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处肋骨骨折并重度创伤性湿肺的治疗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将37例多处肋骨骨折并重度创伤性湿肺患者在及时治疗的同时,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和优质的科学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37例入选患者中,33例患者一周后复查胸片提示创伤性湿肺明显吸收,反常呼吸得到控制,呼吸困难明显减轻,肋骨骨折处固定良好,肺膨胀良好。2例患者因保守治疗效果差转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症,治愈率89.2%。结论在临床治疗中配合严密的病情观察和优质的科学护理措施会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疾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多处肋骨骨折 创伤性湿肺 临床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对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效果。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闭式胸腔引流术患者进行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排痰困难度、疼痛分数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排痰困难率明显高于干预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疼痛程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 肋骨骨折 血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接收的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疾病的患者中,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住院的患者86例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健康知识水平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水平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取得的护理效果较理想,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肋骨骨折 血气胸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肋骨骨折骨性骨痂形成期不同体位低剂量CT图像质量。方法回顾30例肋骨骨折患者资料。均于创伤3d内行首次常规CT扫描,骨性骨痂形成期以常规体位、肩区改良位进行2次低剂量(30mA)扫描。评估不同体位第1~4后肋区、其余肋区低剂量图像质量,记录各肋区显示骨折处数。对同一肋区不同体位图像质量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显示骨折处数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常规体位及肩区改良位全部患者第1~4后肋区平均图像诊断可接受率分别为1.97±0.72、3.17±0.46,主观噪声和伪影分别为1.97±0.72、3.17±0.46,显示骨折处数分别为10、30;其余肋区平均图像诊断可接受率分别为3.23±0.43、2.93±0.25,主观噪声和伪影分别为3.23±0.43、2.97±0.18,显示骨折处数分别为90、86。两种体位相比,各肋区图像质量评分及第1~4后肋区骨折显示处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肋区骨折显示处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骨骨折骨性骨痂形成期低剂量CT复查患者,如第1~4后肋区有创伤宜选用肩区改良位,无创伤宜选用常规体位。

  • 标签: 肋骨骨折 低剂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辐射计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分布特点与MS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重组技术对隐匿性不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40例胸部外伤患者,经多层螺旋CT扫描后,运用工作站多种后处理重组技术,总结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的分布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40例胸部外伤患者发现隐匿性不全骨折25处,其中22处分布于肋骨前段或腋前段,1处分别于后段,2处位于腋段。结论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主要分别于肋骨前段或腋前段,MSCT容积扫描并后重组技术能有效提高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诊断符合率。

  • 标签: 肋骨隐匿性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于2013年8月28日因"检查发现右第2前肋骨肿物9天"入院。查体:右侧腋窝顶部局部隆起,触诊肿物质地硬,边界清楚,大小约5cm×4cm×4cm。外院胸部CT提示:右侧胸壁见一约6.4cm×4.0cm×5.0cm软组织密度影,内见多发斑点状致密影,右第2前肋骨质破坏、吸收、边界尚清,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

  • 标签: 软骨母细胞瘤 软组织密度影 均匀强化 增强扫描 斑点状 局部隆起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第一肋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上肢手术的经验。方法分析进年来采用第一肋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肩部、锁骨、上肢、上臂、前臂不同部位的手术。比较分析比较穿刺部位定位,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第一肋骨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满意,肌松完全,麻醉持续时间长且并发症少而短暂,操作易于掌握。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差,肌松不完全,麻醉持续时间短且并发症多且操作难掌握。结论;第一肋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适应症广,效果满意,完全能满足肩部、及上肢各部位的大小手术,可反复穿刺,操作易于掌握,经济又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传统臂丛神经阻滞 第一肋骨臂丛阻滞麻醉 罗派卡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观察临床使用HGB-200电脑骨折愈合仪患者120例,以无创伤的内生电流刺激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临床使用简单,可靠,有较显著的效果。

  • 标签: 骨折 电刺激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在骨折后再次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临床诊治资料,方法分析其再次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出现骨折骨折的42例患者其年龄均在70岁以上,其中有30例患者为女性,占总人数的71.43%;有39例患者其骨密度值在3.5以下,有27例患者为椎体骨折后发生股骨胫骨折,有11例患者为股骨胫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胫骨折。结论骨折疏松患者在发生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临床因素主要有高龄、骨密度-T值在3.5以下、女性、髋部和椎体骨折史等,因此,高龄女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更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再次骨折的发生,对此医护人员以及病人家属都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 标签: 骨质疏松骨折后骨折临床风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sis-relatedfractures)的再次骨折发生率、出院后是否坚持服药与再次骨折的关系,强调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8月某医院收治的482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情况,将再次骨折的患者根据是否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对比其再次骨折发生率及两次骨折间隔时间长短的差异,说明骨质疏松预防用药的重要性。结果1再次骨折率为11.2%,其中第一次骨折出院后坚持服药仍骨折的患者占5.5%,未坚持服药发生骨折的患者占12.9%,(P=0.032)。2第一次骨折至第二次骨折之间平均间隔时间为23.89个月,其中第一次骨折后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第二次骨折的间隔时间为36.50±1.64月,第一次骨折后不坚持服药的患者发生第二次骨折的间隔时间为22.31±4.60月,(P=0.000)。结论出院后坚持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预防再次骨折有一定的作用,第一次骨折后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间隔时间比不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发生再次骨折的间隔时间要长。抗骨质疏松治疗可减少再次骨折的发生。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治疗 再次骨折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骨质疏松患者50例,其中出现再骨折患者20例,设为观察组,未发生再骨折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较多,骨折部位主要集中在股骨颈骨折,患者多为女性,再骨折时间为(4.21±0.85)年,两年内出现再骨折率为5.0%。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而言,仍然存在较大的骨折后再骨折风险,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率,以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 标签: 骨质疏松 故障 风险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研究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取我院收治的148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骨折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骨折80例)与实验组(再骨折6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其发生再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BMD-T值、既往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女性、高龄、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20秒为骨质疏松患者再骨折的风险相关因素。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初次发病患者仍然具有较高的再骨折发生率,应告知患者定期接受复查以评估骨密度,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特别是既往有脊柱或者髋部骨折病史的高龄女性患者,应积极服用药物,进行骨质疏松治疗,并开展针对性的运动协调技能以及防跌倒训练,有效预防再骨折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 再骨折 临床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胸腔镜联合肋骨内固定术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连枷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6娿至2014年6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连枷胸合并血气胸需胸腔内手术患者93例,其中男63例,女30例;年龄20~77岁(42.3±8.1)岁.93例患者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常规开胸手术组40例,肋骨骨折(7.3±1.1)处,胸腔镜手术组53例,肋骨骨折(7.7±1.4)处指数两术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ICU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疼痛(1-10)、呼吸系统并发症(肺炎,肺不张,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P<0.5).术后6个月肺功能情况(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呼气肺流量无差异).结论相比常规开胸肋骨内固定术,胸腔镜两盒肋骨内固定术治疗连枷胸合并血气胸时有创术,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关键词胸腔镜;肋骨固定术;内;连枷胸;血气胸;胸腔内手术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96-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20例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和20例骨质疏松初次骨折患者分别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两组骨折患者的骨折情况、骨折位置以及相关指标结果加以分析探讨。结果治疗组中股骨近端患者3例,椎体骨折患者9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例,其中股骨近端骨折、椎体骨折以及肱骨近端骨折三个不同骨折部位的分布情况分别是15.00%、45.00%以及30.00%,和对照组患者三个不同骨折部位的分布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大多数都是年龄较大、女性患者,需要针对此类骨折患者的风险因素加以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骨质疏松骨折 再骨折 临床风险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胫骨骨折术后在骨折患者实施交锁髓内钉的方法进行治疗,并探究分析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78例胫骨二次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投掷的方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钢板内固定,治疗组实施交锁髓内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与时间指标。结果治疗组的优良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58.97%);治疗组的手术时间(63.2±5.9)min与骨折愈合时间(19.3±2.1)周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78.4±7.1)min与骨折愈合时间(25.6±2.8)周,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胫骨二次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可以较少愈合的时间,建议广泛使用。

  • 标签: 再骨折 胫骨骨折 疗效 交锁髓内钉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