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贬谪儋耳三年的地理体验使得苏轼对海南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认识经历了抵触——适应——接受——眷恋的过程,也使经历人生最低谷的苏轼在思想、诗风、心态诸方面也完成了最后的转型与超越。苏轼笔下的海南环境描写不仅是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也集中折射了一代思想家与文学家"得江山之助"和对"南荒"之地深刻的地理体验与美的发现。其中既有对海南地理环境与人生命运的哲学思考,也有对海岛文化的诗意张扬。

  • 标签: 苏轼 海南 地理体验 文化心态
  • 简介:摘要:纷繁绚丽的唐代诗苑中,杜甫无疑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在诗歌中以满纸血泪书写着唐王朝的盛衰之变与自己在人海中的辛酸飘渡。多次出现于杜诗中的“孤舟”意象,不论从写实还是象征的角度,都是对于历经风雨沧桑后晚年杜甫孤独意识的一种注解。“孤舟”承载的是晚年杜甫浓厚的孤独和随之而来的对于死亡的惶恐及飘落之痛。从“孤舟”流露出的孤独意识,是杜甫故园难归、壮志未酬和生命衰谢的各种孤独情绪相互发酵的结果。这种孤独意识不仅仅影响着杜甫的诗歌创作,也对后世文人产生着深远影响,为中国文学中那个孤独者的长廊书写出了浓墨重彩的绚丽一笔。

  • 标签: 晚年杜甫,“孤舟”,孤独意识,影响
  • 简介:《致(社会明镜)杂志的读者和撰稿人》一文,是恩格斯关于新闻期刊工作原则的最早论著,由他与德国早期社会主义者莫泽斯·赫斯(MosesHeB)合写。赫斯是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和《德法年鉴》的撰稿人,当时与马克思的思想较为一致。该文写于1845年1月底,发表于1845年7月《社会明镜》创刊号上。中译文首次发表于197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413-417页。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社会主义者 期刊工作 撰稿人 读者 杂志
  • 简介: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些问题既是人们所关心的理论问题,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感觉一下恩格斯的思路,或许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

  • 标签: 恩格斯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内蕴于其共产主义思想,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研究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社会和谐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标签: 社会和谐思想 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
  • 简介: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在英国博物图书馆中的学习和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实践,展示了伟人的学习态度,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指出了在当代我们应该如何从中汲取力量,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新世纪.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学习生活 治学精神 学习态度 人格
  • 简介:国家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首先论述《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曾使受黑格尔主义影响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观产生了动摇,开始审视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进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开始解决"使他产生苦恼的疑问",对黑格尔的国家观进行了批判分析;最后进一步对马恩国家理论的飞跃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国家 质疑 批判 飞跃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的政治领域,女性逐渐表现出了与男性不同的政治偏好,并最终展现为她们独特的政治行动,形成了当今性别政治所关注的“性别差”。对于这一现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关于女性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角色理论有很强的解释力。而这种解释力来源于恩格斯不仅仅将女性主义看作流于形式的权利呼吁,而是将女性看做一种独特的权力类型和政治资源,并且把女性对公共生活的参与视为女性权力的真正来源。

  • 标签: 性别政治 女性权力 政治资源 公共事业 家庭
  • 简介:回顾总结恩格斯在人道主义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恩格斯哲学的历史与逻辑,而且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以及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在面对人道主义时始终秉持着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双重界分,在批判和解构人道主义历史观之逻辑前提与论证思路的同时,并没有舍弃在价值观层面上的人道精神、人道原则与人道理想。即便对于人道史观,恩格斯也经过了一个从原初认同到批判超越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的实现得益于唯物史观的创立,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入。正是在后者的基础上,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与科学的唯物史观实现了更高层面上的共存和统一,由此,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得以证成。

  • 标签: 恩格斯 人道主义 历史观 价值观 政治经济学批判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以斐迪南·拉萨尔的"革命历史悲剧"表现的悲剧性冲突为例,阐发了他们的悲剧美学原理,即恩格斯的著名论段: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马、恩的悲剧冲突论概括了一切类型的悲剧性冲突的内容意蕴的实质,揭示出悲剧冲突的内在规律,具有其他悲剧论所没有的独到之处.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悲剧美学原理 悲剧观念 情节 悲剧文学
  • 简介: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他们对历史教育的地位、目的、原则、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教育思想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历史学习教育的根本遵循。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历史教育
  • 简介:<正>张竞生1888年2月20日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浮滨区桥头乡大榕铺村,原名江流、公室,少年时先后考入丘逢甲创办的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张竞生早年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南方议和团首席秘书,参与南北议和谈判。张竞生是民国第一批留洋博士,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生平著述与译作甚丰,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是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学家、

  • 标签: 张竞生 文妖 丘逢甲 广东省饶平县 岭东同文学堂 桥头乡
  • 简介:晚年毛泽东对唯物史观的发展与贡献武育香关键词毛泽东,唯物史观,发展一、根据时代的特点,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理论毛泽东曾经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他说:“现在是全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全世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主义走向胜利的历史时代”...

  • 标签: 毛泽东 唯物史观 发展
  • 简介:列宁晚年面对执政和发展新主题的凸显,对国家治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他晚年国家理论一次新的飞跃。列宁晚年对国家治理的探索涵盖了对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多种经济形态的治理、以权力监督为核心的政治治理、以提高教育水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的文化治理以及以中央委员会的建设为核心的执政党治理等各个方面。列宁晚年对国家治理的探索体现出了第一个夺取国家政权的共产党的执政思维的增长以及对这种执政思维增长的制度性适应,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源头。

  • 标签: 列宁晚年 国家治理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
  • 简介:孙中山的“主权在民”思想形成于辛亥革命时期,其基本内涵尚属于旧的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范畴,在实践过程中也遭到严重挫折。处于困境中的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真诚帮助和支持下,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开始抛弃资产阶级代议制,从制度层面设计出一套人民管权、政府管治的新体系,把“主权在民”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 标签: 孙中山 主权在民 发展
  • 简介:过去的教训和"文革"后的处境,使丁玲晚年的创作心态变得复杂而又矛盾.矛盾的创作心态使丁玲晚年的作品呈现了外在表现和内在价值不一致的现象.其作品外在表现为政治性的面目,内在价值却表现为丁玲对女性问题的执着关注和对封建专制主义、宗派主义的强烈反抗.

  • 标签: 创作心态 价值 文本 政治性 矛盾 作品
  • 简介:本文以党崇雅传世诗集《鹃失啼》为据,分析研究了党崇雅晚年心态,认为诗作表达了亡国之恨、失节之悔和丧子之痛。

  • 标签: 明清史 党崇雅 鹃失啼
  • 简介:J67-2“晚年时期的鲁迅”邮票的原照是沙飞于1936年10月8日下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下称“展览会”)会场上拍摄的,为鲁迅生前拍摄的最后一组照片中的一张(图1),离他逝世仅11天。这也是张克让选用它作为“晚年时期的鲁迅”邮票图稿蓝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 标签: 晚年时期 鲁迅 邮票图稿 展览会 青年会 拍摄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