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日,在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上发布了2011《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报告显示,由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和福建省亚热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协办的《亚热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影响因子达1.176,在地理学类28种期刊中排名第7位。

  • 标签: 热带资源 影响因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环境 学报 福建师范大学
  • 简介:我国的设施园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已成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一个新的增长点。目前,设施园艺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的生产,其中以节能日光温室、普通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发展最快。现代化的园艺设施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连续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率,高效、均衡地生产各种园艺产品。

  • 标签: 设施园艺 发展前景 沿海地区 亚热带 节能日光温室 广西
  • 简介:我省南亚热森林公园植物因人为破坏严重,现多演替为次生人工林,林相破碎,森林景观资源质量差,无法满足森林旅游的要求.文章以泉州森林公园为例,从点、线、面绿化3方面入手,探讨亚热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方法,旨在为森林公园植物改造提供借鉴.

  • 标签: 南亚 热带森林公园 植物景观 改造方法 次生人工林 景观资源
  • 简介:摘要:大型储罐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是焊接安装,其与储罐在使用中的质量及使用寿命紧密相关。在开展焊接工作过程中,必须合理应用焊接工艺技术,保障焊接技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从焊接过程中降低可能的技术风险因素,所以加强焊接技术控制,对大型储罐的焊接操作进行优化,以此保障大型储罐焊接效率、应用质量的提升。

  • 标签: 大型储罐 焊接工艺 焊接效率
  • 简介:摘 要:本文研究在南部非洲亚热高海拔昼夜大温差地区气候、环境条件下碾压混凝土的工艺技术,包括碾压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试验及选用,配合比及外掺材料的调整,工艺技术、在昼夜温差大、气温变化快情况下,如何保护碾压混凝土的层间结合强度,配合比在气温急剧变化情况下的调整方法,有效的温控措施等,总结碾压混凝土经验技术,探索加快碾压混凝土浇筑速度和碾压混凝土质量的保证措施,为今后类似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碾压混凝土技术提供参考。

  • 标签: 亚热带 高海拔 昼夜大温差地区 碾压混凝土
  • 简介:2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综上所述,西部山区农业气候等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的综合整体优势,并有联系东西部经济、向西南周边国家开放的区位战略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最大、效益最高和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开发前景广阔。其开发利用途径讨论如下:

  • 标签: 农业气候资源 开发利用途径 亚热带山区 经济发展潜力 中国热带 战略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热山岳丛林地官兵因眼外伤住院期间的心理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科就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2例部队官兵因眼外伤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方法,缓解由于眼外伤住院期间的各种心理问题。结果研究表明,有35例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20例期望、40例焦虑烦躁、17例悲伤失望,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总有效率为96.43%。患者的医丛性提高,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对患者心理的干预,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早康复。

  • 标签: 亚热带 部队官兵 眼外伤 心理
  • 简介:亚热资源与环境福建省实验室是2003年福建省批准成市的省重点实验事,挂牌依托单位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现拥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自然地理、生态学、水土保持等7个硕士点以及国家地理学理科基地。现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教授18人,

  • 标签: 重点实验室 热带资源 福建省 环境 福建师范大学 简介
  • 简介:调查了福建省南靖乐土南亚热雨林及周边药用蕨类植物有22科34属38种.其中桫椤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凤尾蕨科、乌毛蕨科、鳞毛蕨科为该区系的重点科,区系成分具古老性,保留有许多较原始的科,在系统发育上具有比较好的条件,在其进化上有连贯性.本区系有明显的热带性,同时具有强烈的热带亚热过渡性.分析了其植物区系组成和区系地理成分组成特点,对其利用价值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资源提出了建议.

  • 标签: 福建 南靖乐土南亚热带雨林 蕨类植物资源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药用蕨类植物
  • 简介:城市作为人类栖息的主要场所,其含有丰富P源的城市绿地土壤受到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为了探讨亚热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全P含量的分布特征,于2010年9--12月对福州市典型城市片林与草坪土壤全P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绿地40cm以上土壤全P含量平均值为0.61g·kg^-1,其中城市片林和草坪土壤全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64g·kg^-1和0.58g·kg^-1;人为活动直接导致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全P垂直分布规律不同:不同植被类型对城市土壤全P含量影响不同.土壤的人为扰动和植被类型及其生长年龄是影响亚热城市绿地土壤全P垂直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 标签: 亚热带 城市片林 草坪 土壤全P
  • 简介:摘要亚热山岳丛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可直接影响战伤伤员的救治结局,该环境下的战伤救治策略必须与平原地区有所区别。合适的训练模式是提高当地战伤救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完成亚热山岳丛林地区战创伤防治研究成果转化的关键渠道。然而,目前相关现状和问题尚不明确。笔者以云南亚热山岳丛林地区为例,结合文献分析和赴云南边境调研工作的基础,对该地区战创伤救治培训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 标签: 亚热带 山岳丛林 创伤和损伤 治疗 培训
  • 简介:人工经济林在中国南方种植面积大,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工经济林生态系统受人为周期性经营活动影响比较大,是重要的流动性碳库.因此,选择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本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和锥栗(Castaneahenryi)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毛竹林5.91~19.18g.kg-1、柑橘5.70~13.31g.kg-1、锥栗3.84~10.78g.kg-1,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3种林地0~20cm、20~40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40~60cm、60~80cm、80~100cm各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种林地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对数方程对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进行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C/N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全N含量的相关性最好(P〈0.05).

  • 标签: 有机碳含量 垂直分布 柑橘 锥栗 毛竹
  • 简介:为探索EGFP荧光绿茧转基因家蚕品系与常规品种进行杂交时,其F1代的EGFP外源基因在杂交过程中的表达量和稳定性,笔者利用创新育成的亚热型EGFP荧光绿茧转基因家蚕品系进行杂交组配测试。结果表明:转EGFP家蚕品系与常规白茧品种杂交,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有差异,造成绿茧比率各不一样;但利用已经纯合、外源基因表达量高的转EGFP家蚕新品系进行品系间二元杂交,其F1绿茧率高达100%;与常规白茧品种进行二元杂交测试,其F1代绿茧率高达90%以上;与常规白茧品种进行三元杂交测试,其F1代大多组合的绿茧率达到75%以上;测试杂交组合的结茧率、全茧量及茧层率等主要经济性状与两广二号相仿。

  • 标签: 转基因 家蚕品系 杂交组配
  • 简介: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创造了一个能够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的适宜的根际环境,是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保障之一。植物根系除了吸收营养元素外,还不断地向根际环境分泌大量化合物[1],这些由根系不同部位分泌产生的无机离子或小分子有机物统称为根系分泌物[2]。植物根系的分泌作用是其适应胁迫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根系分泌作用,植物与根际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3]。由于大多数根系分泌物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它是驱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有机碳源[4]。

  • 标签: 根际环境 植物生长过程 米槠 分泌作用 有机碳源 森林生态系统
  • 简介:以建瓯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JCL)、罗浮栲(Castanopsisfabri)林(JCF)、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林(JCC)及武夷山的米槠林(WCC)不同层次土壤(0~10cm,10~20cm)为对象,用45mL去离子水(相当于189mm降雨量)分3次(每次15mL)淋洗厚度约1.8cm土壤,研究模拟降雨条件下表层土壤渗滤液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浓度和光谱学特征,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0~10cm土层,杉木人工林淋滤液中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显著高于3种天然林,分别是JCF、JCC、WCC的3.5、1.5、2倍,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腐殖化程度及荧光效率(Feff)值低于3种天然林;在10~20cm土层,4种林分的DON和DOC无显著差异,但杉木人工林的腐殖化程度及Feff值低于3种天然林。在不同植被类型中,0~10cm土层的荧光同步光谱腐殖化指数(HIXsyn)值均大于10~20cm,而Feff值均小于10~20cm。综合3种光谱分析表明,3种天然林土壤淋滤液DOM含量更高,结构更简单;杉木人工林土壤淋滤液DOM含有较多木质素等不易分解的物质。与10~20cm层土壤相比,0~10cm层土壤DOM中含有更多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物质。

  • 标签: 中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杉木人工林 DOM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
  • 简介:可溶性有机质(DOM)是土壤有机质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土壤有机库中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部分,它参与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腐殖化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等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因此,在调节土壤养分周转和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采用水浸提法,结合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探讨了亚热米槠人促林(AR)、米槠次生林(SF)、杉木人工林(CF)的土壤DOM的数量和光谱特征,以期深入评价森林转换对不同林分土壤肥力及其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分A层土壤DOC、DON浓度均高于B层。B层土壤中,米槠人促林的DOC浓度显著低于其他2种林分(P〈0.05),而各林分A层土壤的DOC和DON浓度并无显著差异。各林分A、B层土壤DOM的芳香化指数无显著差异。米槠次生林A层土壤DOM的荧光发射光谱腐殖化指数(HIXem)、荧光效率(Feff)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分(P〈0.05),其HIXem分别是米槠人促林、杉木人工林的1.3、1.2倍,其Feff分别是米槠人促林、杉木人工林的2.7、2.5倍。三维荧光光谱表明,各林分A层土壤DOM主要以类腐殖酸物质为主;B层土壤中,米槠人促林和杉木人工林以类蛋白物质为主。各林分土壤的荧光指数(FI)均大于1.4,且B层土壤DOM的鲜度指数(β∶α)均高于A层。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米槠人促林土壤DOM没有羧酸的吸收,土壤pH最高;而米槠次生林土壤羧酸的相对含量最高;杉木林土壤DOC含量少,芳香化合物、羧酸等难分解物质相对富集。综合来看,除了建群树种的影响外,林下植被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也很突出。

  • 标签: 可溶性有机质 芳香化指数 腐殖化指数 三维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