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8月23日,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聯合舉辦了'中國俗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研討會'暨《戲與俗文學研究》首發式。來自北京及廣州的二十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學者們在商討瞻望中國俗文學研究的未來的同時,對《戲與俗文學研究》提出了建議與期待。兹將會議發言整理成文。

  • 标签: 俗文研究 式紀 曲俗文
  • 作者: 刘智强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12-22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黄梅戏音乐在发展的历程中,一贯遵循着“一曲多用”、“一曲多变”的创腔原则,而逐渐走向成熟。最早的传统剧目留下的音乐精品唱段是后来发展的基础。来之不易的“一曲”成为剧种音乐发展之本,后来剧本的诸多唱腔,总是或多或少地与“原本”音乐发生联系,从而实现“移步”与“换形”的统一。一方面应该下大气力做好传统黄梅戏音乐的继承与整理,另一方面应加大创新力度,对经典剧目新包装,对新剧目赋予新形式。
  • 简介:在《京剧票界》报上读到《“京剧进校园”南昌遇冷》一文,我颇有感触。南昌的冷遇是我们普及京剧教育的过程中遭遇到的一次失败,问题在于如何在逆境中将普及京剧的工作坚持下去,如何总结经验教训,以期进取。

  • 标签: 京剧教育 总结经验 南昌
  • 简介:原國立北平圖書館舊藏甲庫善本叢書》第996册影印明刻本《新編寡婦烈女詩》,收録小令22首,套曲兩首(皆殘),其中12首小令和1首套曲(殘),爲《全明散曲》所失收。由於這一明刻本俗字較多,各家校録的文本也不盡一致,兹據影印本,校正了《全明散曲》等書的一些字詞)誤。影印本還有一小塊殘片,以前各家録文皆未提及,從這一殘片可以發現,這一個散曲刻本至少包括兩個套曲。

  • 标签: 寡婦烈女詩曲 明散曲 1佚 校勘
  • 简介:民國初期戲家吴承烜,長期以來鮮受關注,其生卒及事蹟時有歧説,今據有關文獻作訂正;吴氏所作戲,尚存四種,嘗刊於報章,或有單行本,頗具影響,但近人曲目著録時,或有闕漏,或存失誤,今作匡正補充,並考其代表作品。

  • 标签: 吴承烜 生卒年 戲曲創作 版本史實 中國近代
  • 简介:《稀見明代戲叢刊》收録《六十種》《盛明雜劇》《孤本元明雜劇》《古本戲叢刊》等未收的稀見明代戲79種(含雜劇42種,傳奇37種),其中至少有28種劇本(雜劇10種,傳奇18種)是海内孤本或某種版本的唯一存本,其他劇本也都是比較稀見的作品;另收録了175種明代戲的佚。該書爲明代戲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有助于我們更完整準確地認識明代戲的面貌,對研究明代特别是明代中後期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考察明代中後期戲體制和表現方式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 标签: 稀見明代戲曲叢刊 明代 戲曲文獻
  • 简介:奥地利國家圖書館在網上(https://www.onb.ac.at/)公佈了一批中文古籍。經網絡檢索,其中戲類藏書計有:選本三種,《大明天下春》、《重訂綴白裘全集》和《重訂綴白裘新集合編》;刻本二種,《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和《桃花扇》;韻一種,《中原音韻》。綫上《大明天下春》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多了兩頁,補足了所收《祁羽狄遇仙女》和《蘇秦爲相團圓》兩齣。將這兩齣與其他明選本比較,發現《祁羽狄遇仙女》即明傳奇《玉如意記》的一齣,《蘇秦爲相團圓》的文與羅懋登注釋的《重校金印記》幾乎一致。集古堂刻本《綴白裘》、共賞齋刻本《綴白裘》和西園刻本《桃花扇》雖見著録,但版本情况介紹不多,本文亦略加考述。

  • 标签: 奥地利國家圖書館 大明天下春 玉如意記 金印記 缀白裘
  • 简介:古琴《广陵散》作为我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能够在中国广泛流传,其主要原因是该具有独特的演奏艺术特色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广陵散》的演奏特点主要体现在古琴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巧妙的调式安排以及丰富多元的音乐主题;而《广陵散》的文化内涵则主要体现在对劳动人民反抗暴政的歌颂以及对于魏晋时期社会矛盾的深刻揭露。同时,古琴《广陵散》也展现了魏晋名士嵇康个人超凡的音乐造诣。

  • 标签: 古琴曲《广陵散》 演奏特点 文化底蕴
  • 简介:明末清初紹興文人魏方炿的詩文集《問霞閣集》中收有雜劇三種,分别題爲《問霞閣山水情詞》《問霞閣天涯知己詞》《問霞閣花約小詞》,古今戲書目未見著録。筆者將其命名爲《問霞閣雜劇三種》,並對魏方炿其人、其劇做一簡單介紹。

  • 标签: 魏方炿 問霞閣集 問霞閣雜劇 明代戲曲
  • 简介:琵琶独奏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创作与推出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作曲家吴厚元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诉》在国内外各种音乐赛事中也获誉累累。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诉》推出三十余年之际,从"诗"与"乐"交融的角度,对其曲式结构及旋律发展手法等创作特征,以及所运用的各种琵琶演奏技法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的审美表现及创作规律,明确该在当代中国琵琶独奏曲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 标签: 吴厚元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分析 演奏 风格
  • 简介: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创作的钢琴《牧童短笛》,将欧洲古典音乐的复调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进行了完美结合,解决了如何用西洋乐器——钢琴来表达中国音乐意境的难题,开启了中国钢琴音乐之先河。该运用五声性的音调和级进的音型,表现出了自然清新的中国乡土气息。本文旨在通过对《牧童短笛》的演奏技巧和乐曲风格进行分析,试图探究出贺绿汀先生大胆、灵动的复调构思,以求从中获得对中国音乐的更深入理解。

  • 标签: 牧童短笛 复调技法 乡间风格
  • 简介:蒲剧,即蒲州梆子、乱弹,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是中国戏曲艺术中属于山陕梆子腔系统的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剧种,植根于晋南和陕东、豫西部分地区。她不仅积聚有丰厚的戏剧文化传统,有精湛的舞台表演艺术,有广泛的流布与影响,而且在当今舞台的革新发展中也才华出众,屡有建树,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赞誉与钦佩。(1)蒲剧《枣儿谣》是山西省运城市蒲剧团倾力打造的清代情感大戏,问世以来,盛演不衰,得到

  • 标签: 枣儿谣 曲枣儿 蒲剧枣儿
  • 简介: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音乐风格的转型时期,一般将17世纪前后至18世纪中期这段时间称为"巴洛克时期"。由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气势恢弘富于激情,所以"巴洛克"一词的本意"不规则的珍珠"也恰当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形态。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截然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安静平和,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对比强烈,略有夸张。它打破了平整的均匀的结构,用对比的方式来增加其张扬的个性。所以有些作曲家指责这一时期的作品"过于夸饰而不够规

  • 标签: 巴洛克时期 赋格曲 复调 西方音乐史 呈示部 平均律
  • 简介:笔者拙作“浅谈“收头”在京剧锣鼓点中的独特作用》在《中国京剧》2009年第10期刊出后,先后接到来自北京、上海、泰州、长春等地专业京剧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的来电和来信,问及诸如“收”、“尖板”等京剧锣鼓的由来及其打法和用法。因此又撰成此文,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 标签: 用法 《中国京剧》 业余爱好者 独特作用 工作者 锣鼓
  • 简介:若干年前,有两位外国留学生,在观看了大半个中国的地方戏曲表演以后,发表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她们说:中国戏曲在表演程式上大同小异,而在唱腔语言上却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这真是以最浅显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最深刻的道理.戏曲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地方特色的核心就是音乐与语言.别小看了这份特色,这正是地方戏曲赖以生存的条件.舞蹈艺术亦是这样.宋以后,舞蹈走向民间,历经千百年的流播、传承、碰撞融合,完成了本土化的进程,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这一特色是以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为标尺来完成的,是人民群众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的体现.没有特色,千篇一,缺少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艺术将难以生存.福建省歌舞剧院创作并上演的大型舞剧正是以它鲜明的地方特色立足于舞坛,并赢得观众的好评的.

  • 标签: 舞居 《惠安女人》 地方特色 风俗习惯 人物性格
  • 简介: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我观摩了多台优秀剧目,其中仅以戏班为题材的戏就有秦腔《易俗社》、粤剧《梦·红船》和龙江剧《松江魂》,都是戏班和抗日题材相结合,但是各自角度不尽相同,而且艺术载体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具有南国风情的《梦·红船》描写上世纪30年代一群粤剧伶人在当时战火纷飞岁月里的爱恨情仇,写的是一个旧社会班主及全体成员的

  • 标签: 悲歌观 抗日悲歌 曲抗日
  • 简介:《梨園文獻與優伶演劇—京劇崑文獻史料考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以下簡稱《考論》),是古典學術與京崑文獻結合的開拓性成果。作者谷曙光,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有着古典文學的良好學術訓練,對戲有着較高的品鑒與分析能力,他曾師從著名學者吴小如教授(1922-2014)。吴小如是首先提出“戲的文獻學”“唱片的版本學”“唱片的校勘學”觀點的重要學者。

  • 标签: 史料 曲文 分析能力 吴小如 出版社
  • 简介:曾经有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传说,一个喜爱跳舞的小女孩得到了一有魔力的红舞鞋。虽然穿上它可以跳出动人的舞蹈,可小女孩再也没能停下来。在戏剧学院的十几年里我不知道看过多少场表演系学生的汇报演出,看到过多少对戏剧、对表演真挚渴求的目光。可当数年后,因为要排戏找演员再见到他们的时候却发现很多人不是将影视表演当成追求名利的捷径将舞台抛弃,要么就是因为暂时的挫折而失去

  • 标签: 温阳 话剧 演员 表演艺术 演艺生涯 人物塑造