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回族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是双元的——通过自身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教育手段实现民族文化传承,通过主流社会教育手段谋求主流社会认同与环境氛围相适应。”就是说,作为回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回族家庭教育,其教育中心是一方面通过家庭教育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而另一方面就是与主流教育的接轨。这样,就使得回族家庭教育形成了“念经与念书”的两难抉择。

  • 标签: 家庭教育 有机结合 习惯法 民族文化传承 教育手段 回族教育
  • 简介:'苏州公园'是苏州第一个现代公园和民国时期最主要的公园。作为新兴城市公共空间,政府和士绅意图以之教化和规训民众,而民众和社团则将其作为展演的舞台。公园作为一个社会活动空间和想象空间,成为民国时期苏州市民体验现代性的场所。

  • 标签: 民国 苏州公园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蒋维乔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新式知识分子,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过渡时代",一个痛苦转型的时代,而其所处的生存空间——上海,也处于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化都市转型的状态。本文以蒋维乔的日记为线索,讨论随着身份的转型、生存空间的改变,其日常生活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 标签: 过渡时代 知识分子 日常生活 上海 蒋维乔
  • 简介:近代上海处于早期工业化阶段,新的都市家庭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社会,从而引发了家庭结构的变化。整体而言,近代上海家庭尤其是职员、专业人士等中产家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小家庭趋势。在这过程中,渐渐趋向原子化的小家庭从庞杂的社会中退却,家庭成员对情感和亲情日益关注。家庭生活不可避免地处于生活的中心位置。这种小家庭模式放在彼时的全球视野中看也是新鲜事物,反映了近代上海与世界的大融合。上海小家庭所承载的"现代生活"超越了地域和民族限制,是一种更为广阔和普遍的经历。

  • 标签: 小家庭 上海现代性 家庭史 家庭合理化
  • 简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多方面的,规范这种家庭伦理关系的有三种力量,第一,国家奉行的儒家意识形态价值,亦即礼制文化的要求,它是一种正统舆论力量;第二,浸润着儒家礼制文化的成文法典——唐律的有关规定,它是通过国家权力强制保证的约束力量;第三,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角色要有更多的人情意味,形成某种习俗和惯例,可以视之为文化上的小传统。但是,这三种力量并非总是形成合力,有时会形成某种张力。本文试图从唐代父母的角色出发,在讨论家庭关系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纲常伦理(大传统)、成文法律(国家权力)与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小传统)之间的张力与统一。

  • 标签: 唐代 家庭史 父母 子女
  • 简介:宋代社会中,获取奁产陪嫁是女儿间接参与娘家家产分配的最常用方式.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中国古代女性而言,它的作用尤为重要.终宋之世,以妆奁嫁女是为法律所规定并为社会所认可的.当在室女的奁产权受到侵犯时,她们甚至不惜采用诉讼这一大多数中国人所不愿面对的方式,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些诉讼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自身所具有的法制观念和经济观念.

  • 标签: 宋代 奁产 家产分配 在室女 诉讼行为
  • 简介:中国古代成文法典的制订和公布较晚,奴隶社会中的婚姻家庭关系,主要是由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以及为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来调整的。奴隶制的婚礼和家礼,是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最重要的形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调整婚姻家庭关系也是礼法并用的。法典所规定的,主要是那些与刑相关,即一旦违反便处之以刑的问题,其他方面则一概委诸于礼。某些有关婚姻家庭的礼,实际上起着婚姻家庭法的作用。或者说,为国家所认可的某些婚礼、家礼,在广义上也是婚姻家庭法的组成部分。本文所讨论的正是妇女在广义的婚姻家庭法上的地位问题。

  • 标签: 古代婚姻 中国妇女 婚姻家庭法 “七出” 中国古代 婚姻家庭关系
  • 简介:共同注意是从小开始亲子沟通的一个基础。此项研究透过54个家庭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对实景模型馆的探索体验,探讨了加强共同注意将会如何引起学习的强化。本文作者使用2×2的析因设计,检验了两种旨在增进父母跟孩子(5-8岁)对实景模型里的实物的共同注意的干预措施。在一种干预里,家庭使用手电筒去探索昏暗的实景模型,由此限制其视野;在另一种干预里,研究者给家庭提供引导标示提示,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实景模型的特征上。结果显示,相较于控制器,用手电筒去探究实景模型馆的家庭明显更可能形成共同注意;而且,这些家庭一旦建立对某物的共同注意,他们就更可能参与到对此物的学习谈论中,由此表明在基于实物的学习环境里,比如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相对简单地操作共同注意是一种支持家庭学习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博物馆 共同注意 学习谈论 家庭学习 亲子交流
  • 简介:在现代社会,电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人们通过电视获取生活信息、模仿生活样式,电视藉此促使人们的消费、闲暇、交往以及家庭生活不断发生变化。文章以曲水县茶巴朗村为例,以电视与西藏乡村日常生活为基本研究内容来探究电视在西藏乡村日常生活变迁中的作用。

  • 标签: 西藏 电视 日常生活
  • 简介:地名是人们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人与空间建立特定联系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群体基于各自的立场,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名观,形成'土名'和'正名'并立、'一地多名'或'一名多地'共存的现象。对地名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发掘蕴涵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政治文化逻辑。福州历史上的城门名、街巷名和弄堂名,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地名生产与变动机制:城门名由官方主导,传递着正统的价值观,起着维护政治权威和强化官方统治的作用;街巷名则是官方与民间长期博弈的领域,呈现出'正名'与'俗名'二元并存和互相竞争的态势;弄堂名是'土名'的世界,官方无意也无力对'土名'的生产和使用加以干涉。福州地名的个案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日常生活中的政治逻辑的理解。

  • 标签: 福州 地名 俗名 土名 地名政治
  • 简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始终受到历代统治者及社会大众的重视。先秦时代,儒家就指出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强调家庭管理的好坏直接关涉到国家统治秩序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并提出儒家伦理思想的总纲领,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便成了中国传统家教的指导原则。

  • 标签: 家庭教育 家教 先秦时代 中国 指导原则 继承
  • 简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向有"夫为妻纲"的说法,这是指丈夫在家庭中具有主导、决定性的作用.入赘婚相对于正常婚姻是一种异变.本文利用清代档案文书及其他资料,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考察,以期对赘婚制家庭关系有较全面的了解.

  • 标签: 清代 赘婿 家庭
  • 简介:家庭体现着以两性和血缘为特征的社会关系.作为土族这样一个极其重视家庭功能的社会群体,家庭婚姻价值观既是其民族文明中最具特色、极具稳定传承性的文化元素之一,也是对社会生活变化反映最为敏锐、接受文化影响最为丰富的内容之一.我们知道,土族文化不像汉藏等民族文化以一种文字的形式为纽带而表现其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从土族文化系统的形成过程看,是以其明显的复合性和开放性而显现个性.

  • 标签: 家庭价值观 社会转型期 婚姻价值观 土族文化 民族文化 社会关系
  • 简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向有“夫为妻纲”的说法,这是指大夫在家庭中具有主导、决定性的作用。入赘婚相对于正常婚姻是一种异变。本文利用清代档案文书及其他资料,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考察,以期对赘婚制家庭关系有较全面的了解。

  • 标签: 清代 入赘婚 家庭关系 赘婿地位 非主流婚姻
  • 简介: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下称“纪念馆”)珍藏着一套较完整的毛泽东的家庭生活账簿,是其日常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物资供应十分紧张,为了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国家实行生活物资定额供应政策。

  • 标签: 毛泽东同志 家庭生活 账簿 精神 物资供应 生活情况
  • 简介:《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理;《孝经》中,事亲之孝只是立论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内容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因此,《孝经》完成了儒家孝道由家庭伦理向政治理论的关键性转变。秦汉以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的正是《孝经》之"孝",因此,其与原始儒家孝道思想渐行渐远也就不足为怪。

  • 标签: 《孝经》 孝治 家庭伦理 政治伦理
  • 简介:《布洛陀经诗》不仅是壮族麽教的一部经典代表,更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经诗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既来之于壮族人民的实践又渗透并指导着壮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它集中体现在解决以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冤仇上。笔者试图通过对壮族家庭伦理特质和伦理原则的挖掘,突出“家和万事兴”是壮族人民家庭和社会观念中最重要的主题及其现实价值与意义。

  • 标签: 布洛陀经诗 家庭伦理 祭神解冤…
  • 简介:幸福不仅是个人的心愿,也是城市管理者的执政目标之一,因此,对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通勤时间过长所带来的心理影响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通勤时间对于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通勤时间对于个人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个人通勤时间的增加,个人幸福感也随之降低。通勤时间与生活满意度也同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也证明了结论的稳健性。通过进一步考察通勤时间负面影响的异质性发现,通勤时间对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存在差异,对于个人收入高、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高的居民而言,通勤时间所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更大。因此,政府应重视通勤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致力于提高交通效率。

  • 标签: 通勤时间 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