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广枣(Choerospondiasaxillaxi(Roxb.)BurttetHill的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大孔吸附树脂柱及硅胶柱分离.元素分析和波谱技术结构鉴定.结果:从广枣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个胸腺嘧啶脱氧尿苷类化合物,结构为5-甲基-3′,5′-二氧-(对氯苯甲酰基)-2′-脱氧尿苷.结论:该化合物为新天然产物.

  • 标签: 广枣 化学成分 元素分析 波谱技术 中药材 胸腺嘧啶脱氧尿苷
  • 简介:目的:研究两面针[Zanthoxylumnitidum(Roxb.)DC.]根和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及SephadexLH-20等色谱技术分离并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进行鉴定结构。结果:从两面针根和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苯并菲啶类生物碱,分别命名为:8-(2'-环己酮)-7,8-二氢白屈菜红碱(1)和8-(1'-羟基乙基)-7,8-二氢白屈菜红碱(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 标签: 两面针 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 8-(2’-环己酮)-7 8-二氢白屈菜红碱 8-(1’-羟基乙基)-7 8-二氢白屈菜红碱
  • 简介:目的:研究瑞香狼毒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瑞香狼毒中分离得到两个双香豆素类化合物:7-羟基-5,6-二甲氧基-3-[(2-羰基-2H—1-苯骈吡喃-7)氧取代]-2H—1-苯骈吡喃-2-酮,命名为异西瑞香素B(1)和西瑞香素(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 标签: 瑞香狼毒 双香豆素 异西瑞香素B 西瑞香素 瑞香科
  • 简介:目的:研究浅裂鳞毛蕨(DryopterissublaetaChingetHs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HP-20,ToyopearlHW-40,SephadexLH-20,硅胶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浅裂鳞毛蕨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S)-5,7,3′-三羟基-6,8-二甲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即3′-羟基荚果蕨素(1),荚果蕨素-7-O-β-D-葡萄糖苷(2),菠甾醇(3),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4),谷甾醇(5),胡萝卜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4为首次从鳞毛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浅裂鳞毛蕨 鳞毛蕨属 二氢黄酮 2(S)-5 7 3’-三羟基-6 8-二甲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
  • 简介:目的:研究更好的异甘草素合成方法以及异甘草素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微波辅助方法合成异甘草素;利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光谱法研究异甘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以72%的产率获得异甘草素;通过分子荧光光谱实验计算得到两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猝灭常数、热力学参数和结合位点。结论:微波辅助的羟醛缩合反应是种高效异甘草素合成方法;异甘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通过静电引力产生了络合物,导致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改变。

  • 标签: 合成 异甘草素 牛血清蛋白 荧光猝灭
  • 简介:目的:探讨管花肉苁蓉寄生及不同寄生数量对年生中国柽柳光合特性和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以未寄生、寄生1个、4个、8个管花肉苁蓉的柽柳分别为CK、处理A、处理B、处理C,测定分析柽柳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以及柽柳株高、茎粗、级分枝数、主根长、侧根数、茎叶和根干重等生长指标。结果:随着管花肉苁蓉寄生数量的增加,柽柳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三者均表现为处理C〉处理B〉处理A〉CK;10月柽柳叶的叶绿素含量最高,9月11日柽柳叶的光合速率达到峰值,11月柽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管花肉苁蓉寄生数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着管花肉苁蓉寄生数量的增加,柽柳株高、茎粗、级分枝数、主根长、侧根数、茎叶和根的干重均显著降低,各指标均表现为CK〉处理A〉处理B〉处理C。结论:管花肉苁蓉寄生促进了柽柳叶光合能力的提升,但随着寄生数量的增加,柽柳各部位的生长量显著降低。

  • 标签: 管花肉苁蓉 柽柳 光合特性 寄生植物
  • 简介:为积极配合我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不断提高创新药物研发和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及时交流我国药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增进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经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于2011年9月22—25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大会”。

  • 标签: 中国药理学会 学术 临床合理用药 常务理事会 新药创制 药物研发
  • 简介:由本刊编委上海药物所郭跃伟主持的“Ⅱ型糖尿病新药先导化合物木榄环六硫醇(MP-1)的结构优化及相关药理药效学研究”,由于项目新颖、科研质量优秀,经过国内初评、国外复评荣获2007年度第7届“德彪-CCRF中国奖”等奖。

  • 标签: 德彪-CCRF 中国 药理药效学 先导化合物 Ⅱ型糖尿病 上海药物所
  • 简介:目的:研究山豆根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方法:分离正常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0、100、200、400mg/L山豆根多糖及其配合刀豆素(5mg/L)或脂多糖(10mg/L)作用48h,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程度。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0、100、200、400mg/L山豆根多糖,分别作用12h、24h、36h、48h采用Griess法测定上清液中NO的含量。结果:山豆根多糖浓度为100mg/L时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50mg/L~200mg/L的山豆根多糖与小鼠脾淋巴细胞作用24h即可显著促进细胞分泌氧化氮。结论:山豆根多糖具有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氧化氮的作用。

  • 标签: 山豆根多糖 淋巴细胞 增殖 一氧化氮
  • 简介:目的:分析脾虚患者基础状态下(酸刺激前)及酸刺激后唾液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探讨脾虚证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变化与氧化氮的关系。方法:选择脾虚证患者,并与胃阴虚证患者为对照组,病例均为Ⅱ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检测基础状态下及酸刺激后唾液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并与脾虚证的重要指标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1)发现脾虚证患者基础状态下唾液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酸刺激后唾液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显著降低;基础状态下唾液淀粉酶活性略高于对照组(P>0.05),显著高于以前研究的病证,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唾液淀粉酶活民生的变化与唾液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显著相关(r=0.6,P<0.05);而胃阴虚证对照组患者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有及氧化氮代谢产物浓度均无显著变化。2)本实验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以前研究的病证。结论:1)脾虚证的重要指标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变化与唾液氧化氮相关,脾虚证可能存在交感神经系统-氧化氮通路功能障碍,致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降低,可能存在副交感神经系统-氧化氮通路功能代偿增强,致基础状态下唾液淀粉酶活性升高。2)唾液淀粉酶活性可能受病种的影响,糖尿病可能致唾液淀粉酶活性升高,因而致本实验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检测结果偏高。

  • 标签: 脾虚证 唾液淀粉酶 一氧化氮 相关性
  • 简介:着重解读即将执行的《中国药典》2010年版(部)中药标准的增修订内容和特色,反映我国中药质量标准发展的高水平,对于中药药品监管工作、维护公众用药安全和公众健康,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作用;对于理解、领会和执行《中国药典》2010年版(部),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 标签: 《中国药典》2010年版 中药质量标准
  • 简介:“著名古方生脉散的基础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首届科学技术奖等奖,于2006年1月17日在北京颁奖。该项目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获资助的第个中药复方课题,从1983年起,该项目先后获“六五”、“七五”、“九五”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基金等资助。研究人员历经20多年,对生脉散从文献、方源、组方药材的品种及炮制品、组方原理及配伍最佳比例、方中化学成分变化与药效关系、药理、毒理、质量控制方法学等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并以基础研究成果先后开发了3个新制剂。

  • 标签: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基础研究成果 科学技术 生脉散 首届 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