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现状,为完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在河南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抽取10个县(区,简称县),每个县按照轻、中、重病情程度分层抽取3个病区村作为调查点,共30个村。监测每个村改水工程运转情况、水氟含量、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结果共监测30个病区村,全部为改水村;共监测25个改水工程,均能正常运转,工程水氟超标率为28.00%(7/25),合格率为72.00%(18/25)。其中,21个村改水工程运转正常且水氟含量合格,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36.71%(606/1 651),氟斑牙指数为0.74,流行强度为极轻度;9个村改水工程运转正常但水氟含量超标,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43.57%(261/599),氟斑牙指数为0.78,流行强度为极轻度;改水工程水氟含量超标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高于改水工程水氟含量合格村(χ2=8.752,P < 0.01)。结论河南省改水工程水氟含量超标现象依然严重,氟中毒危害仍然较重。应加强改水工程建设的科学论证和竣工时工程验收,杜绝不合格工程投入使用;坚持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对水质超标工程及时进行整改。

  • 标签: 氟中毒,牙 数据收集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来自河南省的2 110例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分析其主要感染亚型。方法采用PCR和导流杂交技术,对来自河南省的2 11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HPV分型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 110例宫颈癌患者中,检出HPV感染者1 856例,感染率为87.96%(95%CI:86.57%~89.35%),感染率最高的6个亚型依次为HPV16、58、18、52、35、33。HPV阳性宫颈癌患者以单一感染为主(77.48%),二重感染次之(16.76%)。HPV16亚型感染率为60.19%,在单一和多重感染中均占有主导地位。HPV阳性的宫颈癌患者中,高危亚型检出且被九价HPV疫苗覆盖1 599例,覆盖率为86.15%(1 599/1 856)。宫颈癌患者主要分布于40~岁年龄段。不同年龄段宫颈癌患者的HPV优势亚型有所不同,但HPV16亚型均处于主导地位。结论本研究中宫颈癌患者HPV主要感染亚型依次为HPV16、58、18、52、35、33,感染类型以单一感染为主,40~岁年龄段患者较多。

  • 标签: 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 亚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8年河南省儿童医院手足口病流行特点。方法对2014—2018年河南省儿童医院报告的手足口病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4—2018年河南省童医院共报告手足口病79 356例,占全院传染病报告总数的76.31%,其中重症病例839例,占1.06%。报告病例全年呈双峰分布,主峰在4月至6月,次峰在10月至11月。病例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占97.38%;男性病例报告数高于女性,性别比1.51:1。病例主要为散居儿童,占79.29%。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 virus group A type 16,CA16)和其他肠道病毒,EV71感染略呈下降趋势,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略呈上升趋势。结论手足口病为常见的儿童传染病,春夏季高发,多发于5岁以下散居儿童,应加强监测、传染源管理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控。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境外输入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毒株的基因组进化特征及变异情况。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12月河南省报告的16例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送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平台上公布的SARS-CoV-2 Wuhan-Hu-1作为参考序列,采用MEGA 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并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16例病例中,13例来自俄罗斯,2例来自缅甸,1例来自乌克兰。共获得16条基因组长度为29 804~29 882 bp的2019-nCoV基因组序列。共检测到14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和80个氨基酸突变位点,所有序列均存在C241T、C3037T、C14408T、A23403G核苷酸位点突变,以及刺突蛋白区D614G氨基酸位点突变。BetaCov/HEN02/Human/2020、BetaCov/HEN04/Human/2020和BetaCov/HEN05/Human/2020毒株基因组的第29704位点出现碱基A插入,所有序列均未发现缺失变异。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16株毒株与目前流行的需关注的变异株均无相关性。结论2020年5月至12月河南省境外输入病例的2019-nCoV毒株基因组突变呈现随机性和多样性,均不属于需关注的变异株。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基因组 序列比对 2019新型冠状病毒 进化 关切变异株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2017-2020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监测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2017-2020年SFTS病例特征进行分析。采集急性期病例血标本,应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对部分分离到的病毒株扩增S片段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2017-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SFTS 1 767例(疑似病例1 000例、确诊病例767例),累计死亡11例(疑似病例3例、确诊病例8例),平均病死率为0.62%(11/1 767);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12.018,P=0.001)。病例分布在6个城市28个县(区),信阳市报告1 681例,占病例总数的95.13%(1 681/1 767)。病例主要发生在4-10月,占病例总数的96.10%(1 698/1 767)。男性发病率(0.38/10万)低于女性(0.54/10万)(χ2=54.855,P<0.001);40~84岁占病例总数的93.44%(1 651/1 767);农民占病例总数的96.10%(1 698/1 767)。发生家庭聚集性疫情1起。共检测标本1 110份,新布尼亚病毒的平均阳性率为39.19%(435/1 110),不同年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05,P<0.001)。分离到39株新布尼亚病毒中,S片段核苷酸同源性为94.76%~99.82%。39株病毒株完整S片段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4株为A基因型、2株为B基因型,3株为D基因型。结论2017-2020年河南省SFTS以散发为主,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病范围不断扩大,女性、≥40岁和农民多发,不同年份新布尼亚病毒阳性率差异较大,新布尼亚病毒主要流行型别为A基因型,但仍需持续开展病原学监测。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监测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患者来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学和分子分型,了解河南省李斯特菌病流行情况,构建患者分离株分子溯源数据库,为李斯特菌病溯源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河南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病例专项监测从16家哨点医院监测李斯特菌病阳性病例71例,采集阳性病例标本80份进行检测,对获得的阳性菌株71株进行分子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分型方法(SN/T 2521-2010)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诊断血清使用说明书对获得的8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使用手册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FGE)聚类分析。结果共监测到71例李斯特菌病阳性病例,其中38例为围产期病例,33例为非围产期病例。80份李斯特菌病阳性病例标本58.75%(47/80)来自围产期病例,20.00%(16/80)来自非围产期有基础病病例;来自于非围产期年龄>1个月~≤5岁、>5~≤60岁和>60岁人群分别为7.50%(6/80)、12.50%(10/80)和1.25%(1/80)。标本类型分为5类,73.75%(59/80)为血液,15.00%(12/80)为脑脊液,粪便、宫腔拭子、痰液各占3.75%(3/80)。对获得的8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分属3个血清型,1/2b型、1/2a型和4b型分别占61.25%(49/80)、35.00%(28/80)和3.75%(3/80);7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经AscⅠ酶切,获得58种带型,每种带型包括1~4株菌株,相似度为60.8%~100%。GX6A16HA0005、GX6A16HA0011、GX6A16HA0030、GX6A16HA0023、GX6A16HA0029和GX6A16HA0054为优势带型,依次包括4、4、4、3、2和2株菌;GX6A16HA0005带型包括的4株菌分离自2016、2018和2020年,其中2016年(1株)和2018年(1株)均来自濮阳市;GX6A16HA0011带型包括的4株分离自2016、2018和2020年,其中2020年2株均来自洛阳市;GX6A16HA0030带型包括的4株均分离自2018年,分别来自洛阳市、商丘市和郑州市;GX6A16HA0023带型包括的3株菌分离自2017和2018年,其中2017年中1株和2018年1株均来自洛阳市;GX6A16HA0029带型包括的2株菌均分离自2018年,分别来自开封市和濮阳市;GX6A16HA0054带型包括的2株菌均分离自2020年,分别来自平顶山市和安阳市;4株不同血清型菌株PFGE带型相同。结论河南省李斯特菌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围产期、老幼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类型主要是侵袭性感染;流行菌株血清型为1/2a、1/2b和4b,菌株PFGE分型结果呈现多样化,出现跨年度或者同年度不同地区、同年度同地区不同时间带型一致现象;应将多种分型技术联合应用在溯源分析中。

  • 标签: 李斯特菌病 血清学 分子分型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河南地区Brugada综合征与DSG2、TTN及GATA4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查两组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留取外周血样,对DSG2、TTN及GATA4基因进行测序,并将结果与标准序列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心电图检查均发现存在室性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室扩大,右心室内径和左室舒张内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SG2基因的测序结果显示,60例患者存在变异;TTN基因测序结果显示50例患者存在变异,共发现11个变异位点;20例患者同时携带GATA4 3处基因变异。结论河南地区DSG2、TTN及GATA4基因的变异与心律失常Brugada综合征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心律失常 Brugada综合征 TTN基因 GATA4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稳步实施的当下,河南省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城乡间的经济发展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城镇化的水平得到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供给日渐均衡。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城市,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大,村庄空心化日趋严峻,发展潜力受限,生态环境保护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并影响着河南省城乡融合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城乡融合发展,能够有效的实现城乡之间快速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河南省
  • 简介: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公众接收信息和向外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新媒体对政府危机治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吸引大量社会公共积极参与到政府公共危机治理之中。通过对2021年河南洪灾事件的分析,发现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进程中,在对新媒体功能利用和对公众参与的引导、法律规范、保障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政府必须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加强对新媒体功能的灵活运用,重视公众参与加强引导规范,建立制度保障。

  • 标签: 新媒体 自然灾害 公共危机治理 公众参与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了河南省民营企业的进出口现状,分析出存在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待完善以及杰出精英的匮乏等问题、提出应健全投资机制、强化企业人才战略等解决方案,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河南省民营企业的进出口给予一定帮助,还可以丰富我国关于河南省民营企业进出口相关的理论体系, 为河南省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同时为我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帮助。

  • 标签: "一带一路" 民营企业 对外贸易
  • 简介:摘要:前阵子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讨论的内容是“表扬教育和批评教育你pick哪一种”,感觉就是二选一的命题。但是我认为教育不是单靠表扬或单靠批评就能达到效果的,有效的教育应该既有及时的表扬也有适当的批评。表扬应该是“对事也对人”,意思是既表扬事做得好,也要表扬从这件事看出来的个性品质,从而肯定学生的自我价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批评时我们应该强调“对事不对人”,即只批评这件事做得不对,与人品性格无关,不能参合伤学生自尊及感受的语言。

  • 标签: 表扬教育 批评教育 教育手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202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重点职业病监测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三门峡市辖区内12 944例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资料,统计不同年份劳动者职业禁忌证及疑似职业病检出情况,统计煤尘、矽尘、苯、噪声、铅、电焊烟尘劳动者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检出情况,统计不同企业规模劳动者职业禁忌证及疑似职业病检出情况。结果2019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均高于202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2020年苯、噪声、铅、电焊烟尘作业人员的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均低于矽尘、煤尘劳动者(P均<0.05)。2019、2020年小型企业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检出率高于大、中型企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大、中、小型企业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均高于202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三门峡市2019-2020年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接触矽尘和煤尘的劳动者及小型企业劳动者的检出率最高。

  • 标签: 职业病 监测 健康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监测结果,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自鲁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鲁山县畜牧局收集2011-2019年人畜布病监测数据,对布病的血清学、病原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9年共调查高危人群15 943人,血清学检测10 834人,阳性检出率为23.11%(2 504/10 834)。其中,2013年布病血清阳性检出率快速增高,2016年后呈下降趋势;男性阳性检出率为25.87%(1 593/6 157),女性为19.48%(911/4 677);年龄主要集中在40~< 70岁,占70.45%(1 764/2 504);各职业中农民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5.97%(2 242/8 634)。不同性别、年龄及职业间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163、27.855、257.412,P均< 0.01)。共分离培养急性期布病病例血样578份,检出布鲁氏菌215株,阳性检出率为37.20%。结论平顶山市鲁山县人间布病的高危人群主要为从事养殖业的中老年男性农民。建议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控制布病的发生和流行。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监测 血清学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特征和流行趋势变化。方法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15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个案信息,应用SPSS 22.0软件描述和分析病例的特征和流行趋势。结果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 10 877例,占HIV/AIDS总数的构成比由2015年的32.6%增长至2020年的35.5%(趋势χ2=81.880,P<0.01);男女性别比1.9∶1(7 105∶3 772),年龄(45.5±15.8)岁,逐年增加(F=5.184,P<0.01),以40~59岁年龄组为主,女性病例中<50岁组的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χ2=69.888,P<0.01);主要分布在HIV早期流行地区(驻马店市、南阳市、周口市、商丘市)和郑州市,与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200个/μl病例集中的地区一致;首次CD4 M(P25,P75)为298(143,462)个/μl,首次CD4 <200个/μl的构成比随时间无明显变化,首次CD4≥500个/μl的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χ2=18.961,P<0.01)。结论河南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总体疫情呈上升趋势,以男性、已婚、初中、农民或民工、40~59岁为主,提示需关注农村地区和中年人群,结合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特点,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控制艾滋病传播。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异性性传播 非婚 非商业
  • 简介:[摘要] 目的:了解全省2017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知晓率情况,为提高居民知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抽样方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有效问卷2705份。采用描述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城市居民知晓率整体高于农村居民。在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渠道中,主要由基层医生告知;居民对运动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和改善睡眠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吸烟可以诱导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率相对较低。结论:加强农村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提高项目宣传力度,加大疾病诱因宣传。

  • 标签: [] 河南省 城乡居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知晓率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古今中外的实际例子,考察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将它们整合起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标签: []教育理念 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 整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河南地区人群中阿司匹林代谢相关基因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检测法对2019年1月至12月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115名健康体检者的PEAR1(rs12041331)基因型进行检测。115名健康体检者中,男性69名,女性46名,年龄(40.0±3.5)岁。结果共发现PEAR1有3种基因型,即AA、GA和GG型,每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2.17%(14/115)、46.09%(53/115)和41.74%(48/115)。将试验结果进行Hardy-Weinberg定律的吻合度测验,通过计算检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χ2=1.24,P=0.362)。结论河南地区人群中PEAR1具有基因多态性,其中GA型为较常见的基因型。

  • 标签: 阿司匹林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 基因多态性 频率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抗病毒治疗(ART)≥15岁HIV/AIDS的死亡状况,为降低HIV/AIDS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02-2019年河南省开始ART≥15岁HIV/AIDS,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死亡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共72 986例HIV/AIDS,死亡16 634例,死亡病例以年龄≥40岁(68.5%,11 393/16 634)、男性(62.6%,10 419/16 634)、血液传播感染(71.7%,11 927/16 634)、农民/农民工(91.7%,15 249/16 634)为主。以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为主(73.7%,12 261/16 634),病死率为16.8%(12 261/72 986)。34.6%(4 237/12 261)的HIV/AIDS在开始ART第1年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开始ART第10年和第18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3%和71.8%。≥15岁HIV/AIDS开始ART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200个/μl的比例为45.5%(30 432/66 89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基线CD4<200个/μl组和200~个/μl组的死亡风险分别是≥350个/μl组的1.78倍(95%CI:1.64~1.94)和1.24倍(95%CI:1.13~1.36);基线有症状的死亡风险是无症状的1.25倍(95%CI:1.16~1.35);最近1次病毒载量值≥1 000拷贝数/ml的死亡风险是<1 000拷贝数/ml的7.09倍(95%CI:6.65~7.54)。结论2002-2019年河南省ART≥15岁HIV/AIDS的死亡病例以血液传播感染和农民/农民工为主,艾滋病相关疾病是导致HIV/AIDS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河南省逐步推行ART策略,HIV/AIDS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的生存率。应继续加强CD4检测工作,尽早纳入符合条件的HIV/AIDS进行规范化ART,以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死亡状况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入职男护士生涯适应力现状,探讨转型冲击对新入职男护士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促进其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7年6月—2018年8月选取河南省5所三级医院的122名男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问卷、新护士转型冲击量表、中文版生涯适应力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描述、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2%。结果118名新入职男护士的生涯适应力总均分为(3.39±0.52)分,转型冲击总均分为(3.51±0.63)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编制、工作时间、心理方面影响新入职男护士的生涯适应力水平(P<0.05)。结论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新入职男护士的生涯适应力和转型冲击水平,对于转型冲击水平较高的男护士应帮助其及时适应工作岗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稳定护理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护士,男 转型冲击 生涯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