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侵袭性垂体腺瘤(IPA)因其侵袭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复发率高,治疗非常困难,其主要依靠影像、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三者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诊断差异性很大。蝶窦的气化程度、鞍膈的坚厚程度和鞍膈孔的大小、海绵窦内侧壁先天缺如或缺损等因素都会影响垂体腺瘤的生长,因此,解剖结构是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解剖基础。

  • 标签: 垂体腺瘤 侵袭性 解剖学
  • 简介:脑静脉窦血栓为临床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青年人,女性多见,死亡率为6%-30%,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误诊率或漏诊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诊断意识的提高和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诊断和预后有所改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我院1999年1月-2008年8月经MRI和MRV明确诊断的8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临床表现与影像相结合对该病早期诊断的价值。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静脉
  • 简介:目的通过对脑动静脉畸形(cAVM)微观形态的系统研究,进一步了解cAVM出血发生机制,探讨其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的结构基础.方法应用HE及Masson特殊形态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及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观察15例cAVM的病理组织及微观形态改变.结果HE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畸形血管管腔大小不一,管壁厚薄不均,畸形血管壁欠完整,管壁各层排列紊乱,胶原纤维断裂,平滑肌纤维不完整.透射电镜扫描显示栓塞的cAVM血管中,内皮细胞断裂,内膜下层部分缺如;在栓塞与未栓塞的病巢血管壁均显示胶原蛋白束紊乱排列,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欠完整,cAVM存在反复出血表现.AFM扫描结果显示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形态欠完整,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存在间断的"弹坑样"凹陷和"火山口样"改变.结论外科切除的cAVM微观组织形态异常,存在反复出血表现,内皮细胞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破坏与血管壁各层结构排列紊乱可能是cAVM出血的原因,慢性反复出血后局部脑组织中含铁血黄素的沉积可能是导致癫痫发生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显微镜检查 原子力 MASSON 三色特殊染色
  • 简介: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卒中患者的精神和神经功能恢复,甚至会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常规影像在PSD的相关解剖学部位与边缘系统-前额叶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神经解剖环路假说的确立和巩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对PSD进行早期的预测,功能磁共振在PSD的早期识别上具有优势,为PSD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 标签: 抑郁 卒中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效果。方法运用药物经济中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结果应用不同疗效指标,各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各不相同。结论药物经济在帮助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期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药物治疗 成本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取SD大鼠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传代后MTT法绘制其生长曲线.结果原代培养20天后可分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典型的骨髓基质细胞可分为两个类型,传代后2小时贴壁率达70%以上.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多态性和贴壁生长特性,通过贴壁培养方法能够较容易地对其进行分离扩增,可作为多种疾病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载体.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生物学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Marchiafava-Bignami病(MBD)的临床及影像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MBD患者的临床和CT、MRI资料,包括病灶形态、分布、信号或密度改变等影像特征;4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2例仅行CT检查,1例仅行MRI检查。结果本组患者急性型5例,均表现为胼胝体肿胀及长T1、长T2信号改变,均有双侧脑室周围白质、额叶皮层下白质对称性累及;慢性型2例,胼胝体明显萎缩变薄,并呈长T1、长T2信号及FLAIR像点片状或线样低信号灶。5例患者DM显示病灶区信号明显增高并有2例出现弥散受限改变。结论MBD具有特征性MRI表现,其影像改变可能反映其临床及预后。

  • 标签: MARCHIAFAVA-BIGNAMI病 磁共振成像 弥散
  • 简介:椎动脉系统作为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颅内段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在脑底面通过大脑动脉环与颈内动脉互相交通,其分支在蛛网膜下腔内吻合成网。椎动脉病变所导致的脑部病变与其结构特点具有重要的关系.本文就其解剖结构特征及影像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椎动脉系统 局部解剖学 影像学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及血胆红素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首先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7例及有斑块组118例两组,根据患者性质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47例、稳定斑块组70例及不稳定斑块组35例,比较各组血尿酸、血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之间的差异。结果(1)有斑块组血尿酸水平轻度高于无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353),有斑块组总胆红素(P=0.003)及直接胆红素(P=0.001)明显低于无斑块组。(2)无斑块、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三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17.6±179.2)~mol/L、(287.8±152.2)~mol/L、(331.2±177)~mol/L,不稳定斑块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3);无斑块、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三组血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7.8±14.0)μmol/L、(15.0±13.9)μmol/L、(13.8±10.0)μmol/L,三组血直接胆红素水平分别为(6.2±5.2)μmol/L、(5.0±4.2)μmol/L、(4.8±3.4)μmol/L,不稳定斑块组总胆红素(P=0.008)及直接胆红素(P=0.006)明显低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总胆红素(P=0.027)及直接胆红素(P=0.006)明显低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总胆红素及血直接胆红素低于稳定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尿酸、低血总胆红素及低血直接胆红素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尿酸 血胆红素 颈动脉斑块
  • 简介:目的探讨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LCAT)基因511C/T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脑出血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SSCP)和DNA测序法检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50例脑出血患者和122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LCAT基因511C/T多态性.结果LCAT基因第四外显子511位点存在多态现象,此多态位点C/T在脑出血组和对照组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脑出血组基因型频率CT型为3.3%,T等位基因频率为1.7%;对照组基因型频率CT型为1.6%,T等位基因频率为0.8%;脑出血组CT基因型频率、T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脑出血组中511CC亚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44±0.42)mmol/L]明显高于511CT亚组[(1.06±0.30)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LCAT基因511C/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脑出血发病无关,T等位基因可能与HDL-C代谢有关.

  • 标签: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脑出血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简介:目的研究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发病48n内入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14d).治疗前后检测血清MMP-9、血脂、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对入院后当天及3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共39例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20例,阿托伐他汀组19例).全部患者治疗前MMP-9水平与入院时及3个月时病情显著相关(P<0.01),血脂水平则无此相关性.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MMP-9水平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各组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差异.治疗后各组AST及CK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且安全性好,但对梗死后3个月的预后无明显改善作用.

  • 标签: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简介:神经介入放射是以现代神经影像技术以及介入材料工程为基础,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学科。因为脑血管疾病属于神经内科以及外科的常见疾病,故会广泛应用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在国内从事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大多数属于神经外科医生,他们自身储备了大量解剖知识以及手术经验,但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和常规外科手术相比,存在明显不同。这不但是在专业技术上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较大的差异。随着神经介入放射治疗的病例数越来越多,在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种类较多。如何降低、防治治疗中的并发症就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神经介入放射学;并发症;防治
  • 简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一方面可造成原位管腔狭窄,阻碍血运,而具有溃疡、出血等特点的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更是脑栓塞的重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各种影像手段,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对于管腔狭窄和不稳定斑块的检测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测方式,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水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DSA CTA MRA 分子影像学
  • 简介:中医"心主藏神",为人体的自觉意识、睡眠-觉醒活动的主导。人体昼夜阴阳气血营卫变化,是形成睡眠-觉醒节律"生物钟"的生理学机制。为更好理解"心主藏神"理论的内涵与形成,本文从"心"藏象的发生—古代解剖、意向思维、临床观察、古代哲学思想的引入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 标签: 心神 发生学
  • 简介:由王保国教授和周建新教授主编的《实用呼吸机治疗》(第2版)已于2005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标签: 治疗学 呼吸机 出版
  • 简介:动眼神经在颅内走行复杂,周围毗邻重要结构多,在各种颅脑损伤、肿瘤及脑血管疾病手术中易受到损伤,熟悉动眼神经的解剖关系对颅脑手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动眼神经的多种临床分段、走行和毗邻关系、血液供应作一综述。

  • 标签: 动眼神经 神经解剖学
  • 简介:目的观察脑动脉瘤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3(MMP-3)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动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脑动脉瘤患者36例,脑外伤患者37例,正常对照组32人血清MMP-3的含量.结果脑动脉瘤患者血清中MMP-3含量为(92.7±6.7)ng/ml,显著高于正常人(33.6±3.7ng/ml,P<0.001)、脑外伤患者(52.1±4.9ng/ml,P<0.01).结论MMP-3在脑动脉瘤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脑动脉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3 脑外伤 血清 脑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异柠檬酸脱氢1(IDHl)基因突变对替莫唑胺(TMZ)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U87胶质瘤细胞分组转染含空载体(空载体组)、野生型IDHl基因(野生组)和R132H突变型IDHl基因(突变组;IDHl第132位的精氨酸被组氨酸所取代)质粒,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2-羟基戊二酸(2-HG)水平、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caspase3mRNA和蛋白质表达;将含三种不同质粒的U87细胞接种大鼠建立荷瘤大鼠模型并观察大鼠经TMZ治疗后60d存活率。结果与空载体组和野生组比较,突变组细胞上清液中2-HG水平、细胞caspase3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P〈0.05);TMZ治疗后60d,突变组大鼠存活率显著升高(P〈O.05);空载体组和野生组之间均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IDHlR132H基因能够增加TMZ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提高其治疗荷瘤大鼠的存活率。

  • 标签: 胶质瘤 U87胶质瘤细胞 异柠檬酸脱氢酶1 基因突变 替莫唑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