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成都市区FSD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并探寻可能对其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15年7月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女性作为调查对象,应用中文版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CVFSFI)及Beck抑郁问卷第二版(BDⅠ-Ⅱ)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237份,回收完整填写问卷1116份(回收率为90.2%)。女性性功能障碍(FSD)的发生率为26.1%,6个维度出现问题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性交疼痛23.4%,性满意度低22.6%,性高潮障碍21.5%,阴道润滑困难19.1%,性欲低下17.2%,性唤起困难15.9%。总体CVFSFI平均总分为(25.756±3.878)分。CVFSFI总分及6个维度的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各个年龄组FSD发生率分别为:20~29岁组16.7%;30~39岁组21.9%;40~49岁组24.6%;≥50岁组64.7%。不同年龄组间,FSD发生率及各维度出现问题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明显的增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OR=0.654)是FSD的保护因素;年龄(OR=1.042)、BMI(OR=1.073)、绝经(OR=3.498)以及抑郁(OR=1.033)为FSD的危险因素。结论:成都市女性发生性功能障碍的比例约为26.1%,其中性交疼痛和性满意度低为主要表现。分析得出女性发生性功能障碍可能与年龄、BMI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处于绝经、抑郁状态有关。

  • 标签: 成都市 女性性功能障碍 中文版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疗效及影响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60例)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并分析影响宫颈癌腹腔镜手术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21.43±1.23)枚、术后3d白细胞计数(8.38±0.70)×109/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术后3d血红蛋白(109.02±6.22)×109/L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脉管瘤栓、〉Ⅰb2期、深肌层浸润的复发率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脉管瘤栓、≤Ⅰb2期、浅肌层浸润的相比明显升高,5年内生存率与其相比明显降低(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宫颈癌腹腔镜手术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主要为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P〈0.05)。结论: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可有效提高血红蛋白等指标,同时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等情况可能会对其预后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宫颈癌 腹腔镜手术 疗效 影响预后 临床相关因素
  • 简介:AIDS相关Kaposi肉瘤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期间的HIV一1感染患者中很常见。作者使用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根据诊断Kaposi肉瘤时的临床特征来预测死亡率。方法:5873例HIV.1感染患者中有326例(6%)发生了Kaposi肉瘤,其中262例(80%)是首次被诊断为AIDS病界定疾病。作者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以明确预测总体存活率的共变量,并通过446例Kaposi肉瘤患者的独立数据集验证该方法。结果:在最初的方法中。作者采用了0至15分的预后评分,以10分为起点。

  • 标签: KAPOSI肉瘤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AIDS病 预后指数 治疗期间 S相
  • 简介: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感染(Ct)与异位妊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1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1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健康孕妇11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孕妇宫颈管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以及衣原体抗原检测。结果:研究组的Uu感染率为50.9%,Ct感染率为16.3%,Uu和Ct感染率为5.4%,对照组Uu感染率为21.8%,Ct的感染率为3.6%,Uu和Ct感染率为1.8%,结果显示,研究组中Uu、Ct、Uu和Ct混合感染率分别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以上输卵管妊娠患者Uu、Ct、Uu和Ct混合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初次输卵管妊娠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目前引起输卵管炎症、引发输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之一。流产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异位妊娠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标签: 流产 支原体 衣原体 异位妊娠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指标异常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36例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受试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或抗体指标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发病年龄以50岁以上居多,平均病史为(6.83±1.28)年,皮损部位常位于大小阴唇及阴道口,且皮损形态多呈现色素脱失或减退并伴有一定程度萎缩,临床症状多以瘙痒为主。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发生率为16.91%(23/136),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3,P=0.02)。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的病程(OR=4.27)、复发(OR=3.56)及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OR=8.11)是发生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临床医生应对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行甲状腺激素和抗体水平检查,对继发性甲状腺疾病进行提早干预,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外阴硬化性苔藓 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自身抗体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DED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国际勃起功能指数一5,分别对90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评分,同时测定睾酮(T)、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空腹血糖(rPG)、餐后2h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与非ED组相比,ED组存在年龄大、病程长,长期血糖控制欠佳、低睾酮水平的特点。年龄、病程和HbA1c是DED的危险因素,T是DED的保护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有较高的DED患病率,睾酮水平降低是DE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性激素 勃起功能障碍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
  • 简介:透骨草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传统中药,品种多、分布广,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悠久的药用历史。本文从其药物功用主治、有效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临床组方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旨在分析透骨草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透骨苹组方是临床常用外治药方,具有祛湿解毒止痒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肿毒初起、脂溢性脱发、银屑病、头部皮肤疾病、角化过度型足癣等。尤其对发生于头部的皮肤疾病,采用透骨草相关方治疗有奇效,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透骨草 皮肤病 功效 组方
  • 简介:目的:探讨女童性早熟与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115例性早熟女童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健康女性儿童115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并进行子宫体积、骨密度、血清雌二醇等水平检测,分析性早熟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相关性。结果:观察组EEDs指标DEHP、OP、B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子宫体积、卵巢体积、雌二醇、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DEHP和子宫体积、卵巢体积、骨密度正相关(P分别为0.001、0.003、0.000),OP和子宫体积正相关(P=0.003),BPA和子宫体积、卵巢体积正相关(P分别为0.000、0.042)。结论: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是儿童性早熟重要致病因素。

  • 标签: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 儿童性早熟 相关性
  • 简介:近年来,研究学者认为银屑病易并发代谢性疾病,虽然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已发现银屑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中有共同的炎症因子参与。一般认为,代谢性疾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系列炎症性疾病,本文主要就一些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中均起作用的炎症因子作简要综述。

  • 标签: 银屑病 代谢性疾病 胰岛素抵抗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36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银屑病小鼠皮损中的表达,并探讨IL-36α与小鼠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ASI)、VEGF的相关性。方法:4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采用PASI评分观察银屑病样小鼠皮损动态变化;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表皮层厚度;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技术检测小鼠皮损中IL-36α及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测IL-36α与PASI值、IL-36α与VE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对照组皮损中IL-36αmRNA表达水平的ΔCt值分别为0.0164±0.0071、0.0012±0.0045,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3.690±0.359、0.720±0.078,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模型组、对照组皮损中VEGFmRNA的ΔCt值分别为1.157±0.243、0.194±0.087,蛋白表达结果分别为0.142±0.022、0.033±0.021,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IL-36α在小鼠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量与PASI值以及VEGF在小鼠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量之间均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IL-36α在银屑病小鼠皮损中过量表达。IL-36α可能与VEGF相互作用共同参与银屑病的疾病进程。

  • 标签: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36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ASI
  • 简介:目的探讨阿维A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与药物遗传学的相关性。方法运用PCR电泳、测序等方法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观察阿维A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结果10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rs833061C/C型10例(10%),rs833061/T型46例(46%),rs833061C/T型44例(44%),rs2010963G/G型51例(51%),rs2010963G型33例(33%),rs2010963C/C型16例(16%)。rs833061C/T型患者采用阿维A治疗的有效率为90.9%,高于其他各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型之间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卡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维A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其基因型为rs833061C/的患者治疗效果好。

  • 标签: 银屑病 寻常性 阿维A 药物遗传学 药物基因组学 个体化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皮肤血管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近1年来于本单位皮肤科就诊的过敏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共84例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40例健康人为对照,比较不同皮肤血管炎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1)84例皮肤血管炎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占53.6%。(2)各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人群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荨麻疹性血管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其余各组皮肤血管炎患者(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4)所有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出现临床观察指标阳性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P〈0.05)。(5)临床观察指标阳性的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占67.7%,A组(发热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D组(ESR水平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用于辅助诊断皮肤血管炎,尤其是荨麻疹性血管炎,且在合并系统损害的皮肤血管炎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高。

  • 标签: D-二聚体 血管炎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报告1例被误诊为"尖锐湿疣"的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患者女,33岁。因肛周疣状增生物10余年,反复破溃渗出就诊。患者患有先天性的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右下肢明显增粗,股外侧暗红色斑块,并可见明显的静脉曲张。骶尾部及肛周增生物活检组织病理结果为淋巴管瘤。临床及病理上该病诊断明确但表现为肛周淋巴管瘤较罕见。在此结合此病例及复习相关文献,对此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

  • 标签: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 淋巴管瘤 尖锐湿疣
  • 简介:目的:探讨男男性行为(MSM)HIV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接受意愿、服药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滚雪球法招募乌鲁木齐市MSM,利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该人群自我保护意识、服药所担心的问题、PrEP接受意愿及服药方式选择情况,再根据其选择的服药方式发放PrEP药物,进行干预。结果:379名合格研究对象中有68.3%表示愿意接受PrEP,在这些人中33.2%选择每天服药,66.8%选择性行为前后服药。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rEP可接受性的因素为:性行为扮演的角色、是否得过性病、是否做过艾滋病检测、安全套使用频率,即女性角色(vs男性角色,OR=0.34,95%CI:0.19~0.60)、得过性病(vs没得过,OR=0.20,95%CI:0.07~0.56)容易接受PrEP;没做过艾滋病检测(vs做过检测,OR=2.06,95%CI:1.11~3.81)、安全套的使用频率高(vs使用频率低,OR=1.46,95%CI:1.01~2.09)相对不容易接受PrEP。影响PrEP服药方式选择的因素为:性行为扮演的角色、是否得过性病、文化程度、就业情况、担心因服药而受歧视,即女性角色(vs男性角色,OR=4.00,95%CI:1.77~9.02)、得过性病(vs没得过,OR=5.66,95%CI:2.37~13.54)容易选择每天服药;文化程度低(vs文化程度高,OR=0.35,95%CI:0.17~0.72)、学生(vs在业人员,OR=0.06,95%CI:0.01~0.32)、担心因服药而受他人的歧视(vs不担心歧视,OR=0.30,95%CI:0.18~0.49)容易选择性行为前后服药。结论:增强该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保证服药的方便性和隐蔽性,可以提高MSM人群PrEP可接受性及鼓励更多人选择每天服药的方式。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暴露前预防用药 接受意愿 服药方式选择
  • 简介:目的研究消银解毒饮对银屑病血热证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调控作用。方法入选银屑病血热证患者抽取静脉血,分离PBMCs,并与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混合接种培养48h,加入五种不同组别的动物药理血清,即蒸馏水空白组、消银解毒饮组、凉血方组、解毒方组、甲氨蝶呤阳性对照组,并于不同体积分数培养混合细胞48h,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测定药物对HaCat细胞的细胞增殖率,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药物对混合培养细胞上清TNF-α的影响。结果消银解毒饮能有效的抑制HaCat细胞增殖(P〈0.001),且效果优于拆方中药组(P〈0.05);消银解毒饮能降低混合培养细胞分泌TNF-α(P〈0.05),且与拆方两组比较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消银解毒饮能有效的抑制角质细胞活化增殖,对银屑病血热证TNF-α有免疫调节作用,凉血类中药与解毒类中药协同作用治疗血热型银屑病效果可能更佳。

  • 标签: 银屑病 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 消银解毒饮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与血清性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增生相关性,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造成子宫内膜增生的危险因素,以其为临床防治提出可靠的依据。方法:纳入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接受诊治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96例。根据子宫内膜增生程度分为子宫内膜处于增生期及分泌期(对照组)52例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者44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胰岛素水平及血清性激素水平,对各研究因素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给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在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垂体催乳素、孕酮、黄体生成素、雌二醇6个因素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雌二醇、垂体催乳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雌二醇、垂体催乳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独立危险因素,三联合检测可对子宫内膜增生过程患者的病变程度进行有效地评估,提示当患者出现E2、PRL、HOMA-IR异常时,应及早采取积极的治疗以及预防措施,防止子宫内膜增生病变进一步发展。

  • 标签: 胰岛素 血清性激素水平 子宫内膜增生 相关性
  • 简介:目的:调查和探讨生理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斑秃与睡眠质量和情绪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焦虑自评表(SAS),对我院皮肤科确诊为生理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斑秃的患者及健康对照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3种脱发患者与健康对照在青年组(15~29岁)、壮年组(30~44岁)、中老年组(>45岁)的PSQI及SAS得分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秃患者PSQI总分>7分,有睡眠问题;在PSQI的7个指标中,青年组主要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有差异(P<0.01);壮年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上有差异(P<0.05);中老年组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上有差异(P<0.05)。青年组的斑秃及雄激素性脱发患者SAS得分高于国内常模分值。脱发对于女性患者PSQI及SAS积分的影响大于男性。经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r=0.487,P=0.000),说明睡眠与情绪焦虑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脱发性疾病,尤其是斑秃同时受到睡眠质量、精神因素的影响,因此恢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调整情绪对预防斑秃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斑秃 脱发 雄激素性 脱发 生理性 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