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概况2017年4月12—13日,第7中意业务化海洋学及南欧海域和东南中国海气候变化交流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会议由意大利欧洲地中海气候变化研究中心(CMCC)主办,来自中意双方共26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气候变化 南中国海 交流会 海洋学 业务化 海域
  • 简介:为了解榆林机场复杂大雾变化过程中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利用常规天气图和AWOS系统采集气温、气压、风向、风速、能见度等实时资料,利用天气学原理对2011年12月1日榆林机场出现复杂大雾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对湿度为91%~95%是榆林机场冬季大雾形成临界状态,相对湿度95%是榆林机场大雾稳定持续临界值,机场积雪被清扫跑道与周围覆盖着厚厚积雪地表之间存在辐射差异,该差异可能导致浅雾、碎雾发生明显变化。

  • 标签: 机场 复杂雾 能见度 变化特征
  • 简介:1概况2017年9月24-29日,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以下简称“暴雨所”)副所长万蓉和付志康赴美国波特兰参加第30美国导航学会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年会,在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展示了暴雨所在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大气水汽解算技术方向最新科研成果。

  • 标签: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美国 年会 学会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宝鸡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13日发生在宝鸡阵风锋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阵风锋移动方向与对流风暴移动方向有约90。夹角,接近于垂直;阵风锋从生成到结束移动速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阵风锋过境时气象要素出现较大变化,表现为温度降低、湿度增大、风速增大}阵风锋强度与对流风暴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阵风锋 对流风暴 趋势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1年1月6日冀南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南暖湿气流在东北南下冷垫上爬升是降雪发生与维持有利条件;暴雪过程以回流降雪为主,后期为西来槽降雪;暴雪发生时,有较强上升运动和较大水汽输送与辐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中低层正涡度发展尤其是正涡度平流增强为暴雪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偏南风急流为暴雪区提供了充沛水汽和能量;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区与降雪区对应;低层高能舌演变可以大致判断强降水出现时间和位置;在回流降雪阶段出现对流性不稳定。

  • 标签: 暴雪过程 高空急流 上升运动 湿Q矢量
  • 简介:从天气形势、θse场、单站总温度和卫星云图几个方面对宝鸡1999-04~26日连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久早转雨预报要着眼于大环流调整分析,此次过程就是在乌山阻高重建及东亚环流由纬向经向过程中产生

  • 标签: 天气形势 连阴雨 春季 短期预报
  • 简介:引言在浙江省,秋季是强对流天气少发季节,而1993年9月17日傍晚至18日凌晨在浙北地区出现了6个站雷雨大风和8个站暴雨天气过程,在9月中旬末出现如此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历史上亦属少见。本文应用常规气象资料着重从预报角度进行分析,发观本次过程有如下特点:1.强对流天气与低层辐合中心相关,低层辐合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强对流天气预报指标。2.中低层冷空气是浙北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触发机制。3.中尺度系统活跃。

  • 标签: 强对流天气预报 天气过程分析 低层辐合 中尺度系统 浙北地区 辐合中心
  • 简介:2013年1月初,宁波北仑地区附近山区输电线路上出现厚度20—30mm严重冻雨覆冰。本文利用电力部门收集详细灾情信息和欧洲中心高分辨率(0.75°×0.7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冻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冻雨覆冰期间暖湿气流主要来自西太平洋,从海南岛以东区域北上输送到浙江省,不仅在北仑地区上空带来大水汽通量,还形成典型冷暖冷逆温层结,具备产生冻雨空中层结条件;虽然北仑城区地面气温一直在0℃以上,观测不到雨凇现象,但附近海拔300~400m以上山区地面气温维持在0℃以下,且山区风速较大,非常有利于冻雨在地物上冻结形成冻雨覆冰;经过40h左右持续冻雨,北仑山区出现严重覆冰灾情。

  • 标签: 冻雨 水汽通量 逆温层结 覆冰
  • 简介:利用多普勒雷达和4DVAR反演0.5-5.0km中低层风场资料及地面、高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2016年6月8日秦皇岛地区一致灾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风暴生成和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多单体风暴短临预警.结果表明:上干冷、下暖湿层结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地面辐合线和露点锋是秦皇岛地区此次强对流天气触发机制,区域自动气象站风场和温度突变对风暴单体出流阵风锋具有指示作用.当风暴加强为超级单体并与阵风锋接近时,在超级单体中低层(0.5-5.0km),出流与入流形成辐合上升运动位于回波强度为15-30dBz边缘区域,而低层较强回波区域多为下沉气流,上升和下沉运动分离确保了超级单体可以维持长时间发展,出现传播运动;出流阵风锋远离成熟风暴单体后侧,在其后侧约15.0-20.0km处触发生成新对流单体,导致对流系统后向传播运动.通过传播运动矢量方向估算可以提前预判风暴单体发展区域,预警时效可以提前30min,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持续大于4g·m-3对2-5cm大冰雹预报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 标签: 4DVAR 超级单体 阵风锋 后向传播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
  • 简介: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分析了博州地区一局地大暴雨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利用FY卫星云图、TBB资料和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局地暴雨发生时段和落区,同时对物理量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有利天气背景条件下,由对流层中低层弱冷空气入侵触发中小尺度天气过程;低层辐散、高层辐合为强降水形成提供强动力条件;博州特殊地形条件和地面东风也是造成局地暴雨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博州 局地 大暴雨 诊断
  • 简介:2006年5月8日和5月11—12日呼和浩特地区连续出现了两关键性中雨、局部大雨天气过程。两降水过后,连旱两个月呼和浩特地区彻底解除了旱情。为了弄清楚间隔2d出现两场较大降水物理原因,利用MICAPS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这两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源源不断大、中尺度水汽输送是这两降水主要原因。而大、中尺度急流间风向辐合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这是形成两降水关键所在。另外,通过分析发现5月8日降水为混合性降水,而5月11—12日降水则为稳定性降水。

  • 标签: 春季 关键性降水 对比分析 急流
  • 简介:一、概况1991年江淮梅雨异常明显,出梅后干旱也相当严重。我省从7月13日开始,出现近个月晴热天气,一些地区降水量少到接近历年极值。9月4日至6日,河套冷锋南下,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相持于江淮一带,造成

  • 标签: 江淮梅雨 云系 云顶温度 水汽通量 地面锋 云带
  • 简介:近年来,北京大气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2002年10月8—13日北京地区一重污染过程为例,采用中国气象局MICAPS系统和美国HYSPLT模式,分别从污染过程产生天气条件、污染物输送轨迹等方面分析此次空气污染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造成此次重污染过程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较强海平面高压、均压场控制导致北京地区垂直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扩散;是北京地区三面环山,导致近地面为弱偏南气流控制,不利于污染物水平扩散;三是近地面弱偏南气流从江苏、山东、河北、天津等地携带了大量污染物向北京地区输送。

  • 标签: 北京 空气污染物 天气条件 污染物累积
  • 简介: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2006年5B8日发生在闽北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高低空环流作用下,江淮流域MCC东移加上高空弱冷空气南下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强垂直风切变、低层低空急流辐合、近地层暖式切变和地面的低压环流引起强垂直上升运动,为这次强对流发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同时通过对卫星云图扣雷达回波资料分析,认为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具有中气旋特征超级单体风暴造成。

  • 标签: 冰雹 T-LogP图 MβCS 中气旋 超级单体风暴
  • 简介:2013年4月19日,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河北中南部地区根据云系特点首次采用多层次水平催化和垂直验证方式对层状云进行人工催化和探测。本文利用机载仪器所取得飞机探测资料,结合实时天气、卫星、雷达、探空和雨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北春季层状云增雪作业技术指标,探讨了航测微物理参量和卫星、雷达、探空等资料在作业中应用。结果表明:云在发展期雷达回波由15dBZ逐步上升到25-35dBZ,卫星反演云顶高度、云顶温度、有效粒子半径、光学厚度等都有增加;云在中后期有效粒子半径、光学厚度、液水路径迅速下降,雷达回波同时减弱。在高度3177-5723m之间过冷云滴达100-700个/cm^3,含水量在0.01g·m^-3左右,最大0.081g·m^-3,云粒子主要在此增长,形成降水粒子,该区间适宜催化。作业后,影响区内云体发展,雷达回波增强,出现35dBZ强回波,且强回波中心扩大;卫星反演云顶高度、光学厚度等比对比区有明显增加。

  • 标签: 层状云降水 云粒子 飞机探测 雨滴谱 雷达回波
  • 简介: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IAP—CSM3D),对2007年7月21日发生在湛江强对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强对流气流结构、垂直涡度、雷达回波及含水量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拟回波最大强度与雷达实测结果较吻合。模拟强对流发展阶段气流结构典型特征为下层水平辐合,上层水平辐散,气流在5km高度发生转向;处于成熟阶段底层辐合比发展阶段更强。随着时间推移,近地层气流先辐合后辐散,下沉辐散气流一直持续到冰雹云消散。模拟风暴云高含水量中心与强回波中心相对应,出现在上升气流最大区域附近,这说明该风暴云动力场与物质场配合较好。

  • 标签: 强对流 流场 回波强度 要素场
  • 简介:本文使用原始方程双重双向七层模式,对一发生在高原东部地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况非常相似。发现了影响该暴雨过程中尺度低空急流并对该急流时空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 标签: 数值模拟 低空急流 暴雨
  • 简介:高空槽配合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在渤海水汽通道建立,强烈辐合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使锡林郭勒盟南部产生大雨天气。

  • 标签: 切变线 大气层结 不稳定
  • 简介:利用内蒙古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监测资料,对2012年7月20-21日河套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贝加尔湖冷涡、低空切变线及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形成;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西偏北,其外围偏南气流为河套地区提供了充足水汽输送;高空急流加强东移为地面倒槽加强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副热带高压特征线与500hPa槽线、低空切变线位置关系与暴雨开始、结束时间关系密切,而雨带分布则与切变线及低空最大风速带之间关系密切.

  • 标签: 副热带高压 高低空耦合 上升运动 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