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回归系数法对6个家蚕斑纹限性种质资源的虫蛹率、茧层量和茧层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各经济性状在不同环境下差异极显著,且相同的饲养环境下各品种间的各经济性状也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中系品种1193和日系品种1275因强健性好且综合性状稳定,可作为强健性品种培育的亲本素材。

  • 标签: 家蚕 斑纹限性 种质资源 稳定性
  • 简介:2004年,在广西区农业厅和桂林市政府的支持下。资源县利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了香港日升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投资建立红阳猕猴桃出口生产基地。示范种植13.33hm2。红阳猕猴桃属中华猕猴桃。是野生猕猴桃实生单株选育而成的稀有优良品种。其突出特证是果实横切后沿果心呈放射状,鲜红色,犹如红太阳,十分美观,肉质细嫩,口感鲜美,味如蜜,香气浓,富含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柠檬酸和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

  • 标签: 资源县 猕猴桃产业 红阳猕猴桃 中华猕猴桃 野生猕猴桃 招商引资
  • 简介:【导读】柑桔除了鲜食、制汁外,还可以作为美食材料,发挥添色、提味、增香的作用。不过目前作为美食食材的柑桔资源开发比较零散,产品研发也不够系统,产业化程度较低。作者通过搜集整理各地美食资料,为推进柑桔美食产业化发展献计献策。

  • 标签: 柑桔品种 食材 排骨汤 增香 饮食文化 色香味
  • 简介:对296份引进桑种质资源的产叶量、饲料品质和抗逆性等数量遗传性状及影响主成分表达的18种微效多基因遗传性状进行了系统鉴定评价,对遗传性状相对稳定、优良基因环境表现性较好的资源进行了筛选利用研究。筛选出果用资源32份、叶片大资源48份、叶肉厚资源32份、高产桑叶资源26份、叶质优资源19份、抗干旱耐寒资源28份。

  • 标签: 新疆 引进桑资源 评价 利用
  • 简介:通过调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武鸣基地桑树资源的利用情况,了解到武鸣基地桑树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为了改进这一状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这些意见能拓展我站蚕桑业的发展思路,全方面的发展蚕桑业,提高蚕桑业经济效益,抬高蚕桑业的社会地位。

  • 标签: 桑树资源 利用现状 建议
  • 简介:一、概论:韶关市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据史书《汉书,地理》记载,汉武帝鼎元年(公元前116年),连州的女子已进行“桑蚕织绩”和“采桑饲蚕”的种桑、养蚕、丝织的生产活动了。解放后北江沿岸中上游的英德、阳山、连县、翁源、乐昌、曲江等县先后发展了蚕桑生产。1958年有桑地约3000多亩,产茧35吨多。1978年桑地面积才发展到4200多亩,产茧173.3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农村政策得到落实,蚕桑生产也有较大幅度的发展。1986年桑地面积达8万6千多

  • 标签: 蚕桑生产 种桑 农村政策 翁源 农业气候资源 桑树生长
  • 简介:桑花叶型(Mymv)病毒病,亦称花叶型萎缩病,过去在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发病严重,四川局部地方亦有发生。近年来在涪陵市发病严重,蔓延迅速。据调查1988年仅在李渡镇石马村三、四社零星发生,到1990年,迅速蔓延到三个区(李渡、珍溪、清溪)八个乡(金银、镇安、石象、石龙、李渡镇、中丰、大胜、清溪镇),株发病率高达

  • 标签: 花叶型 鉴定试验 李渡 社零星 田间调查 抗病品种
  • 简介:【导读】汉中是我国柑桔产区的最北缘。2016年初在西伯利亚寒流影响下,汉中柑桔遭受了严重的低温冻害,对全市柑桔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和重大影响。作者就本次冻害及冻后恢复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结合产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技术措施与建议,为汉中及相似区域柑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柑桔品种 桔园 柑桔生产 柑桔种植 夏梢 柑桔树
  • 简介:有17个村、143个社、5621户、21654人、1055公顷耕地、幅员面积仅41.4平方公里的南部县柴井乡,首批被列入南部县蚕茧基地乡、南充市蚕桑产业化示范乡.1998年该乡围绕“两基建设强基础,大上科技增效益”的方向,努力加快蚕桑基地建设,抓住蚕桑生产不放松,已取得明显成效.全乡发种6440张,产茧140吨,比去年发种5800张、产茧110吨,分别增长11%和27.3%;全乡购杂交桑种60公斤,培育桑苗35.72公顷,

  • 标签: 基地建设 蚕桑生产 夯实基础 南部县 杂交桑种 蚕桑基地
  • 简介:通过对“两广二号”四个亲本品种的三组不同时间交配所产卵量的调查,以及对各品种各时间段产卵高峰的调查,绘画出各品种的产卵折线图,发现在8:00~9:00这一时间段交配对产卵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分析了各品种产卵的规律性,各品种三个交配时间的产卵规律较为一致,各品种间的产卵高峰有所差异,产卵规律不尽相同;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

  • 标签: 品种 不同交配时间 方差分析 产卵量
  • 简介:目前,世界家蚕遗传资源主要集中保存在中国和日本.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农学研究院基因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家蚕基因开发部门和本研究室,是国际上进行突变系统保存研究的两大机构,二者所保存的家蚕突变系统综合计覆盖世界现存突变系统的90%以上.两方的交流合作历史悠久,本室基因库先期的奠基人蒋同庆教授30年代即在九大留学深造多年.但二战后的近半个世纪,交流不幸被中断.其间,两者通过独自发展,逐步形成了在系统保存、遗传分析、开发利用等方面各有特色的格局.随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两方的交流合作得以继续.尤其是双方1997年实施大学间国际学术合作研究项目,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研究者的互访和研究情报的交流等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动.现在,强化双方有关研究者、技术人员的交流,特别是青年主力人才的培养,对于妥善保存世界现存的贵重的家蚕遗传资源,以及确保其在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研究上的利用,促进家蚕遗传学、蚕丝学和蚕丝业的发展,无疑是当前极其重要的措施和面对未来最负责的态度.

  • 标签: 日本 九州大学 家蚕 基因资源 保存特点 遗传
  • 简介:目前,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流动相对频繁,这个问题已经渐渐的凸显出来,文章主要从酒店餐饮从业人员流动的现状以及笔者对于降低酒店餐饮从业人员流动的一些建议。

  • 标签: 星级酒店 餐饮从业人员 流动分析
  • 简介:通过剖析广西蚕业50年科技发展历程,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科技创新成就,重点分析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品种创新、种养技术、资源利用等科技创新的手段及成效;客观分析了广西蚕业科技创新存在的种业、技术、人才、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不足,提出了广西蚕业今后在科技创新方面需着重从产业多样化、种业集团化、技术省力化、产业高效化方面发展的思路。

  • 标签: 广西蚕业 科技创新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在温度、光照较适合的条件下,蚕期不能做到良桑饱食,致使蚕儿营养不良,种茧小,公斤茧粒数多,生种有随公斤茧粒数增多而增加的倾向。经调查,在春季,公斤茧粒数在740粒以下,其生种率为0.66%;在960粒/公斤以上时,生种率增为53.23%,在秋季,700-878粒/公斤时,未发现有生种,在920-960粒/公斤时,生种率为0.64%,在1038粒/公斤以上时、生种率剧增到58.24%。

  • 标签: 生种 粒数 蚕儿 蚕期 种茧 秋季
  • 简介:通过对现行几对原种产卵速度的调查,初步认为各原种的盛产卵时间可从投蛾后5小时(即当日下午2~3点)开始计算,产卵数可达80%以上。产卵有两个高峰,从投蛾到投蛾后第8小时为第一个产卵高峰,第二个产卵高峰在投蛾后第18~26小时。各供试原种在前28小时内不同阶段产出卵中不受精卵率高低无一定的规律。

  • 标签: 产卵速度 总孵化率 实用孵化率
  • 简介:荣县是我省的现代蚕桑产业建设基地县,现有桑园2666.7hm2,年养蚕4.5万张,产茧157万蚝,单产35kg,蚕茧解舒60%左右。2011年春夏共发种养蚕24041张,比2010年同期21261张增加13.1%。近年来,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荣县蚕桑产业为何仍然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带着这些问题,最近我们到荣县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蚕桑产业 可持续发展 荣县 调查报告 生产模式 创新
  • 简介:绵阳是四川的老蚕区,蚕茧产量、质量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曾位列全国三大产茧地(市),蚕丝产业历经辉煌.近两年丝绸行业逐渐复苏,国际市场行情好转,茧丝价格一路攀升,绵阳的蚕桑基地却在逐步萎缩,蚕茧产量远不能够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缫丝原料大量依靠外调,本地蚕茧因抬价抢购,质量不断下降.蚕丝产业陷入了"基地发展难,企业生存难"的"两难"境地.茧价上涨,农民为何不养蚕?绵阳蚕桑基地发展的出路何在?根据局领导安排,蚕业站、蚕种质检站人员到三台、盐亭、游仙、梓潼等区(市、县)蚕桑生产基地进行了调研,走访企业、养蚕农户、村社干部,得出农村劳动缺乏、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养蚕收入已不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蚕丝企业和农民对投入发展信心不足是制约蚕桑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的结论,提出了发展蚕桑基地的意见、建议.

  • 标签: 蚕茧产量 蚕桑基地 绵阳 现状 养蚕 蚕丝产业
  • 简介:文章以扎陵湖乡河源新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从社区治理的视阈出发,对河源新村生态移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与此同时,深刻剖析了导致河源新村生态移民问题的主客观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和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社区治理中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真正做到迁入地"落地生根"。

  • 标签: 藏区 生态移民 民族社区 社会治理
  • 简介:<正>蓖麻蚕原产印度,我国自50年代初引进试养成功,随后逐步推广,生产鼎盛的1965年曾产鲜茧4.2万多吨(折合茧皮6000吨)。年产茧量居世界首位。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曾几经起落,尤经文革十年动乱后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几已濒于停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绢丝在国内外市场畅销,蓖麻蚕生产在一些省区很快有所恢复发展。其中恢复较快的是广西,1986年总产茧皮尚不足2吨,至1989年已恢复到129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989年产茧皮约150吨以上。现在,凡开始恢复或试养过蓖麻蚕的省区,多数有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意愿。

  • 标签: 蓖麻蚕 产业资源 茧皮 省区 开发利用 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