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采自崆峒山区的66根油松树轮样芯,建立了采样点的标准年表、差值年表和自回归标准化年表。相关分析表明,标准年表与当年夏季均温有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重建了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序列。结果表明,自1751年以来,研究区存在3个高温期(1786-1847年,1894-1937年、1987-2004年)和3个低温期(1764-1785年、1852-1893年,1952-1986年)。与Nino3指数、南方涛动指数(SOI)和太阳黑子数等对比表明,崆峒山地区对全球大尺度气候变化及太阳活动都有较好的响应。

  • 标签: 树轮宽度指数 夏季均温 气候变化 崆峒山
  • 简介:通过定点试验和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对晋冀蒙毗邻旱作区的农业、牧业、林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针对这些地区的气候资源、生产水平及经济状况,分析了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并且提出此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是优化种养业结构.同时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作物的生产潜力.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种养业结构的具体方案及对策.

  • 标签: 气候资源 旱作区 农业 牧业 林业 产业结构
  • 简介:目前,我省各台站普遍采用机制气表-1封面封底,使用时,对文字输入部分普遍感到费时费力。本文采用ucdos系统下的自定义词组功能,编制封面固定词组及封底常用词组,以期达到封面封底快速输入之目的。目前微机的中文平台普遍采用ucdos系统,因此,本文利用ucdos系统中的自定义词组功能,编制自定义词组。编制自定义词组有多种方法,本文采用WPS文字处理系统编制。

  • 标签: 自定义词组 快速输入 文字输入 WPS文字处理系统 UCDOS 固定词组
  • 简介:试从气象角度出发,对位于昆山市北部及南部的阳澄湖旅游度假区和淀山湖旅游度假区的气候资源的利用和客流量预报作初步探讨。

  • 标签: 旅游 气候资源 客流量预报
  • 简介:本文从统计学的方法出发,对青海省河南县气象站预报降水要素备选因子进行了普查和相关分析,得出了含有尽可能多预报信息的降水预报方程。经比较,比一般逐步回归方法得出的回归方程的预报效果有明显的提高;由计算结果得出,把文献物理量场的应用方法推广为单站要素的应用是可行的;且此方法有利于县站预报员充分利用现有的单站资料。

  • 标签: 单站要素 客观定量预报
  • 简介:鄂尔多斯市地处37°35′24″~40°51′40″N,106°42′40″~111°27′20″E之间,属温带内陆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温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来临早,日照充足,气温日变化大,气象灾害频繁。干旱、冰雹、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是制约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

  • 标签: 鄂尔多斯市 农牧业生产 气候条件 干旱半干旱 国民经济发展 气象灾害
  • 简介:文章选取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作为分析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来模拟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的风速(每小时),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模拟该地区每天24h的风速,求出日平均风速,再与其附近地区台站实测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得出该模式的模拟效果:2007年全年的模拟和实测平均风速总体相对误差为34.02%,其中以3—9月份模拟效果最佳,相对误差率最大不超过15%,绝对误差都在0.5m·s~(-1)内。

  • 标签: 阿拉善右旗 MM5模式 风能
  • 简介: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利用2015年7月和12月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的10m风速资料、MODIS卫星遥感反演的IGBP土地利用数据和WRF模式自带的USGS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数据对WRF模式在西北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10m风速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能有效改进模式10m风速逐日变化和随不同预报时效变化的模拟效果。其中对2015年7月和12月模拟效果均有改进,且对12月10m风速改进更加显著。(2)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北地区不同区域风速数值模拟误差改进不同,主要改进区域位于甘肃河东、宁夏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3)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模拟10m风速的改进可能是由于其对地面粗糙度数据的改进。

  • 标签: 西北地区 土地利用数据 10 m风速 数值模拟
  • 简介:云导风反演明显的局限是在晴空区无法获取风场。为克服这种局限,提出利用静止卫星红外图像资料反演晴空区风场的方法——时间序列差值法,利用LOWTRAN7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应用云导风实验系统CWIS进行晴空区导风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NCEP资料低空风场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在传统的"云导风"基础上,增加晴空区卫星导风,可为卫星遥感资料在台风、梅雨和强对流等天气系统分析预报中的定量应用提供更多的卫星风矢。

  • 标签: 静止卫星红外图像 晴空区导风 时间序列差值法
  • 简介:利用2015—2016年福州城区内涝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内涝成因、最大降雨量与积水深度的关系,建立城市内涝积水深度拟合方程,并对拟合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导致福州城市内涝的突发性原因占26%,是城市管网等数据更新困难的主因,非突发性原因占74%;2)在3次不同天气系统的降雨量拟合结果中,雨季降水过程拟合平均绝对误差最小,午后雷雨天气降雨过程拟合平均绝对误差最大;3)对内涝积水深度负拟合值进行归零处理和阈值限定后,其结果均与实况相符;4)基于最新数据资料所得拟合值的误差更小。

  • 标签: 城市内涝 积水深度 最大降水量 误差分析
  • 简介:引言在气象领域中,有大量的数据需要绘制成等值线图,但如果全部工作都由手工来完成,工作量就会大大地增加,另外从美观上看,手工绘图逊色于自动绘图,因此建立一套气象要素等值线自动绘图系统在对外服务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Suffer是Golden软件公司推出的绘图软件包,可绘制常用的等值线图,它提供Automation功能,一个Automation应用程序的对象(例如:Application,Document,Grid等Surfer对象)对其它有Automation功能的应用程序是开放的,即可视的。

  • 标签: 等值线图形 SURFER 气象要素 AUTOMATION DOCUMENT 自动绘图系统
  • 简介:对1959--1998年巴彦淖尔市降雹成灾实况进行等级划分,分为1、2、3级即重灾年、中等灾年、轻灾年。利用1958--1997年太阳黑子数资料,找出前一年太阳黑子数年变化趋势与当年降雹等级对应关系的10年周期、12年周期及历年的变化规律,从而建立了3种预测降雹等级的方法。然后将前一年的太阳黑子数变化趋势代入3种预测方法中,得出当年降雹等级的3种预测结果,最后将3种预测结果进行集成处理,得出巴彦漳尔市降雹成灾等级。

  • 标签: 太阳黑子数 变化趋势 降雹等级
  • 简介:千岛湖流域既具有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特点,又具有巨大水体影响的小气候特点,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时宜在湖区和低山丘陵发展茶叶、蚕桑和水果基地,山地中部建立林木基地,山地上层发展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林牧业。

  • 标签: 千岛湖流域 气候特点 地方经济 特色农业 林业 牧业
  • 简介:采用1997、2004、2007和2009年的LandsatTM影像,利用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得到4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土地利用信息,通过GIS空间分析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得到1997—2004年、2004--2007年和2007--2009年3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率、幅度、空间分布格局等相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耕地经历了先减少后略微增加的过程;草地经历了前期增加,中期、后期减少的过程;林地则是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表现为前期显著增加,中后期增加速率减慢;同时12a问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显著变化,1997年的耕地所占比例为38.6%,是主导类型,2009年的草地成为了主导类型,占33.8%。监测的4个年份,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

  • 标签: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GIS
  • 简介:利用北京地区13个气象台站1979~2005年的气温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1990~2005年的三期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在分析气象站点3km半径缓冲区内土地利用/覆被及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气温变化在不同下垫面状况下的差异,分析了北京地区3种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的影响最显著(0.822℃/10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296℃/10a),林地最小(0.197℃/10a);2)利用“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后,建设用地的OMR年均温升温趋势依然最大(0.527℃/10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012℃/10a),林地最小(--0.118℃/10a),表明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具有增强作用,而林地对气温升高具有抑制作用;3)当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向城市建设用地类型转化时,转化的面积越大,气温变化量越大。

  • 标签: 土地利用 覆被 “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 气温趋势 北京地区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模式历史情景和土地利用情景结果,定量评估了模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20世纪中国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加剧了20世纪中国地区干旱化的进程,其贡献约为1/3。其中,湿润区具有显著变干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约为35.4%;半干旱区显著变干,土地利用对半干旱地区变干的贡献不显著;两种情景下干旱区干湿变化都不显著。在土地利用情景下,中国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级土地的减少和牧草用地的增加,二者分别从国土面积的72.7%和12.9%(1901年)变为36.0%和41.9%(2004年),且1950年代之后变化速率显著增大。其中大面积显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蒙古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降水减少、温度降低,而降水减少带来的干旱化作用大于温度降低带来的变湿作用。

  • 标签: CMIP5耦合模式 干旱 土地利用 地表湿润指数
  • 简介:利用ZQZ-CII型自动站提供的分钟资料,开发实时监控处理程序,将常用8项气象要素入库保存的同时,对大风暴雨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出现立即启动报警程序,自动提醒值班员注意.在2003~2004年的业务运行中,多次帮助值班员正确记录和编发大风暴雨重要报,取得很好效果.

  • 标签: 自动站 分钟资料 重要报 数据库 开发应用 自动站
  • 简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Use/CoverChange,LUCC)是影响区域气候变化不可忽略的因素,然而目前还没有十分可靠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因此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基于此,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简称年鉴)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观测资料,以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对3种典型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森林、城市和农田)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1年,年鉴和MODIS森林覆盖率在中国各省(市、区)的分布和变化整体一致性较好,年鉴和MODIS数据都显示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份的森林覆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仅MODIS数据中的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森林覆盖率降低。MODIS数据能准确反映森林总体覆盖情况,由于类别精度不够,对单种森林类型及变化的描述存在较大误差。(2)年鉴表明中国东部城市建成区覆盖率及其增长远高于西部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城镇用地呈现加速扩张趋势,符合实际情况。但MODIS数据没有表征出中国区域近1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可能原因是城市面积较小,且地面地物分布复杂,受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在离散的不集中的区域MODIS数据的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精度较低,导致监测不到新城市的扩张。(3)MODIS农田面积和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覆盖率的数值和空间分布均有较好的一致性,均是黄淮海地区覆盖率最大。但在2001-2011年,3种数据变化量的差异较大,尤其东部省(市、区)份,MODIS农田面积和年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而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4)2004-2011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年鉴城市建成区的变化速率最大(6.25%),其次为森林;耕地由于总量大,变化部分所占的比例较小,因而MOIDS农田及年鉴农作物播种面�

  • 标签: 中国 中国统计年鉴 MODIS 森林 城市 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