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顷蛛网膜囊肿的于术指征和于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结果其中198例行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非交通性47例均行手术治疗。43例行囊肿大部切除+脑池开放术,3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所有手术病人手术顺利,各种术式各有利弊。结论颅蛛网膜囊肿应根据囊肿大小、临床症状体征、与蛛网膜下腔是否交通及年龄来决定治疗方式。手术首选囊肿切除+脑池开放术。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条件下术中实时超声导航进行微侵袭脑血肿清除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急诊手术病例36例,诊断包括自发性和创伤性脑血肿,所有病例在清除血肿前进行术中实时超声导航定位,手术在显微镜下行血肿清除。结果36例术后复查结果提示血肿清除彻底,无残留血肿。GOS预后评分,良好29例,中残4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术中实时超声在急诊脑血肿清除术中应用能够更好的定位血肿,为选择合理的皮层切口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 标签: 脑内血肿 手术 超声导航
  • 简介:脑水肿、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增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观察、影像学检查和ICP监测三者结合。传统的CT和核磁共振虽然可以作为颅血肿、脑水肿和ICP增高的检测方法.但它们不能对颅血肿和脑水肿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也不能反映脑水肿、颅血肿的演变过程,给临床及时治疗带来难度。有创ICP监测又因为需要开颅手术或者钻孔放置监测电极,操作复杂以及增加颅感染机会而受到限制。由于颅血肿和脑水肿将引起大脑左右半球的电阻抗的变化.因此通过应用电阻抗测量的方式来检测颅血肿和脑水肿是一种新型无创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在大脑的左右半球分别注入低频安全电流来检测大脑左右两侧的电阻抗,通过测量大脑左右半球的电阻抗之差值来反映颅血肿和脑水肿的阻抗变化的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动态监测颅血肿和脑水肿的目的。

  • 标签: 脑血肿 脑水肿 颅内压监测
  • 简介:巨大动脉瘤是指最大直径2.5cm的动脉瘤,是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占所有颅动脉瘤的3%~5%左右,其好发部位是颈内-眼动脉、颈内-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脑中动脉主干、基底动脉和前交通动脉等处.

  • 标签: 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治疗 联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118例颅动脉瘤用可控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对其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8例患者中108例痊愈,3例长期昏迷,7例死亡.72例术后2~36个月期间影像随访,无变化者63例,复发8例,1例栓塞后再出血.结论弹簧圈栓塞疗效肯定,但定期随访是必要的,尤其对部分栓塞者.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疗效
  • 简介:目的观疗法是日本吉本伊信1953年确立的一种东方心理疗法。近年国内临床研究表明:该疗法治疗神经症个案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效果不确定;治疗青少年品行障碍效果肯定;治疗酒精依赖效果明显;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潜力巨大。心埋机制研究发现:自我洞察是东方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情感变化是通过观治疗的切入点;改变自我中心主义认知模式是观治疗的本质。本研究还预测:观疗法适应症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观疗法将会与其他心理疗法的并用,以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探索适宜当代国人认知结构.更加规范有效的观疗法操作模式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观疗法的基本原理将在维护和促进心身健康中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内观疗法 中国 心理疗法 精神疾病
  • 简介:迟发性外伤性颅血肿(delayedtraumaticintracranialhematoma,DTICH)是外伤性颅血肿的一种特殊类型,系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扫描未发现血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所发生的颅血肿.本文回顾了我科近8年来收治的13例DTICH,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 CT 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使用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治疗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两种方法的适应症、存在问题、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5例颅宽颈动脉瘤中,19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置入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结果以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10例完全闭塞,8例闭塞90%以上,1例闭塞90%以下。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3例完全闭塞,3例闭塞90%以上。结论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重塑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是治疗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宽颈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进行栓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 球囊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下丘脑过度兴奋对于颞叶癫痫行为学变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阐明下丘脑与颞叶癫痫的关系以及谷氨酸受体2亚基Q型(glutamatereceptor2Q,GluR2Q)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海人酸(kainicacidorkainite,KA)组(KA对照组)与KA+GluR2Q组,分别观察两组大鼠的癫痫行为.结果KA对照组大鼠癫痫发作程度较轻,主要以部分性发作为主且发作次数少,持续时间短,较少出现全面性发作.KA+GluR2Q组大鼠癫痫发作程度剧烈,部分性癫痫发作较KA对照组更早、更频繁且由部分性发作转化为全面性发作的比率高于KA对照组.结论通过HVJ-脂质体基因转染技术将GluR2Q基因转染到下丘脑乳头体可以提高其兴奋性,并使该兴奋性冲动通过下丘脑与海马之间的联络纤维传导至海马齿状回及CA3、CA1区,使海马区原有的兴奋性加强,表现为癫痫行为的加重,从而促进了癫痫的发展及传播.

  • 标签: 癫痫发作 下丘脑 对照组 大鼠 脑内 部分性发作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动脉瘤致密栓塞的临床因素。方法125例单发破裂颅动脉瘤,按栓塞结果分成致密栓塞组(92例)、非致密栓塞组(33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对影响动脉瘤致密栓塞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致密栓塞组与非致密栓塞组间单临床因素比较,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及FisherCT分级、Hunt-Hess分级、血管痉挛情况、栓塞时间、栓塞材料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部位、形态及Hunt-Hess分级、血管痉挛、栓塞材料等与动脉瘤致密栓塞与否有关(P〈0.05)。结论致密栓塞是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关键,颅动脉瘤部位、形态及Hunt-Hess分级、血管痉挛、栓塞材料是影响颅动脉瘤致密栓塞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致密栓塞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总结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病变的经验。方法采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病变87例,其中眉弓入路35例,包括动脉瘤31例,垂体腺瘤4例;颞下锁孔入路2例,包括岩斜区脑膜瘤1例,颅中、后窝三叉神经鞘瘤1例;乳突后锁孔入路28例,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6例,面肌痉挛12例;个体化小切口22例,包括海绵状血管瘤4例,凸面脑膜瘤18例。结果术中术野均能清晰暴露,术中无因病情变化或暴露不良而扩大切口及骨窗者。肿瘤均获全切除,动脉瘤均顺利夹闭,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均成功探查到责任血管。术后病人死亡1例,颅感染1例,均为动脉瘤病人;皮下积液11例,包括采用眉弓入路8例,个体化小切口3例。结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病变具有暴露小、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脑肿瘤 颅内动脉瘤 锁孔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1镜经鼻入路的提出和演变Cushing在1927年因为手术照明不足而放弃了经鼻蝶窦手术入路。DoLt和Guiot又分别运用光学反射镜和术中透视定位等技术来进一步完善经鼻蝶窦外科的发展。

  • 标签: 经鼻入路 神经内镜 CUSHING 手术入路 经鼻蝶窦 反射镜
  • 简介:目的探讨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0例多发性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中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24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8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3个,其他部位3个。一期手术处理2个动脉瘤13例(其中微创手术7例,栓塞手术6例),二期手术者7例。结果优良13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DSA显示动脉瘤消失。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相辅相成。尽可能一期处理所有动脉瘤,预后良好。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微创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与技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25例(计29枚)颅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长径:2-3mm15枚、1.6-1.9mm14枚),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球囊辅助栓塞10枚,支架辅助栓塞7枚,单纯支架覆盖瘤颈2枚。结果29枚动脉瘤术后即刻致密栓塞13枚,占44.8%。出院时按改良GOS评分评估预后,25例患者中恢复正常18例、良好2例、一般2例、差1例、死亡2例。23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无再出血病例;19例(21枚动脉瘤)复查造影,其中2例(2枚)复发(给予补充致密栓塞),2例(2枚)行单纯支架覆盖瘤颈的患者见动脉瘤已闭塞。结论血管内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微导管头端合理塑形与技术操作规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镜在脑室系统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脑室系统病变,包括12例实质性肿瘤、10例梗阻性脑积水、8例囊性病变患者用神经导航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导航引导镜,按投射轨迹、靶点进行穿刺、活检或肿瘤切除。结果全部病例均能顺利、准确进行手术操作。2例囊性肿瘤和3例实质性肿瘤全切除,8例实质性肿瘤行活检和第三脑室底造瘘.6例囊性病变行造瘘和囊壁部分切除,1例实质性肿瘤行透明隔造瘘和肿瘤部分切除,10例脑积水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辅助的镜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脑组织的创伤,明显提高了神经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 标签: 神经导航 神经内镜 脑室系统
  • 简介:胶质肉瘤(gliosarcoma,GS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是胶质母细胞瘤亚型的一种,WHO分级为Ⅳ级,约占胶质母细胞瘤的1.8%~8.0%。它既含有恶性胶质瘤成分,同时合并间叶组织肉瘤成分,预后极差。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切除,但该肿瘤进展极快,术后早期易出现恶性脑水肿,治疗困难.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胶质肉瘤术后合并恶性脑水肿的治疗经验。

  • 标签: 胶质肉瘤 恶性脑水肿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颅多发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3例颅多发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出院时的GOS评分作为预后良好(4—5级),差(1—3级),分别评价了年龄、性别、治疗手段、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部位、侧别、大小、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GOS评分预后良好49例,差1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因素与预后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会影响颅多发动脉瘤病人的疗效,治疗方案的选择会提高其疗效。手术和介入的治疗效果未见明显差异。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手术 介入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大型动脉瘤的方法、效果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我科经血管内治疗的109例颅内人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99例(90.8%),功能障碍8例(7.3%),死亡2例(1.8%)。101例(共105枚)大型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00%闭塞73枚,90%-95%闭塞21枚,80%闭塞11枚。8例患者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07例术后随访8~36个月无出血病例。58例患者经血管造影或MRA随访,9枚动脉瘤再通。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中期疗效肯定,长期随访结果尚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颅内大型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