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是目前所有铀矿类型中最具开采潜力的铀矿床,其勘探开发水平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1]。目前已证实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及已实施地浸方法开采的铀矿床多为隐伏盲矿,地表找矿特征不明显,目前尚没有普遍适用且非常有效的物化探方法用于勘查该类型矿床。因此,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中,钻探取样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勘探手段,其工艺水平直接影响了铀矿勘查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就提高地浸砂岩型铀矿钻探水平的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铀矿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地浸砂岩型铀矿 钻探 技术 措施
  • 简介:铀矿地质勘探属核工业体系的一个部分,而勘探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业已受到广泛关注,西北部地区是我国铀矿资源的主要靶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深化对过去地质勘探遗留废渣和对今后勘探环境问题的认识、防范更显重要。本文通过对西北铀矿地质勘探历史回顾,提出了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问题,简单介绍了一些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 标签: 铀矿地质勘探 环境影响 核工业 西北地区 废渣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非铀矿工氡及其健康危害的认知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氡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调研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2020年6月—2021年12月从11个省份选择32座典型非铀矿山的男性矿工开展氡及其健康危害认知调查,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非铀矿工氡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1 184名被调查矿工的氡知晓率为19.17%,知晓氡的非铀矿工中有36.56%能准确说出氡的健康危害,18.06%能正确识别减少氡浓度的措施。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非铀矿工氡知晓率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劳动关系、岗位类别和地区间分布存在差异(χ2=55.92、21.89、64.31、11.2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正式工、岗位类别为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氡知晓的影响因素(χ2=12.81、6.58、5.66、21.44,P<0.05)。未发现非铀矿工氡知晓率与年龄、工龄、地区和吸烟有关(P>0.05)。结论我国非铀矿工氡及其健康危害认知水平较低,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用人单位应采用媒体宣传、在岗培训、合同告知和工作场所宣传栏告知等措施加强非铀矿工氡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 标签: 非铀矿工 氡及健康危害 认知
  • 简介:论述了中国几个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铀存在形式,份额比,粒度铀配分,并与中亚铀矿床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其成矿的差异性,最后对地浸决策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

  • 标签: 铀存在形式 份额比 粒度铀配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铀矿接尘人员矽肺发生流行病学特点,并提出应对的措施。方法对矽肺病患者进行单因素病理学分析,主要分为核工业矿山与地质系统、纯轴矿与混轴矿接尘,对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工龄、死亡年龄、病程等进行整合对比分析,从中了解铀矿接尘人员矽肺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应对策略。结果根据统计分析,地质系统铀矿接尘人员矽肺的发病年龄平均在(40.2±3.6)岁、发病工龄在(9.8±2.3)年,矿山系统铀矿接尘人员矽肺的发病年龄平均在(43.2±3.4)岁、发病工龄在(14.8±2.5)年,地质系统铀矿接尘人员的发病年龄和发病工龄均要更短;同时,地质系统铀矿接尘人员矽肺的病程为(15.2±2.7)年,死亡年龄在(53.9±3.8)岁,矿山系统铀矿接尘人员的病程为(12.4±2.7)年,死亡年龄在(50.4±3.1)岁。纯轴矿与混轴矿接尘人员的发病年龄、发病工龄、死亡年龄、病程等也有所不同。结论铀矿接尘人员矽肺发生受到工作环境、接触粉尘的化学性质等有关,工作人员要对不同环境不同的粉尘做好预防措施,加强卫生监督力度,并定期检查身体,切实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 标签: 铀矿接尘人员 矽肺 流行病学特点
  • 简介:针对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特点和勘查工作目标,总结了解决地浸砂岩型铀矿选区、综合评直接定位等不同阶段地质任务的一套快速勘查方法技术。地质科研生产实践表明,因地制宜遨合理配置高效的物化探方法是成功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地浸砂岩型铀矿 物化探方法 应用
  • 简介:本文在简要介绍布尔津盆地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分布的基础上,论述构造—水文地质层特征,然后着重阐明区内地下水补、迳、排等水动力条件以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最后总结出有的铀矿成矿水文地质条件。

  • 标签: 水文地质条件 砂岩型铀矿 成矿 盆地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新疆
  • 简介:以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和砂岩型铀矿成矿动力系统为单元,分析了砂岩型铀矿床与油气藏沉积体系、矿床(藏)聚集带特征及不同矿集带之间的联系。认为油气多次运移促使砂岩型铀矿成矿是一种普遍地质作用,指出油气运移成藏过程中散失部分对砂岩型铀矿成矿促进性表现形式为油气成分使铀矿预富集或使层间氧化带型铀矿中止与矿体封存,油气成藏后三次运移(微渗)使红色砂层中铀富集成矿。依据油气对砂岩型铀矿还原作用的结果初步建立了3种油气与砂岩型铀矿共存的基本模式,丰富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多能源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成藏动力系统 砂岩型铀矿 油气、铀共存模式
  • 简介:叙述了十红滩铀矿区找矿目的层地质和砂体特征;重点对层间氧化带的纵横展布规律、地球化学分带性及前锋与铀矿的关系做了阐述;对十红滩铀矿床南、北矿带的空间分布、形态、规模、物质成分、铀存在形式及南、北矿带差异做了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得出十红滩铀矿床控矿因素是层间氧化带、鼻状隆起(南矿带)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北矿带)同时总结了局部铀矿产出的决定因素。

  • 标签: 矿床特征 层间氧化带 鼻状隆起 断裂构造 铀矿床
  • 简介:杭州——瑞金——韶关深大断裂带和政和一大埔断裂带控制了中国东部火山活动大格局;把海南、广东惠州莲花山一带原高基坪群下亚群定为J3,上亚群及南园组定为K1、石帽山群为K2。白垩纪三分、原K1升为K2,K2升为K3;与中新生代时期区域应力由挤压向拉张裂解逐步演化相匹配,相应地发生初火山旋回、主火山旋回和破火山旋回三大火山活动旋回、形成对应的相系相型和岩石组合;把产於火山岩中与破火山作用有关的一系列铀矿床概括为“破火山系列新不整合型铀矿”,并划分为体型、层型、脉型三种形态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控制因素,评价准则和勘查模式。

  • 标签: 火山岩型铀矿 火山地质 火山旋回 火山活动旋回 深大断裂带 中国东部
  • 简介:黄梅尖地区铀矿普查为安徽省省级基金项目。通过对前期资料的综合整理并结合最新普查成果,以8411矿床为例,对区内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和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总结,认为区内铀矿床主要受接触带、断裂构造和岩性联合控矿;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并指明了该区的找矿方向。

  • 标签: 黄梅尖铀矿 矿床地质特征 中—低温热液充填 找矿方向
  • 简介:2008年3月24日至3月28日,4月14日至4月19日全国核能标准技术委员会(TC58)核燃料分技术委员会(SC5)在北京和杭州先后召开国家标准审查会。与会专家在各标准主审专家的带领下,分别对15个标准送审稿进行了认真讨论,

  • 标签: 铀矿石 标准审查 浓缩物 技术委员会 二氧化铀 标准化
  • 简介:摘要:黄梅尖地区是安徽省铀矿深部找矿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区内矿石类型以长英质砂岩型铀矿石为主,少数为石英正长岩型铀矿石。通过采取矿区钻孔内岩矿样进行铀、镭化学分析研究发现,U-Ra平衡系数与矿石铀品位呈负相关关系,与矿体埋藏深度无相关性,平均铀镭平衡系数Kp值为0.99,总体处于铀镭平衡状态,这对矿区内放射性测井数据的修正、矿体的圈定、铀资源量的估算以及今后矿区铀资源的开采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 标签: 铀矿区 铀镭平衡系数 黄梅尖地区 伽玛测井
  • 简介:摘要:近几年在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发现了几处大型的砂岩型铀矿。本文主要从铀源、古层间氧化带、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等几个方面对研究区的砂岩型铀矿的控矿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的铀源主要来自盆地北部的伊盟隆起、阴山褶皱带;含矿主要目的层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为辨状河沉积相,矿体受古层间氧化带中的绿色砂体控制,而绿色砂体的展布可能和炭屑及黄铁矿等还原性物质的分布有关,炭屑则主要分布在两种沉积亚相过渡的部位,因此绿色砂体展布及古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可能受沉积相的控制。此外,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时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而成岩环境过渡为干旱的气候条件,为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及铀的沉淀提供了基础。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北东部 砂岩型铀矿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对柴达木盆地铀矿勘查生产环境中辐射危害因素与剂量进行计算和评估研究,经判断其放射性影响条件,计算三种影响因素导致井底作业者所有照射有效剂量,研究公司放射性污染物质的辐射程度,发现辐射防护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法,为其安全作业体系的制定提供借鉴。

  • 标签: 铀矿 生产环境 放射性 辐射危害
  • 简介:摘要:南方某铀矿山矿石由热矿物和围岩残留矿物组成,矿石成份简单,主要与石英、赤铁矿、黄铁矿、萤石等共生,为贫钙镁、高硅酸盐——单铀矿石类型。有用矿物为沥青铀矿及少量的次生矿物。大部分沥青铀矿多呈微粒分散状分布于矿石中,常与微晶石英、赤铁矿、黄铁矿、萤石共生。目前主工艺流程是:矿石→破碎→淋浸→吸附→淋洗→钠盐型产品。在应用堆浸技术初期,发现单堆浸出周期在180天左右时,渣计浸出率仅为82%左右,耗酸率高达6.8%,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还增加了劳动强度。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更好的浸出效率,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堆浸工艺参数。

  • 标签: 矿石粒度 淋浸剂酸度 浸出率 耗酸率
  • 简介:1地质背景本区域位于北南天山接合部,中天山构造成矿带上,出露有第四系冲积、崩积物,第三系砂岩、粘士岩,侏罗系砂岩、粉砂岩及煤系地层,石旋系的红色陆源沉积砂砾岩、灰岩及粘土岩等,志留系变质砂岩、石英-绿泥石化片岩和绢云母-绿泥石化片岩,奥陶系的粗砾岩、细晶砂岩夹层的粉砂岩,基底岩石为元古代灰色的变质石英-含云母状片麻岩及花岗岩。

  • 标签: 地质特征 吉尔吉斯 机理 成因 铀矿 绿泥石化
  • 简介:摘要:该工程治理方案,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考虑了治理工程的补救性质,结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到了因地制宜,工程治理实施后,有效的减少了放射性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恢复植被,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 标签: 勘查设施   退役治理    效益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巴彦乌拉铀矿周围饮用井水中总放射性水平。方法采集2020年巴彦乌拉铀矿周围枯水期和丰水期饮用井水174份,以及居民家中经过滤后的饮用井水5份。分析枯水期和丰水期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总放射性水平与距离铀矿中心不同位置的关系,并对居民家中过滤后的饮用井水进行放射性水平调查。采用低本底α、β放射性测量仪测量分析其放射性水平。结果巴彦乌拉铀矿周围饮用井水中,枯水期总α范围为0.024~2.468 Bq/L,平均为(0.605±0.507)Bq/L,总β变化范围为0.125~1.395 Bq/L,平均为(0.420±0.235)Bq/L。丰水期总α变化范围为0.049~2.988 Bq/L,平均为(0.825±0.605)Bq/L,总β变化范围为0.059~1.623 Bq/L,平均为(0.506±0.265)Bq/L。距离铀矿中心位置水样的总放射性水平均值关系为10 km>30 km>20 km。结论巴彦乌拉铀矿周围饮用井水中的放射性活度偏高,丰水期水样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均大于枯水期,放射性水平较未开采前未见升高。

  • 标签: 巴彦乌拉铀矿 饮用井水 总放射性 枯水期 丰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