命本质,也是哲学存在的理由。马克思哲学作为关于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学说,正是确立了超越维度,才使得其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立场获得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人的二重生存境遇构成了马克思超越思想建树的“问题域”。而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毕生追求的目标,既是一种现实的、革命的运动,又是一种指向人的理想与价值层面的形而上关怀,因而是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确切表达。人的超越维度一旦确立,就会具有稳定的核心内涵和价值关切,并进而在人们的实践中彰显出超越现实的恒久力量。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超越性 人的二重性 实践
  • 简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的党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肩负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非常必要。党的先进,既表现在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政治目标的先进,也表现在文化建设上的先进。所以,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有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

  • 标签: 党的先进性 文化内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进性教育活动 中国工人阶级 党的指导思想
  • 简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理论谱系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理论气质和批判路径,集中体现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于生态危机理论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诊断',基于资本逻辑反生态的批判分析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批判'以及基于生态理性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不仅彰显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现代批判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资本逻辑
  • 简介:马克思在《导言》中阐发了'生产与消费同一'命题,该命题强调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是由特定生产方式决定的、以生产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以此科学内涵为基础,可从两个方面加深对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理解:其一,供给侧结构改革从供给侧着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符合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矛盾本质的主要观点;其二,供给侧结构改革所重点推进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也同样契合马克思所总结的在市场经济体系内部解决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 标签: 马克思 生产 消费 同一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简介:文学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可以从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角度分别加以理解,但二者往往是同时存在于文学之中并进而生发复杂的文学、文化、历史与社会的动态关系与效果。针对当前文艺学界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争辩,以精神分析学作为文艺学方法论的重要组件,以拉康、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的思想为基础,可以构成一种对文学的"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阐释的独特路径。

  • 标签: 文学 审美性 意识形态性 拉康主义 精神分析
  • 简介: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 标签: 阶级性 超阶级性 无产阶级文学 纯文学
  • 简介:现代西方哲学常以主客融合论来超越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法。一些论者认为马克思哲学也未超出主客二分的弊端,以此论证马克思哲学也属于传统哲学。实际上主客二分是人的存在的本质结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主客二分,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现代哲学也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来超越主客对立而实现了主客融合的。从哲学史上看,主客二分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在自为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哲学派别中展示其不同的形态。用这种历史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哲学恰恰是对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超越。

  • 标签: 主客二分 实践 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