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内、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1例先天性CAF患儿的临床资料,位年龄2.2岁(0.1~14.0岁);位体质量18.3 kg(3.2~55.8 kg);其中男37例(52.1%),女34例(47.9%)。按治疗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介入封堵组(30例)和外科修补组(41例),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法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71例患儿,70例可闻及心脏杂音,2例有活动后胸闷胸痛表现,另有5例平素易反复呼吸道感染。30例患儿行介入封堵术,其中22例(73.3%)术成功关闭瘘口;41例患儿行外科手术,均成功关闭瘘口(100.0%),2组关闭瘘口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科修补术后死亡1例(2.4%),且术后随访过程中有2例(4.9%)因残余分流量渐大再行封堵术治疗。末次随访时2组治疗后存在微小残余分流者均为2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71例患儿术后存在血栓形成2例(2.8%)。结论儿童先天性CAF患者多以心脏杂音为主要体征,部分患儿因分流量大,导致肺血增多可有频繁呼吸道感染,极少数患儿因冠状动脉窃血导致心肌缺血引起胸闷、胸痛;介入封堵及外科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CAF均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介入治疗 手术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07年7月-2012年3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1例葡萄膜炎患者,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41只眼),对照组34例(38只眼),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37例患者,治愈22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1.9%,对照组34例患者,治愈17例,好转7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0.6%。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的疗效显著优于西医治疗,P<0.05。

  • 标签: 葡萄膜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多西他赛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2008—2013年该院多西他赛致不良反应报告71例,对患者性别、年龄、联合用药、ADR发生时间、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患者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生21例(29.58%),联合用药36例(50.70%);ADR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症状最常见,发生时间集中在用药后10min内;新的和严重ADR共发生31例(43.66%)。结论临床应加强多西他赛致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严重ADR的发生。

  • 标签: 多西他赛 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左心衰竭患者血液透析过程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71例高龄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评价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心理压力得到减轻,生存时间得到延长。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血透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

  • 标签: 高龄 左心衰竭 血液透析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应用中医疗法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科室在既往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接诊的14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并按照治疗内容的不同将患者分组,其中A组70例患者均为单一接受复位固定治疗的患者;B组71例患者均为在A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增加口服中药治疗的患者。结果B组患者无论是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还是在临床疗效方面与A组患者比较,均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临床在面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时,对其实施中医治疗与复位固定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是非常理想的,此法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复位 中药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肺部结核病形成空洞者并不少见,而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痰涂片阳性检出率非常高。本文通过对71例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医学影像学资料及其痰涂片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首先,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痰涂片阳性检出率确实非常高;同时,痰涂片阳性的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医学影像学信息显示一些共同特点。为此,读医学影像学资料对高度考虑空洞型肺结核、痰能检出结核菌的病人应进行认真、仔细、反复的痰涂片检查,提高空洞型肺结核病人的痰涂片阳性检出率,为结核病控制和肺部空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空洞型肺结核 痰涂片阳性 检出率
  • 简介:目的 观察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CCMD-2-R有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BPRS总分≥18分 ,服用利培酮满12 wk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分别用治疗前 、后BPRS总分的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71例在治疗12 wk后平均减分率为(64.2±9.2)%,其中痊愈率9.9%(7/71),显效率84.5%(60/71),进步5.6%(4/71),无效0(0/71),总有效率为94.4%。结论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

  • 标签: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对直肠类癌病例的诊治分析,探索较为合适的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1例局部切除后行补充手术的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位随访64个月(1~352月)。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直径与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的直径与有无肌层浸润相关(P〈0.001),肿瘤直径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肿瘤直径≤1cm时,发生肌层浸润的机率为3.6%,淋巴结转移的机率为5.4%;肿瘤直径〉2cm时,发生肌层浸润的机率为75%,淋巴结转移的机率为50%。结论对于局部切除后的直肠类癌,如存在肌层浸润、直径大于2cm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建议应行补充根治术;如仅为局部残留,则行补充局部切除术。

  • 标签: 直肠肿瘤 类癌瘤 局部切除 补充切除
  • 简介:目的研究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及治疗。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桂林市中心血站采用直接、间接抗人球蛋白法及吸收放散试验对71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进行实验诊断,并根据实验结果对患儿进行治疗。结果在71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ABO新生儿溶血病67例,占94.36%;其中需换血治疗3例,占ABO新生儿溶血病中的4.47%;RH(D)新生儿溶血病4例,占5.64%,均行换血治疗。结论部分ABO新生儿溶血病患者需进行换血治疗,RH(D)新生儿溶血病全部需换血治疗。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实验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71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儿科败血症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不同年龄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变化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71例中新生儿35例(占49.30%);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新生儿居多;新生儿组白细胞可无明显改变,CRP升高与细菌感染相关,与年龄无关;在病原体构成上,以革兰阴性菌较多(占54.93%),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占19.72%);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100%耐药。结论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各异,血白细胞改变不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CRP升高较白细胞变化灵敏,及时行血培养可明确诊断;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菌较多,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早期积极治疗可得到满意疗效。

  • 标签: 败血症 危重症 急救 儿童
  • 简介:目的对EV71-IgMELISA法和EV71RNART-PCR法检测肠道病毒71型进行比较。方法采用EV71-IgMELISA法和EV71RNART-PCR法分别对553例手足口病临床确诊患儿的静脉血和咽拭标本进行检测。结果EV71-IgMELISA法阳性率35.62%(197例)高于EV71RNART-PCR法阳性率18.63%(103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9.56,P〈0.001)。EV71-IgMELISA(-)且EV71RNART-PCR(-)有329例,同时EV71-IgMELISA(-)且EV71RNART-PCR(+)有24例,进一步表明两种方法结果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3.11,P〈0.001)。结论EV71-IgMELISA法具有高敏感性,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 标签: RT-PCR法 ELISA法 EV71 检测结果 手足口病 RN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小核糖核酸(miRNA)在肠道病毒71型(EV71)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自2018年4月至9月收治的30例EV71型HFMD患儿,另按1∶1比例筛选同期于本院接受定期健康检查且无感染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TaqMan低密度阵列(TLDA)筛选miRNA,选取上调差异最显著的10个miRNA进行分析,比较两组miRNA表达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NA对EV71型HFMD的诊断价值。结果TLDA分析选取miR-148a、miR-628-3p、miR-143、miR-324-3P、miR-206、miR-545、miR-140-5p、miR-597、miR-455-5p、miR-362-3p 10个miRNA;两组miR-206、miR-545、miR-59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V71型HFMD患儿miR-148a、miR-628-3p、miR-143、miR-324-3P、miR-140-5p、miR-455-5p、miR-362-3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miRNA诊断EV71型HFMD的AUC值为0.627~0.993,其中miR-143诊断HFMD的AUC值最高(0.993),以8.62为阈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0%、96.70%。结论miRNA在EV71型HFMD患儿呈异常表达,尤其是miR-148a、miR-628-3p、miR-143、miR-324-3P、miR-140-5p、miR-455-5p、miR-362-3p,或可作为诊断EV71型HFMD患儿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微小核糖核酸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评估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在手足口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21年0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7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样本,分别检测其的EV71 IgM抗体、肠道病毒核酸、EV71特异核酸,观察在手足口病早期(1-5d)三种诊断方式的阳性检出率。结果:手足口病实施EV71 IgM抗体检测,可以在感染首日取得65.38%的阳性检出率,2d检出率为70.59%。3d检出率为79.82%,4d检出率为84.38%,5d检出率为92.00%,6d检出率为91.78%,而肠道病毒核酸方式需要在3d才能够进行一定检出,检出率为32.11%相对较低,峰值为5d检出率为80.00%,EV71特异核酸检测则需要在4d才可以大规模的检出阳性,检出率为60.94%,检出峰值为82.00%。结论:在手足口病早期发病中,第一日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即可检出,且检出峰值超过90%,是早期手足口病诊断的良好参考标志物之一。

  • 标签: 手足口病 早期诊断 免疫球蛋白M 肠道病毒71
  • 简介:摘要:麻醉是医学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成绩,其出现使得外科手术得以大范围应用,并且治疗安全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作为一个复杂的学科,患者以及家属自然无法洞悉其本质,但是对麻醉做一些千层面的了解仍然十分必要。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对麻醉展开了分析,并且进一步对麻醉工作的分类和适用环境加以讨论,对于加强该领域的认知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国际疾病分类系统在国际上经过多次不断的修正编审,是一套较完整的科学分类法,具有专业性强、知识面广、实际操作难等特点。这就要求编码人员要熟练掌握ICD-10的编码规则,特别是优先分类章的使用原则,灵活应用相关书籍的检索功能多方面多途径地查找,并养成详读病案资料的好习惯,遇到疑难问题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使编码准确率不断提高。

  • 标签: 国际疾病分类 ICD-10编码 优先分类章 编码规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过为儿童接种手足口疫苗(EV71型)对于预防手足口病发生的实际价值。方法:样本抽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3年6月,地点为我院,均为自愿进行疫苗接种的适龄儿童,样本数量共计200例,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为100例,观察组儿童均接种手足口疫苗(EV71型),对照组儿童则未进行手足口疫苗接种处理,记录儿童随访期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并统计观察组儿童疫苗接种后发生的局部反应或者全身反应。结果:随访12个月内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观察组为%,对照组为%,P<0.05;观察组儿童疫苗接种后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结论:通过为儿童接种手足口疫苗(EV71型)对于降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有重要作用,且该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尚可,值得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手足口病 儿童 手足口疫苗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