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哈密沁城青石一带原划为上石炭统居里得能组中解体出一套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岩石组合为变玄武岩、阳起石片岩、变凝灰岩,变酸性凝灰岩、变火山灰凝灰岩、霏细岩、流纹岩、变岩屑砂岩、千枚岩等,为玄武岩.流纹岩组合,安山岩较少,具双峰式火山岩特征,为裂谷型火山岩组合.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为碱性玄武岩系列,钠质类型,成熟度低,与裂谷火山岩吻合,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为轻稀土富集型,δEu=0.88-0.98,为Eu平坦型,具幔源岩浆特性.微量元素比值蛛网图具大陆板内裂谷玄武岩特征.构造环境判别显示为大陆裂谷环境,具高原火山岩向裂谷演化特点.同位素Sm—Nd测量年龄为707~757Ma,为早南华世.该套火山岩特征为裂解型的裂谷火山岩,并可与库鲁克塔格地区贝义西组对比,所以这套火山岩时代定为南华纪,新建下南华统青石组是古亚洲洋南华纪裂解时产物,为吐哈地块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 标签: 青石峡组 大陆裂谷 双峰式火山岩 哈密沁城
  • 简介:鸭儿M油藏具有断层发育、饱和压力低、边水极弱等特征,为了准确把握该油藏最佳注水时机,必须实时准确掌握地层压力水平。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岩石和流体的高压物性随地层压力变化,利用岩石孔隙体积和油水体积的动态变化关系,得到能够实时跟踪弹性开采阶段和注水开发阶段的地层压力计算公式,在实验准确获取岩石和流体高压物性参数后,实现地层压力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物质平衡法计算的M油藏平均地层压力为40.5MPa,与试井解释结果仅相差0.5MPa;岩石孔隙体积缩小量与流体体积缩小量误差为2.0%,物性参数取值可靠。物质平衡法为应用生产动态资料实时准确评价封闭或弱、边底水油藏的地层压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地层压力 物质平衡 低渗透油藏 生产动态 试井 采油指数
  • 简介:物源分析可以反演河流系统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升降等因素的影响。选择长江角洲现代、中全新世和末次盛冰期3个代表性时代的沉积物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锆石u—Ph年龄谱系等分析,以揭示不同气候条件下长江角洲河口沉积物源的变化。与末次盛冰期相比,中全新世沉积物中榍石、锆石含量较低,重矿物GZi指数较大,古元古代锆石含量较高,但白垩纪、新元古代锆石含量较低。这些特征表明中全新世长江河口沉积物有更多源自上游地区的物质,这种变化可能与流域受夏季风影响的降雨量变化有关。初步分析认为,末次盛冰期研究区季风很弱,降雨量和径流量均下降,上游物质较少被搬运至河口;全新世季风加强后,降雨量和径流量均上升,此时河口沉积物更多源自上游,尤其是在中全新世夏季风最强盛期。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物源分析 重矿物 锆石U-Pb年龄 冰期-间冰期 夏季风
  • 简介: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铜、金多金属矿床主要由两个主要成矿系列-与海西期喷流(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和燕山期中本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成矿系列构成。文章综合分析成矿带形成的地球动力学及地球化学背景,以阐明矿床成因。

  • 标签: 矿床成因 地球动力学 地球化学 铜、金矿床 长江中下游
  • 简介:摘要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水平虽然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电气自动化水平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电气自动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促进电气自动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 标签: 电气自动化 现状分析 未来发展研究
  • 简介:从高原气象学的理论和实践出发,作者指出,地形抬升作用提供不了江河同时发源所必需的异常雨量,但是高原主体北缘边界层大气中的非绝热局地锋生现象却可能引起强对流降水,高原湿地的天然面积不但取决于江河源所需要储存的水量,而且还须保证日间可有大大小小足够多的热对流泡在湿地上升起,通过碰并过程形成超级对流降水单体。

  • 标签: 湿地保护 青藏高原 边界层加热 局地锋生 天然湿地 强对流
  • 简介:通过两年较完整的序列NOAA/AVHRR数据和实测含沙量资料,利用考虑近岸Ⅱ类水体大气校正的泥沙定量反演算法,获得了较高精度的河口高浓度泥沙遥感反演模式;利用泥沙浓度分级图和反映流系特征的温度图象,系统分析了长江口悬浮泥沙扩散途径、范围及其与近岸流系的关系.影响长江入海悬浮泥沙扩散的近岸流系主要包括台湾暖流、黄海混合水、苏北沿岸流及浙江沿岸流等.冬季,近岸流系比较稳定,其配置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北沿岸泥沙流向长江口的扩散,并制约着入海悬浮泥沙的扩散途径;洪季,长江入海径流量是影响悬浮泥沙扩散的重要因子.同时,长江冲淡水、浙江沿岸流共同形成的冷水区与台湾暖流水之间锋面的强度,也对悬浮泥沙和冲淡水的扩散方向和范围有重要影响;春、秋两季入海悬浮泥沙的扩散型式分别向夏、冬季的分布格局过渡.此外,风应力显著影响着浑水区的扩散方向和范围.风浪掀沙引起的河口泥沙再悬浮,可使近岸泥沙扩散范围增大.

  • 标签: NOAA/AVHRR 长江口 入海悬浮泥沙 近岸流系
  • 简介:2006年湖北省黄冈市境内长江堤防有6个总段和16个分段全面建设信息化项目工程,但招标方案存在着防直击雷和屏蔽措施不到位,属综合防雷装置未达国家标准项目。针对现状,增加了部分防雷装置。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等电位端子连接等。第一道拦截就是接闪器防直击雷措施和外部屏蔽措施,防雷措施必须达国家标准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和通信设备的畅通。

  • 标签: 信息化项目 防雷装置 长江堤防 湖北省 屏蔽措施 端子连接
  • 简介:利用实际观测资料来分析1998年夏发生在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的气候与水文特征,并探讨其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造成1998年夏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的成因可能是:在ENSO循环中ElNino事件由成熟期转变为衰减期时热带太平洋海温,特别是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变冷,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减弱,致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从而使亚洲夏季风从孟加拉湾、南海携带大量的水汽和热带西太平洋以及西风带来的水汽先在长江中、下游,后在长江中、上游流域辐合,造成长江流域的持续性强降水

  • 标签: 长江流域 特大洪涝 成因
  • 简介:根据GNIP所提供的长江流域多年月平均降水中δD、δ^18O料以及NOAA-CIRES提供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长江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与降水量、水汽压、温度和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平均季节尺度下,长江流域大气降水中δ^18O降水量、水汽压和温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该流域降水中δ^18O化存在显著的降水量效应、湿度效应和反温度效应。基于降水中过量氘示踪水汽来源原理,分析了中国长江流域季风区降水中过量氘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印度洋3个海区相对湿度的关系,表明中国长江流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上述3个海区,而昆明和成都可能受到其他水汽作用,使其与水汽源区的相对湿度呈正相变化。

  • 标签: 长江流域 Δ18O 过量氘 水汽来源
  • 简介:摘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事关长江河势稳定、防洪、通航和生态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虽然我省在长江采砂管理上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问题。针对我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长江 采砂管理 对策
  • 简介:通过项目组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长江角洲地区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历时6年,圆满完成。分析了长江角洲地区大气生态系统近期变化的动态、大气环境物理化学特征及有关痕量气体源汇分布;进行了水、热与物质(C、N)通量输送与转化的综合观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就大气环境变化对典型农业生态系统影响进行了实验与评估;完成区域气候空气质量一地表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式研究以及长江角洲地区大气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及调控对策的分析等研究任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 标签: 长江三角洲地区 农业生态系统 物理化学过程 低层大气 相互作用 项目组
  • 简介:基于1981~2012年宜昌站日均流量、长江上游287个气象站逐日雨量及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长江上游中小洪水过程128例,分析其洪水、致洪降雨月分布特征,并研究其天气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中小洪水多发于7~9月,且过程持续时间6~9月呈逐渐变长趋势,其中过程洪量7月最大,洪峰流量及次洪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6月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及南亚高压偏东偏南,贝加尔湖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急流在重庆—宜昌、乌江汇合,造成降水各子流域分布不均,中心位置偏东,强降水日数少但强度较大;7月副高及南亚高压西伸北抬,中高纬地区多短波槽活动,西南气流强盛,辐合区范围大,造成降水范围广且分布均匀,强降水日数多;8月副高进一步西伸北抬,中高纬环流平直,辐合中心位于长江上游流域西北部,配合高热高湿的环境场,造成降水分布不均匀且局地性强,中心位于岷沱江,过程面雨量大;9月以后,副高继续西伸,南亚高压南压东移,受深厚东北槽影响,地面冷空气活跃,西南暖湿气流减弱,降水中心位于岷沱江、嘉陵江,强度减弱,过程面雨量小。

  • 标签: 中小洪水 次洪量 面雨量 天气成因
  • 简介:为了进一步认识下蜀黄土的成因及其在我国东部环境演变研究中的意义,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下蜀黄土研究的主要成果,系统地评述了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水成说和多成因说.下蜀黄土的成因,从营力的先后及主次看,风成应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利用下蜀黄土保存的古环境信息研究我国东部环境变化时,应慎重选择剖面,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 标签: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蜀黄土 成因 风成说 水成说 多成因说
  • 简介:Basedonthedailyobservationalprecipitationdataof147stationsintheYangtzeRiverbasinfor1960-2005,andtheprojecteddailydataof79gridsfromECHAM5/MPI-OMinthe20thcentury,timeseriesofprecipitationextremeswhichcontainannualmaximum(AM)andMungerindex(MI)wereconstructed.Thedistributionfeatureofprecipitationextremeswasanalyzedbasedonthetwoindexseries.Researchresultsshowthat(1)theintensityandprobabilityofextremeheavyprecipitationarehigherinthemiddleMintuoRiversub-catchment,theDongtingLakearea,themid-lowermainstreamsectionoftheYangtzeRiver,andthesoutheasternPoyangLakesub-catchment;whereas,theintensityandprobabilityofdroughteventsarehigherinthemid-lowerJinshaRiversub-catchmentandtheJialingRiversub-catchment;(2)comparedwithobservationaldata,theaveragedvalueofAMishigherbutthedeviationcoefficientislowerinprojecteddata,andthecenterofprecipitationextremesmovesnorthwards;(3)inspiteofcertaindifferencesinthespatialdistributionsofobservedandprojectedprecipitationextremes,byapplyingGeneralExtremeValue(GEV)andWakeby(WAK)modelswiththemethodofL-MomentEstimator(LME)totheprecipitationextremes,itisprovedthatWAKcansimulatetheprobabilitydistributionofprecipitationextremescalculatedfrombothobservedandprojecteddataquitewell.TheWAKcouldbeanimportantfunctionforestimatingtheprecipitationextremeeventsintheYangtzeRiverbasinunderfutureclimaticscenarios.

  • 标签: precipitation EXTREMES ECHAM5 MODE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 简介:通过使用低频天气图上大气低频系统(低频气旋和低频反气旋),分析上海地区(长江下游)的暴雨(≥50mm)过程发生时段低频系统的地理位置和相互配置,并根据近年75次暴雨过程中每次暴雨过程的低频系统演变,归纳合成得到低频预测模型:一种是长江下游北—西北方为低频反气旋,南—东南方是低频气旋(A型);另一类与A型相反,北—西北方是低频气旋,南—东南方是低频反气旋(B型)。最后分析了低频预测模型的物理意义,表明暴雨发生期有西北向东南同时有东南向西北的低频波列(位势高度和水汽通量)在30°N、120°E附近汇合,引起降水。同时低频系统的维持也与扰动动能有关。

  • 标签: 低频气旋 低频反气旋 暴雨过程 水汽通量
  • 简介:依据对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187个站位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含量分析,研究了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的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伊利石为优势矿物,平均含量为60.3%;次之为蒙脱石,平均为14.9%;高龄石平均含量1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2.3%。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以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型为主,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型次之;长江口外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主要为陆源成因,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和长江的供给。Q型聚类分析显示,现代黄河物质及老黄河物质主要沉积于研究区东北部北纬29°30′以北地区,长江物质主要在研究区西部及中部区域沉积。

  • 标签: 黏土矿物 分布特征 长江口外
  • 简介:基于1960-2008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汛期暴雨分布呈现南部多、向北递减的总格局。最大暴雨量中心位于江西北部,其形成可能与地形因素有关。在年际尺度上,该区域暴雨量、暴雨强度存有准两年及6~8年的周期变化特征;从年代际尺度看,在时间域上,存在12-14年的周期变化。具体地,汛期区域平均暴雨量、频次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1990年代开始则进入一个高值期,21世纪以后又开始回落。相比较而言,暴雨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不显著。在空间域上,进入21世纪后随着雨带向淮河流域推进,暴雨量、频次、强度在苏北、皖北增强。从趋势分析看来,过去50年汛期暴雨量、频次呈现较大范围的增加趋势。暴雨强度也表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趋势。

  • 标签: 长江中下游 汛期 暴雨 年际 年代际 趋势
  • 简介: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湿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湿地环境,解决区内上、下游用水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区域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必要遵循湿地流域分布规律,应用流域生态学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流域生态管理.一方面,要从流域角度处理好几大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另一方面,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和统一规划;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

  • 标签: 湿地保护 流域 生态管理 长江中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