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RAD-7型电子连续测氡仪,对某大学新校区室内氡浓度进行检测与研究.结果显示:室内空气中氡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成正比;底层建筑室内氡浓度的峰值出现在14-17h时段,与土壤中氡浓度变化规律一致,说明室内空气中氡与房屋地基下的岩石、土壤类型及相关的建筑材料有关;3楼、6楼的氡浓度变化波峰出现在6~11h时段,波谷出现在14~17h时段;由检测数据可知,大部分室内氡浓度值低于200Bq/m3,部分超过200Bq/m3.建议常开门窗,加大通风量以稀释室内氡及其子体的浓度,将其排放到室外.

  • 标签: 室内 氡浓度 检测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强心苷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监测的57例使用地高辛的临床病例中,其血药浓度>2.0ng/ml的有5例(8.8%),血药浓度0.8~2.0ng/ml的有21例(36.8%),血药浓度<0.8ng/ml的有31例(54.4%)。结论及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对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 简介:本文拟通过电极电势与高于浓度、酸度的关系判断歧化反应,讨论高于浓度、酸度的变化对歧化反应的影响.

  • 标签: 岐化反应 E—c图 E—pH图
  • 简介:棉尘症是发生在棉、亚麻和大麻等加工业的一种职业性呼吸系统疾患,我国是世界产棉、耗棉大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棉、麻加工或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棉、麻尘接触者也相应增加。研究棉尘症的分布和确定棉尘安全浓度日趋重要。为此,用规范的调查方法,初步了解广州棉纺工人棉尘症的分布规律后,再籍曲线拟合,对棉尘浓度与棉尘症患病率的关系进行拟合,为制订棉尘浓度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或基本数据。

  • 标签: 安全浓度 曲线拟合 呼吸系统疾患 浓度标准 分布规律 接触者
  • 简介:一、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必须满足三种守恒关系1.电荷守恒: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溶液呈电中性.

  • 标签: 微粒浓度 溶液 物质的量 守恒关系 电荷守恒 量浓度
  • 简介:电解质水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关系的判断是近年化学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抓两弱、用守恒”,即抓弱电解质的“微弱”电离、盐类物质的“微弱”水解和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 标签: 离子浓度 弱电解质 电荷守恒 电解质溶液 守恒原理 水溶液
  • 简介:在化学应用的实际中,常常需要比较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而其离子的浓度大小不仅由所对应的物质的浓度决定着,而且还受该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影响,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比较的难度。

  • 标签: 离子浓度 水溶液 水解程度 电离程度 物质 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室内公共场所无烟环境建设对室内外空气PM2.5浓度差的影响。方法在本溪市本溪县、平山区、明山区随机抽取餐厅、酒店、歌厅、学校、医院、政府单位6类公共场所60家,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选定场所进行调查,并检测场所内外空气PM2.5浓度,对调查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对60家公共场所进行调查,室内外空气PM2.5平均浓度差为(20.8±28.6)ug/m3,室内外PM2.5平均浓度差异显著(P<0.01);在无禁烟区、允许在场内吸烟等环境下,PM2.5浓度差较高(P<0.05或P<0.01)。结论在室内公共场所粘贴禁止吸烟等公告标识后,可有效的降低室内外空气PM2.5浓度差,效果较好。

  • 标签: 室内公共场所 无烟环境建设 室内外空气质量的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质量分数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与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点眼1次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汉族近视性屈光不正儿童231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0.02%阿托品组110例和0.01%阿托品组121例。0.02%阿托品组采用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睡前点眼1次,0.01%阿托品组采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睡前点眼1次,连续用药1年。0.02%阿托品组92例,0.01%阿托品组101例完成1年随访,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2个月测量2个组右眼等效球镜度(SER)、眼轴长度(AL)、单眼调节幅度(AMP)、瞳孔直径(PD)、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等参数,观察各参数用药1年与用药前的变化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1年,0.02%阿托品组和0.01%阿托品组SER变化量分别为(-0.46±0.49)D和(-0.48±0.46)D,AL变化量分别为(0.38±0.21)mm和(0.39±0.19)mm,AMP变化量分别为(-1.49±0.29)D和(-1.61±0.26)D,PD变化量分别为(0.72±0.44)mm和(0.70±0.40)mm,2个组间SER、AL、AMP和PD的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后1个月内0.02%阿托品组和0.01%阿托品组分别有19.1%(21/110)和20.7%(25/121)的患眼出现畏光,在1~6个月内分别有12例和13例畏光症状消失,其余受试者的畏光症状逐渐缓解但未消失。用药1个月内,2个组分别有4.5%(5/110)和5.0%(6/121)的患眼出现轻度视近模糊,持续2~4周后逐渐缓解消失。结论质量分数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与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点眼1次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效果一致,且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未增加不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

  • 标签: 阿托品 给药频次 近视 眼轴 儿童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普通浓度、高浓度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麦粒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 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进行麦粒肿治疗的研究,将38例该病病例随机分组,患者均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对照组(19例)选择低浓度治疗方法,观察组(19例)采取高浓度治疗方法,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疾病改善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以高浓度的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麦粒肿,对疾病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可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不会较低浓度用药更高,因此,用药安全性可得到保证。

  • 标签: 麦粒肿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不同浓度
  • 简介:摘要随着民用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环境问题越发严峻的背景下,室内环境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基于此,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的重要性愈发明显。通过室内环境检测发现存在于环境之中的有害污染物,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优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本文以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为内容进行几点具体的研究。

  • 标签: 民用建筑工程 室内环境 污染物浓度检测 分析
  • 简介: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的L1(自虫卵开始培养10h)、L3阶段(36h)和年轻成虫阶段(7211)为起始暴露阶段,进行环境浓度(3.18E-3、3.18E-2、3.18E-1和3.18μmol·L-1)水平的72h镍暴露试验,以体长与行为学指标为终点研究了不同生命阶段对毒物兴奋效应的影响。在所有暴露浓度下,镍对L1线虫的体长均表现出显著的刺激效应,3个较高浓度下(3.18E-2、3.18E-1和3.18μmol·L-1)的刺激效应相似,均表现为比空白多23.6%(P〈0.05)的水平;L3线虫的体长在低浓度受到刺激,在高浓度受到抑制,表现为毒物兴奋效应;年轻成虫在所设4个浓度下均没有显著响应。在所有暴露浓度下,镍对L1线虫的身体弯曲运动无显著效应;镍对L3线虫的身体弯曲频率表现为刺激效应,并且该刺激效应随暴露浓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3.18E-2μmol·L-1表现出最大刺激效应,比空白多59.0%(P〈O.05);镍对年轻成虫的身体弯曲频率表现为比空白多17.7%~30.1%(P〈0.05)的刺激效应,该刺激效应在不同浓度下不具有显著性差异。镍对L1线虫的倒退运动表现出显著的、随暴露浓度增加而增加的刺激效应,在3.18μmol·L-1表现出最大刺激效应,比空白多187.O%(P〈0.05);镍对L3线虫的倒退运动在3.18μmol·L-1下表现为比空白多22.7%(P〈0.05)的刺激效应;镍对年轻成虫的倒退运动在较高的3个浓度下(3.18E-2、3.18E-1和3.18μmol·L-1)表现为比空白多46.7%~86.7%(P〈0.05)的刺激效应。研究揭示环境浓度水平的镍暴露对不同生命阶段秀丽线虫的体长与运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效应。

  • 标签: 秀丽线虫 生命阶段 体长 运动 刺激效应
  • 简介:摘要随着民用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环境问题越发严峻的背景下,室内环境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基于此,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的重要性愈发明显。通过室内环境检测发现存在于环境之中的有害污染物,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优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本文以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为内容进行几点具体的研究。

  • 标签: 民用建筑工程 室内环境 污染物浓度检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探索北京市密云区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特征及变化趋势,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相关疾病发生。方法 选择三类场所作为监测点,对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共监测样本504件,1、2月和9、10月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最高;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高于可吸入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结论 应建立空气污染监测网络,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保护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 简介:选取笼养鸡舍、平养鸡舍、高床保育舍进行了空间电场环境与常规环境中空气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的日变化监测。结果表明:间歇工作的空间电场可显著降低封闭型畜禽舍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降低幅度一般高于87%,同时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随空间电场出现与消失的时间比而呈起伏变化。粪道中恒定的空间电场可将粪道空间内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维持在变幅不大的范围内,并可显著降低大肠肝菌病的发生率。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在封闭型畜禽舍内的变化规律呈现单峰的变化形式,夏秋两季最高。研究观察表明,动物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并不与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成正比,而与气溶胶浓度环境温度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采用空间电场和构建保温设施是控制空气传播疫病的关键措施。

  • 标签: 畜禽舍 空间电场 气溶胶 微生物 疫病
  • 简介:为2017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题"颜色与物质浓度辨识"给出了一种可行解法,按照赛题思路,给出了建模机理分析和数据质量评估指标,对赛题所给的数据进行了计算比较;并针对学生在参赛论文中出现的做法作了简要的说明与点评.

  • 标签: 颜色 浓度 线性回归模型 LOGISTIC模型
  • 简介:摘要通过对临床有慢性缺氧症状的120例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观察,探讨海拔对病人呼吸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尤其是对病人的给氧浓度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海拔与氧含量的关系,阐述了海拔与呼吸困难的关系,在不考虑疾病本身和药物及其他治疗的前提下单纯给氧,通过用氧效果的观察分析,证实了居住在不同海拔地区的慢性缺氧病人对氧浓度的需求是不同的。

  • 标签: 氧疗 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